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赵昌文、卢中伟: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发布时间:2025-0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抉择。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深刻认识我国选择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现代化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被迫、被动卷入了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体系,现代化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为了追赶现代化潮流,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能够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落后凋敝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必须进行社会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必须顺利启动工业化,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依附性、边缘化的命运。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再次强调,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与许多发展中大国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社会生产力极度不发达,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生产剩余十分有限,难以形成经济起飞所必需的投资;缺乏独立的工业基础,很难组织起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大生产。许多重要工业品产量,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新兴独立国家。1952年,中国的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6%,人均钢、煤炭、原油、电力产量分别为2公斤、115公斤、0.8公斤和13度,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82公斤、724公斤、242公斤和448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推进现代化必须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突破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大规模资本积累。二是突破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下形成的“中心—外围”格局,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避免被锁定在低端产业、陷入依附地位。因此,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独立自主发展工业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各种外围的封锁进行斗争,才能启动现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明确规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一提法,也被写入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总纲。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由此,“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调整和充实,并最终确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一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若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提升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虽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对于走过几百年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发展的水平仍然严重落后于世界,特别是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差距很大。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占全世界GDP1.8%;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9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211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8%,外商投资总量只有不到8万美元。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认为必须从“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此后的每一届党代会,都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新的目标与任务。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现代化建设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正在深刻调整,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行。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12年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至126万亿元,年均增长6.1%,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2023年人均GDP89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681美元,连续3年超过1.2万美元。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占GDP比重)由1.91%提升至2.64%,全球创新指数由第34名升至第12名。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由22.5%提升至30%左右,已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2013年至2023年,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特别是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也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些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余年探索中开创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来《红旗文稿》2024年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