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龙、唐湘: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新要素、新技术的涌现和新产业结构的形成,不仅重塑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也提出了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新要求。我们要明晰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深化新型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
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看,以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围绕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构建新的制度体系。
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要素组合相匹配的新体制。从劳动者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以及企业家等。与此相对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含与新型劳动者特征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以新的劳动者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为重点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劳动资料角度来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资料是一系列高精尖设备,相对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则包含与新劳动资料相适应的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从劳动对象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既能开发出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更多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纳入劳动对象范围,又能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向天、地、空、网等立体连接的开放场域快速拓展延伸、融合跃迁。与此有关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劳动对象相对应要素体系的集合,要有效促进劳动对象的种类丰富化、范围扩大化、空间虚拟化。此外,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能够促使要素内涵与组合模式产生全新变革。要建立起包含数据要素所有制、市场体系等在内的多方面制度体系,这种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要素结构的反映。
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新机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也对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是人类知识累积并裂变式爆发。随着知识创造驱动的科技创新周期日益缩短、风险不断提升,构建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型生产关系成为关注的重点。新型生产关系要推动技术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与人民生命健康等方向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要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连接技术开发等尖端交叉技术及基础研究领域进行重点布局,力求实现技术突破。要以新金融建设、新要素市场培养、新创新环境营造、新政策体系构建为重点,全方位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通过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变革,推动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创新,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力全面提升。同时,还要利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原有制度体系运行效率,实现制度的高效有序运转。
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新体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企业决策与生产过程,推动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高技术含量、低能耗和强引领的新兴产业。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要与新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针对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特征进行精准施策:既要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又要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还需要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完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制度体系。从强资本引领、强政策支持、优质环境打造和高水平人才培育等多角度构建新产业支撑体系。要把重点放在引导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上,以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推动建设多层次、多引擎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高效、公平且可持续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系。
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要以此为导向进行重点布局,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基调和主攻方向,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基础。
新型生产关系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为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支持。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健全和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制定科技创新统筹规划,有针对性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有效减少项目冗余与重复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构建新型科技金融体系与财税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效率,营造良好稳定的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还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体系改革,为技术革命性突破提供创新人才支持。从人才建设角度,可以通过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改进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真正的原创性技术和重大技术突破为依据考核项目质量,为从事耗时长、投入大、产出慢科研项目的重要科研人员提供物质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从人才引进角度,要实施更为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与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联合创新,强化创新的人才支撑。从人才培育角度,要着力建设高水平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育模式。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新型生产关系要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助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首先,新型生产关系往往伴随着更加高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并借助更为智能的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新型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破除不同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市场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要素充分流通,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同时,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需求引领供给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最后,针对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分散生产与算法统筹的生产特征,构建企业间、产业链之间以及跨国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
新型生产关系要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布局,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型生产关系要通过改进产业融合方法和改进技术转化方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要通过改进产业融合方法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新型生产关系以产业链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构建多主体合作、多环节联合、多领域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以数实融合为核心,促进数字技术普及应用,实现产业结构智能化。另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以创新成果合理应用与现实转化为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转化与应用。此外,新型生产关系还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与科研条件,基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搭建有效的新型生产关系制度框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与现实推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明确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路径设计与实现机制,搭建有效的新型生产关系制度框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有机统一,新型生产关系改革要以此为目标导向。
从改革路径设计维度,要以深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生态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框架体系。其一,以所有权制度完善为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晰数据要素的产权归属是保障数据交易流通与顺利运转的关键,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核心支撑作用。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从数据要素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三个层面依法保障数据要素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并构建数据要素分级授权协商机制,明晰数据要素权益的具体权能,以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关系。其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学技术创新角度,要强化基础研究与交叉前沿领域研究,以前沿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核心布局发展重点和突破方向,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从创新成果转化角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引领技术创新发展。其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培育大量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通过新教育体系设计、新学科布局、新技能培训等途径,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以人才激励机制重构为核心,吸引人才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引领科技创新。同时还要弘扬企业家精神,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人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其四,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绿色治理为路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绿色生产层面,既要以绿色生产改造与绿色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构建绿色生产框架,又要以生态产品创新和生态权益交易等为抓手,实现生态效益变现。在绿色生活层面,既要着力于培养人们的绿色生活方式,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以绿色消费为引领,鼓励清洁能源、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绿色治理层面,以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主体为支撑,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产业与技术创新等综合措施,逐步推动绿色治理目标的实现。其五,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关键环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市场基础规则设计、市场设施建设高标准联通、统一大市场体系构建、市场监管体系以及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等维度,打破区域与产业间的要素流动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其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既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又要对标国际市场规则与标准,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改革实现机制维度,要以强有力的法治建设和执行力度推动改革,保障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加强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生产制度、以要素贡献为重点的分配制度、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关键的交换制度以及以支持新需求为导向的消费制度,多角度、全环节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健全国家执行体制,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保障改革措施落实。这需要在产权保护、市场监管、新型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违法行为惩戒等层面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与监管效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效保护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
来源:《前线》2024年第9期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