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刘栋: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遵循

——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5-04-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深刻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这样才能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构建和世界认同。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提供了理论阐释。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原则,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有机体不断运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
  人类社会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社会有机体不断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其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我们科学认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提供了一把钥匙。
  1.社会有机体各要素整体性发展为现代化奠定基础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个要素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结构内在包含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几个层次,涉及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自然环境、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工具、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集中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要素的整体性发展。从人的实践活动领域来看,社会有机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恰恰体现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面。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有机体结构要素的基础上,阐明了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指出:“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从横向上看,社会有机体在发展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要素纳入其中,越向前发展整体性越强。人类从原始共同体迈向自由人联合体,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典型体现。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正是社会有机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恰恰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从纵向上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正是由于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整体性发展,有效推动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不断进步,才能迈向现代化。可以说,社会有机体发展变革的过程也是现代化不断创新与突破的过程,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横向上的要素构成还是纵向上的拓展推进,社会有机体都呈现了整体性发展的特点,这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视角。
  回顾历史,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与社会有机体发展过程深度耦合,社会有机体各要素整体性发展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现代化是社会有机体整体发展的一个结果。这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现代化发展一定是一种整体性的进步。同时,社会有机体各要素是动态生长变化的,具有发展变革性。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模式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最佳状态,其内在矛盾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可以说,现代化是社会有机体各要素整体发展过程中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体现,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和发展变革性。
  2.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
  从运行机制来看,人类社会是各种生产和再生产的有机统一体,全面生产作为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通过阐释唯物史观,深刻论述了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理论,阐明了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等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并且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从社会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在人的依赖性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物质生产很不发达,人类自身再生产也处于较低水平,社会关系生产被束缚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宗法关系等狭隘社会范围内,精神生产被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整个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的能力和条件十分有限。但是,这种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跃升,这对之后的现代化具有奠基性作用。
  在物的依赖性阶段,西方率先在科技和产业方面有了重大创新性突破,产生了大机器生产和与之相应的工业革命,物质生产力极大提升。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增强,促进了人类自身再生产。在精神生产方面,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进行猛烈批判,催生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人们的交往范围突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关系生产也随之扩大。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产生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人类由此开创了现代化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得以拓展。然而,在物的依赖性阶段,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受资本逻辑主导,资本主义现代化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在未来的自由个性阶段,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将形成最佳合力推动现代化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或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形态中,社会有机体各要素不再被物所奴役,物质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将有更多自由时间从事精神生产,有效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社会交往的时空界域被打破,社会关系实现质的改变,人们将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将推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得以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将彻底摆脱各种依赖关系对现代化的束缚,现代化真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3.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趋势明确现代化目标方向
  从发展趋势上看,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有机统一系统,并不是封闭僵化的,具有开放性和一体化的发展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的推动下,社会有机体地域性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化为世界历史性的生产方式,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开放程度也随之增加,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打破,各国交往日益密切,人类越来越成为命运共同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社会有机体这种开放性、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典型体现就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社会有机体开放程度越来越深、一体化趋势愈加凸显,有效促进了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譬如,生产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财富增长、科技的传播推动了各国工业化历程、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了文明融合、世界文学的形成创造了更多的精神产品等。
  社会有机体在经济全球化驱动下呈现出开放发展的趋势,各国在不断扩大开放的环境中走向现代化,并推动现代化空间发展范围越来越大,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具有了世界性意义。由此,实现现代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融入现代化建设历程,现代化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经济上的工业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等。从这一层面上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一定是开放包容而非封闭狭隘的,一定是共同进步而非自私排他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也一定能够造福全人类。由于国情、社会文化风俗等不同,各国社会有机体要素具有发展差异,各国现代化也必然会呈现不同样态和特征。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结构组合,是由各国人民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的结果,这决定了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和生成脉络,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回顾历史,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有机体各种生产的发展、人民主体性力量的发挥、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展现。
  1.人口规模巨大是推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等全面生产的有机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各种生产之间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其中,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既包括维系身体生理机能所需,也包括社会交往、道德、艺术、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追求,是人本身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双重生产和建构过程,涉及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优化提升,这就使得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成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人自身的生产与社会有机体其他要素的生产是有机统一的,形成了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总的合力,推动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不断进步,促进了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过程中,深切关注人自身的再生产这一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不断优化人口数量和提升人口质量,积极推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整体发展,最终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显著特征,这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深刻实践。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不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促进生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一方面,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了人民生命健康水平,使得人口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改革,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人口素质,这为我国提高人口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70年代初,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经过几十年努力,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有力支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同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8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人口发展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口变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影响,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人口工作不断实现新变革、取得新成效,“我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由调节数量为主向提升素质、稳定总量、优化结构、畅通流动转变”。这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整优化。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我们要正视人口规模巨大这一显著特征,充分考虑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协调统一,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体现
  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社会有机体发展离不开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所谓“革命阶级”即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实践主体,对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运行所带来的财富占有和产品分配不公的实质,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被掩盖在资本统治的社会体系中,资本逻辑对人民主体地位形成压制,因此主张建立一个消灭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其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本质、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人的发展构成整个社会有机体运动发展的核心,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力量,主张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毛泽东曾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更富更强,而且“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明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结果,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从完成精准扶贫到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系统性存在,其动态发展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有机体整体运行的根本动力。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具体的社会矛盾,而这些具体矛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要素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具体领域的体现。因此,推动社会有机体发展,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具体矛盾,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社会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有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有机体各要素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决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具体特征。例如,西方现代化的开创与资产阶级和封建主阶级的矛盾密切相关,中国近代之所以开启现代化也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激化有关。各国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现代化不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除旧布新等,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这个矛盾,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明确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逐步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明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党始终致力于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规律的科学遵循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离开了自然就没有人类历史。恩格斯曾深刻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他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人类未来,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的科学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发展,否则,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西方国家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大多数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人与自然关系的再生产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决定着现代化发展状况。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超越了过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破坏式开发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再生产规律的科学遵循。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护自然统筹考虑,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1955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为防治工业污染,确立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方针。虽然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跃进”“大炼钢铁”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但我们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于1973年召开了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立足改革开放实际,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制定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胡锦涛主张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这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有机体发展原则的把握更加科学,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有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5.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人类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生动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过程。随着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逐渐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物的依赖关系”阶段,最终朝着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现代化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孕育和发展的。从价值论的角度看,马克思通过对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的深刻剖析,揭露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和集体利益之上的私欲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伴随的战争、欺骗、杀戮、不平等贸易等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蕴含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友爱、实现和平的理想社会,这与人类真正期望的现代化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在和平与发展方面具有价值契合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饱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是对人类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生动实践。
  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提出了以求同存异为精神内核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坚决同霸权主义作斗争,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冷静分析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把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作为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纪之交,江泽民主张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实际行动昭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动力。胡锦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张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对外扩张掠夺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动态考察整个人类社会,体现了自主选择性、整体性、发展变革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社会有机体的自主选择性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社会有机体的运行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其动态发展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按照自我意志认识和改造社会有机体,使社会有机体呈现不同样态。这种改造作用表明人类主体自身具有对社会有机体形式的自主选择性。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单一的,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历史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社会有机体自觉改造的结果,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回顾历史,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扭转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最根本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在物的依赖性阶段,“并未使人类主体获得真正的独立,而是使他陷入一种新的非自主性的外在必然性的强制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2.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要求坚持以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无论从构成要素、运行机制还是发展趋势的维度看,社会有机体都体现为一种整体性存在。马克思主义以总体性眼光考察人类社会,强调社会各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蕴含着系统观念,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思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各种要素,也要注重各要素整体性结构功能的发挥,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有机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失范都可能导致现代化的总体性失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必须将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去把握,坚持以系统观念整体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时进一步强调,应“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这些重大关系的强调,深刻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系统性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整体性启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注重系统集成。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过程中,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调整完善社会有机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协调发展,更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3.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变革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借助这一比喻旨在说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具有发展变革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的现实国情决定必须考虑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优化人口结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推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就必须处理好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需要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只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保持社会有机体各方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4.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历史发展到今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本国现代化建设时,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应深度思考社会有机体的开放性,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外交往,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人类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反映了世界人民对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目标愿景,体现了中国在谋求自身现代化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进步的使命担当。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这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鲜明态度,也是新时代的战略抉择。
  (作者简介:刘栋,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