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同时,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原则、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接续奋斗、不断开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战略目标的奠基与发展
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化和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谋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工业化、高度现代文化程度,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国家的追求。1955年3月,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要建成“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高度工业化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路径。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提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拓展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道路。196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上海文化俱乐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指出,“八年的总目标是,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这里使用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四个现代化、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表明了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程度,而且阐明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点和标志。1964年12月,在审阅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毛泽东同志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追求。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和谐”纳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追求,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和空间。
新时代以来,党对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水平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美丽”纳入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具体部署,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然,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内涵已有大幅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基础、发展程度也有大幅提升。
重大原则的确立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一是坚持党领导一切。1953年,他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显然,党的领导包含党对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领导,这对于当时全党统一思想、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谋划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过社会主义道路、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实现四个现代化。三是坚持人民利益取向,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四是坚持独立自主。他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原则的论断,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以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些论断的科学性。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总结和坚持了这些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又丰富和拓展了这些原则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对于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刻阐释,即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体现,也诠释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斗争精神,要求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时,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作了更深入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对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1956年,毛泽东同志指出,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将变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是人口大国,通过现代化使国家摆脱贫困,走上繁荣之路,本身就是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和平方式推进现代化。1956年9月,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侵略就是犯罪,我们不侵犯别人一寸土、一根草”。这表明了对待侵略、侵犯的基本态度,也诠释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方式。毛泽东同志还表达了对和平国际环境的向往和追求,1954年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他诚恳表示,我们需要“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毛泽东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和平的国际环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非常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创造的和平国际环境,为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交往的开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正是在和平国际环境下进行的,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就是要彰显世界大党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近些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样态、新的选择,也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经济日报》2023年12月3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