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涂成林 魏德阳: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法进路、实践逻辑与世界意蕴

发布时间:2025-04-2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重要命题,表明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进入新的文明发展阶段。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既关乎当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关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也关乎中华文明的未来走向,亟须从方法进路、实践逻辑与世界意蕴等多重视角展开深入探讨。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方法进路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被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论所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也可以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充实。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第二个结合”为此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进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第二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变革和内在活力的充分释放,形成了新的文化成果,展现出新的文明风貌。这种“魂脉”与“根脉”的结合彼此契合、相互成就,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基,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空间,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路径指引。
  因此,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内容和必然结果,“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发展要求。首先,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本质上是对先进思想的追求和对时代潮流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彰显其真理力量和时代适应性的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契合与共鸣,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其次,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以确保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前进方向。最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织中坚定自己的文明主体性,展现自身鲜明的文化独特性,从而彰显其独特的文明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在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汲取新的文化养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形成了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突出文明特性,为其现代转型铺设了一条连贯且充满活力的文明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两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使命相互融合,使中华文明能够深度融合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从而释放出更强大的文明力量。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所涵盖的五大方面,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五个方面根植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统,融合了新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内容和实践基础。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出发,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面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展现出鲜明的人民价值立场。这一立场不仅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人本智慧,还发轫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理论,更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所开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道路,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注入了新时代的人本价值内涵。
  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出发,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均贫富”“富民”“平等”,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具有契合性,成为新时代确立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的思想资源。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导向。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以“共同性”为核心文明逻辑,高扬共同富裕的文明旗帜,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两极分化下的文明幻象,展现出一种普惠、包容的文明新风貌。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繁荣与精神富足并重,将二者视为社会全面进步不可或缺的双翼。这一原则既秉持了中华文明“富而后教”的理念,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的思想。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扬弃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过度物质主义局限,也实现了社会与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出发,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一价值不仅汲取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传统智慧,也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农耕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单向关系,并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开辟了一条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新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
  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责任出发,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坚守和平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哲学智慧。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始终秉持和平与包容的原则,构建了以“和平性”和“包容性”为底色的文明交往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赢者通吃”的霸权逻辑以及殖民掠夺的文明扩张模式,使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展现出独特的文明风采。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世界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正是以其独特的文明叙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将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并由此在人类文明的多元内涵、多样文明的共存逻辑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道路等方面展现出深远的世界意蕴。
  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内涵。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具言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秉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的先进要素相融合,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当代的独特风貌,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多元图景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同时,这一转型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提供了中华文明的滋养,生动揭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迸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的奥秘。
  构建了多样文明的共存逻辑。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秉持“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的理念,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探索出文明的共生共存之道,构建起促进多样文明和谐相处的共存逻辑。同时,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还坚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跨越了西方国家由傲慢与偏见所构筑的“西方优先论”“欧洲中心论”鸿沟,增进了文明间的理解与包容,为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不同文明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中,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和逻辑诡辩,将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局限于西方模式。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构建了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根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拓展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道路,也为其他后发展国家坚守文化主体性和选择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正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作者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二级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