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冯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发布时间:2025-0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种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智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定理论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原创性理论贡献、严密性科学体系、标志性思想观点、引领性行动价值,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论断、新的战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定理论自信,意味着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我们要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更加坚定的理论自信奋进新征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创新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坚持问题导向,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了解人民需求。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找到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注重系统集成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资源配置,形成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系统集成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上注重整体性、协同性。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夯实理论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开展应用性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要注重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要及时总结各地各部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推动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工作队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是打造高素质理论工作队伍的关键。要通过高等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中青年学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同时,还要加强对理论工作的管理和引导,确保理论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理解,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中共洪洞县委党校 

来源:宣讲家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