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明,每个时代都有与时俱进的文明。习近平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新的文明形态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长河,在5000多年的演进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在经历每一种生产方式、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过程中,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新的源泉、充实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的新的形态,既不是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的简单延续,也不是抛开它另起炉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形成,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新品质新内涵,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高度。
(一)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
一种文明是否具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一个民族的文明不能传承,或是由于外来文明的征服和替代,或是由于缺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功抵御了外来文明的征服或同化,并在不断的自我传承、自我更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从而保持了连续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如果把文明比作生命体,那么新陈代谢就是其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一种文明不能创新,或是由于自身缺乏创新基因,或是由于其所建立之上的物质生产方式遏制了其创新能力。文明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根脉不断、薪火相传,奔流不息、愈益壮阔。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结果就表现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这一文明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充满中国特色。它内嵌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一种走在当今时代前列的文明。
一种文明首先是在一定的区域、民族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属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范畴,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一个民族的文明,即使在自身内部,也存在着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一种文明要发展壮大,就要在这种差异面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明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沈阳、长沙、西安、喀什四个分会场的节目各具特色、尽显风情,和北京主会场的节目一起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点。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共同构成整个人类文明。中华文明既是在中华民族各民族文明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也是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古代,佛教传入中国,没有替代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儒释道合流,纳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是大势所趋,这就更加要求文明的开放包容。习近平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要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与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相一致,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开放包容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和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部署,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实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密切相关,其成功的关键标志就是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说,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之中。
文明的基石是经济生产、政治建构和文化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前提和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各领域夯实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文明是整体性的,各领域都有相应的文明成果,各领域的文明成果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领域的文明发展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文明发展,一个领域的文明滞后也会制约其他领域的文明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在全面,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统筹发展、协同推进,不能有哪个领域掉队。到本世纪中叶,当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将取得历史性成就,成为中华文明在21世纪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形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梦想,而是指引人们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激励。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是以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引领力、感召力。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翻开了新的篇章,也意味着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拓的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汇聚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各个要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而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看,其实质就是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成果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与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胜利和成就,创造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社会条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包括新的经济、新的政治、新的文化,是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新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进展和时代性跃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领域,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执行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社会建设领域,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赋能更新。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看,它是在世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而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的,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反映了与以往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促使中华文明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成为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党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也相应地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进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规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由于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而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前所未有的新的力量。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里程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色;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在现代法治环境中获得充分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深入贯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得以彰显;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得到有力保证。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看,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基本建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大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会是顺顺当当、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其间必然要遇到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的冲突。应当着力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不但是在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破冰除障,而且是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辟坦途。
(三)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发源于5000多年前,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起始于100多年前,二者虽然生成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彼此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应割裂,也不可能割裂,这是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前提和根据。生成于同一民族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明形态,确有性质的不同,但又不是相互绝缘的,而是有着血脉的相承性、文化的相通性、品格的一致性。如同现代化不代表绝对的善,也不代表绝对的恶,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然对中国式现代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由此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例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深厚底蕴;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深厚底蕴;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永远将国家统一作为我国核心利益的核心的深厚底蕴;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的深厚底蕴;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铸就中国式现代化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深厚底蕴;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铸就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底蕴;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的深厚底蕴;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铸就中国式现代化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的深厚底蕴;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厚底蕴,等等。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决定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成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只会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
(四)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华文明发展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个结合”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同时,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处的和所要结合的最大的具体实际。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和发展自信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让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二个结合”要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可以说,没有“第二个结合”,就没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水源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要赓续古老文明,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是要扎根中华大地,而不是照搬别国模式,是要促进文明更新,而不是推动文明断裂,这必将推动中华文明辉光日新。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得到集中展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文明体系,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展现其面貌,在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凸显其要旨,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彰显其价值。
(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当前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中,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性质是现代文明,文明的成果在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以新质生产力为标识的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构筑现代文明的基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最主要的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从形成条件、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方面,为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指示了方向。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标识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为现代文明提供制度支撑。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都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政治文明的独特样本。
以精神富有为标识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确立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物质富足的现代化,也是精神富有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这里所说的精神富有,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基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富有。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共同富裕为标识的社会文明。社会文明显示现代文明的普及程度。只有在全社会普及开来、扎下根来的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标识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为现代文明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面镜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生态文明,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同各国各方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我国在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国度里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奇迹。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石
文明和文化各有多种定义,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文明更全面地体现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建筑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发展程度,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逐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文明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理论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生命的新的文化形态,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础。要坚定自信自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反对盲从各种教条,也不应照抄外国理论,而应把自信自强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与理性平和的心态,努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一面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面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积极运用新的思路、新的话语、新的机制、新的形式,真正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衔接,做到既不迷失方向,又能引领时代。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放在我们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来认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共同汇聚构成人类文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志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还是战争之问更加尖锐,发展还是衰退之问更加现实,开放还是封闭之问更加迫切,合作还是对抗之问更加严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处于一个关键节点上。这些时代之问实质上也是文明之问。人类向何处去,文明的未来是怎样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关心和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反映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尽管人类社会存在着诸如民族、宗教、地域、国家、制度、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但人类社会生长在共同的家园,面临着共同的危机,有着共同的命运,应该并且可以形成共同的价值,采取共同的行动,维护共同的利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根据就在于人类文明具有共同特征,是可以共容共建的。我们党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些共同价值既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遵循。正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整个人类文明是相融通的,新时代的中国才能引领当今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反映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更要保持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现代文明。这一文明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对待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根本上还是坚守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决不成为西方文明的殖民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文明为显著标志的现代文明。依据社会形态的划分,现代文明可以区分为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崭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根本支撑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中国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宣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己任,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成就作为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应有贡献。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也正是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