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男,1948年生,自然辩证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马工程)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会议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软实力》主编,曾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工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问题、国际问题、科学哲学等领域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论著。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特别委托项目4项,出版专著5部、诗集2本,主编学术丛书5套共48卷。曾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社会主义“有点潮”》主创人员、主讲嘉宾,《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学术指导、点评嘉宾,《强国思政课——雏鹰奋飞更自信》主讲教授。
2023年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作出了高度评价,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其中关于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评价具有总领性,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毛泽东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不仅因为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始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创造性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深入理解毛泽东在党的大政方略制定和提出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创造性运用,我们专访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祚教授。
▲(采访者简称▲,下同):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众所周知,毛泽东自幼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毕生酷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攻读过“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而且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116卷《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和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等都熟读过。他是深悟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代伟人。对此,您如何从总体上对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作出评价?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充满辩证哲理: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批判改造,推陈出新;三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四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这种科学的态度,使他对传统文化尊古而不泥古,博览而能精取,借鉴而善活用。他的文章著作和诗词,对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可以信手拈来,用得生动活泼、恰到好处、引人入胜,有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点睛之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案例。
一、赋予“泰山鸿毛”以新喻,明确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关于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能否请您谈谈这个“泰山鸿毛”之喻的来源。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素朴而重要的名著中,为了强调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利用给张思德开追悼会的场合,作了通俗易懂、简洁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就是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做到这一点,哪怕是烧炭的普通战士张思德,也值得敬重和怀念。
这里所引用的关于司马迁的典故出自班固的《后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作者。他面对“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汉书·报任安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然而,谁能想到,这部伟大的著作竟然是司马迁面临生死抉择后撰写而成的。司马迁因替汉朝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要么接受被处以极刑斩首,要么接受处以宫刑坐牢。司马迁为了完成其父司马谈的遗愿,立志完成史书撰写,所以选择了免死、屈辱的宫刑。他认为自己因替李陵辩解而死轻于鸿毛,只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汉书·报任安书》)这样死方可重于泰山。因此才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感慨。司马迁受刑之后,忍辱发愤,继续艰苦撰述,受刑前后共历时14年,完成那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该书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看重的是完成自己父亲的遗志、青史留名。而毛泽东看重的是人民的利益,他把对“泰山”的尊崇留给了热爱人民报效人民的人,而把对“鸿毛”的轻蔑留给了人民的敌人及其帮凶。
毛泽东这种荣辱观首先是根源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为人民服务》发表7个月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深入阐释了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这种荣辱观是不是也源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是的,毛泽东是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人民领袖。舜、尧,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贤明、最受老百姓拥护的部落领袖,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个个都可以成为“舜尧”。他在《送瘟神》诗中歌颂人民消灭了血吸虫,饱蘸浓墨地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他在《七律·到韶山》诗中满怀喜悦地赞美夕阳下的农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这种人民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他是真正以人民之心为心的领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据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淮河卷》一书记载,淮河全流域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约1300多万,倒塌房屋89万余间。毛泽东得知不少村庄被淹没,有不少灾民和蛇一起逃到树上,结果人被毒蛇咬死,他难过得哭了,于是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毛泽东派卫士们下农村了解情况。一名卫士带来一个又黑又硬、掺杂大量粗糠皮的窝头,毛泽东费了很大劲掰开一块放入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流下了眼泪。他把窝头分给身边的几个卫士说:“这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食人吃的口粮”。他最后哽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从那天起,毛泽东整整7个月没有吃过一口猪肉。可见毛泽东对司马迁“泰山鸿毛”之论的改造,早已在心中深深扎下根来,他的人民情怀是何等真诚而浓重啊!他是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一生的人民领袖。
二、赋予“实事求是”以新意,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一词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最早出自何处?
●: “实事求是”,此语最早出处是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句。班固的意思是赞扬皇子刘德,说他重视对古典文献的学习,出资收藏很多散落民间的古代文献图书,并组织一些知识分子进行研究。班固所说的“实事求是”,是指要考证古代经典文本文句的本来含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被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请您谈一谈“实事求是”精神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以及后来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毛泽东很早就接触过“实事求是”一词。1910年秋,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冲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东山学堂的前身东山精舍和东山书院,是深受曾国藩格物致知和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影响所建造起来的一所学校,是甲午战争后湖南最早具有救亡图存性质的新式学校之一。在《东山精舍致巡抚部院秉文》中明确把“实事求是”作为办学宗旨:“苟非实事以求是,即物而穷理,恐书院究成虚设,何以造就人才!”书院请曾两度任湘乡知县的陈吴萃作《东山书院记》以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并将其作为捐款首碑嵌刻在书院正厅的东廊壁上。文中有赫然醒目的激励学子之语:“用能实事求是,以称雄于五大洲”。正厅是学堂朝会和课余活动的主要场所。少年毛泽东的寝室在西斋。他每天上课或课间休息,都要经过正厅到东斋的教室或自修室去。对廊壁上的《东山书院记》,他每每驻足流连于此,或揣摩,或吟诵。而且此碑文不仅刻在石碑上,还印发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学习。可以说,东山学堂是毛泽东最早接受“实事求是”传统文化熏陶的地方。
毛泽东到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后,在杨昌济先生引导下,他深受王夫之、颜元、顾炎武、曾国藩四位实学思想家的影响。毛泽东把他们的观点都抄录在自己的《讲堂录》中并分析评论说,“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强调“向实践学习”,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可以说,实学思想家们的影响,是毛泽东从理论上思考实事求是的发端。在1917至1918年春他同萧子升等先后到湖南一些县乡游学,进行社会调查。可见青年毛泽东已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习惯。
1918年6月,毛泽东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等寄居在岳麓书院半学斋,一起实践建设“岳麓新村”的构想,同时积极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当时岳麓书院已经更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匾额作为校训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理念。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则是他自觉运用实事求是思想的光辉开篇。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当时红军中教条主义思想而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光辉著作。该文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应该说,《反对本本主义》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挫折和沉痛的教训,进一步坚定了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决心。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献中,从理论上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他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显然,在毛泽东这里,“实事”不再仅仅指古代文本,而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再仅仅指“是非”意义下的“是”,而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也不再仅仅是指简单的考证,而是指深入“研究”,旨在寻找事实规律以指导实践。可见,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下,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毛泽东把古老的“实事求是”命题改造成党的思想路线,从而彻底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脱离实际、违背实事求是精神的教条主义流毒,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推进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方法指南。
三、赋予“自力更生”以新解,提出党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有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众所周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是我们党提倡的精神品质。“自力更生”这个说法是不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历史渊源呢?
●:是的。“自力更生”一词,最早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壤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虚,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於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其故俗……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於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也。”这是西汉人严安为劝谏汉武帝不要穷兵黩武所讲的一番道理。意思是说,秦王嬴政,他蚕食天下,并吞列国,号称皇帝。统一国内的政治,毁坏了诸侯国的都城,销毁了诸侯的兵器,熔铸成中空的钟,以显示不再用兵动武。善良的平民百姓以为可以避免国家打仗了,碰上圣明的天子了,人人可以得到新的生命了。哪承想秦王仍然走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老路,结果向北面扩张,却被匈奴打败,向南面扩张,却被百越打败,老百姓苦不堪言、灾难深重。此处的“人人自以为更生”就是“自力更生”的出处,意思是每个人都以为可以免除苛捐劳役、自食其力,过自己的日子,得到新的生活了。从这个成语产生的背景来看,这种“自力更生”,是有前提的,不是来自“内因”,而是受惠于“外因”,需要得益于统治阶级对外不发动战争、对内减轻徭役。
▲:这个意思与当今的理解还是有些不同。
●:是的。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对“自力更生”的含义赋予新的解释。这种“自力”,完全是靠“内因”,是依靠党和人民自己的力量而“更生”,以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谈及国际援助时,他特别强调“自力更生”。他说:“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显然,毛泽东所强调的“自力更生”是不排斥外援的,但绝不会因为需要外援,而丧失自己的“气概”“决心”和“能力”,必须相信我们全民族的伟力。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针对一些迷信武器、依赖外援、不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再次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毛泽东在这里把“自力更生”作为大政方针提出来,讲得更加清楚,明确强调:我们不反对外援,但不能依赖外援,而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依靠党和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敌人、困难和挑战。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方针、精神和理念。
回顾我们党百余年战斗历程,自力更生,是我们党自遵义会议后不断取得胜利、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力量之基。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什么时候我们党就能战胜困难、胜利前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主要就是坚持自力更生,就是坚持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是毛泽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吸取和改造的重要思想。
四、赋予“愚公移山”以新说,揭示党的力量之源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源泉来自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铿锵有力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能否请您谈谈毛泽东的人民史观。
●: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在土地革命阶段,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针对党内外一些人对农民运动的指责,毛泽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写出了一部可以彪炳史册的调研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人民群众的力量高度重视并予以讴歌。他写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就是因为国民党主张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战略上仅仅依靠国民党正规军和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进行对日作战,不发动人民群众,战术上依托城市、阵地进行单纯的防御作战。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取得辉煌战果,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面抗战路线,即战略上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进行对日作战,大打人民战争,战术上,以运动战为主,将运动战、阵地战紧密结合,同时通过游击战等多种战法与日军周旋,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进而歼灭日军。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两种抗战效果截然不同。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这就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拼命地反对人民战争。”
毛泽东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的思想,到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有了十分生动的新表达。他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为了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他强调:“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紧接着他就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九十多岁的愚公说服全家要把挡路大山搬走,谈何容易,于是遭到“河曲智叟”的嘲笑和劝止,但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观点:“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坚定不移,带领家人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个神仙帮助愚公把山背走了。毛泽东讲完愚公移山的故事,马上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从这个例子能更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驾轻就熟、融会贯通、恰当巧妙。从太行、王屋两座自然大山,联想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政治大山;从愚公率领家人立志坚决移走自然之山,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决心推翻欺压中国人民的政治之山;从愚公感动天帝背走自然之山,到中国共产党感动人民一定能推翻政治之山。类比何等贴切,析理何等透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得恰到好处,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赋予“三样法宝”以新引申,总结党的制胜方略
▲: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这个提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党的制胜方略。我们知道,“三大法宝”这个提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请您就此问题详细谈谈毛泽东是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改造和创新的。
●:抗日战争时期,四分五裂、矛盾重重、缺乏组织、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如何才能战胜训练有素、装备优良、嚣张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呢?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必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性、血债累累,是绝不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中国人民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革命的战争打败侵略战争,必须具有强大的武装斗争能力。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如此凶残的强大敌人,面对如此艰苦卓绝的斗争,负有领导职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否则无法完成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使命。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的总结和提出,也是毛泽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创造。
1939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两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之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刚刚进入极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所学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抗日前线。临行前,华北联大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又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故来教育、引导和鼓舞华北联合大学学员,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原本“杏黄旗”,是指《封神演义》中能够指挥、聚集各路神仙作战的帅旗。“四不象”,是指《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座下的神兽,后来赠送给姜子牙讨伐商纣王时的坐骑。这个坐骑很有战斗力,既能抵御各方怪兽,又能暗中保护姜子牙。“打神鞭”,是《封神演义》中的神器,此鞭有21节,每一节有四道符印,共84道符印。后来元始天尊将打神鞭赐予姜子牙用以管理封神,凡是被封神的都受“打神鞭”制约,都怕挨“打神鞭”打。毛泽东非常形象地借用元始天尊送给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引申为我们党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个引申十分贴切、富有深意:“统一战线”的职责任务和功能,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有了统一战线政策,就像手中举起“杏黄旗”一样,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动员力;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既要面对凶残的日寇,又要反对国民党投降派、亲日派、反共顽固派,必须具备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力量,就像“四不象”一样;尤其是抗日战争初期党组织的成员很复杂,为了加强团结、提升战斗力,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对党员形成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就像“打神鞭”对各路封神一样。可见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妙用是何等精当。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三大法宝”就是中国革命的制胜方略。
不难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党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自力更生基本方针、党的“愚公移山”力量之源、党的“三大法宝”制胜方略的提出,都融入了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深悟和妙用,毛泽东无愧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典范。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