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周静 张亮:从“两个决裂”到“两个结合”

发布时间:2024-01-17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思想和文化建设。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决裂”的著名论断,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百年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梳理从“两个决裂”到“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两个结合”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持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决裂”思想,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待传统所有制和传统观念的基本态度。但是,“两个决裂”曾经一度被教条式理解,尤其是“与传统观念决裂”被机械地理解为与传统文化作最彻底的决裂。这种不加区分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导致了文化虚无主义,给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清除了笼罩在“两个决裂”思想上“左”的影响,恢复了它的本来含义,也开始科学准确地理解其基本内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两个决裂”论断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鲜明表达出无产阶级的看法,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资产阶级统治下,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前提,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社会任务是革命而非建设。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传统的所有制”是指以往的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传统的观念”是指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社会意识,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在当时的语境中,“两个决裂”是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夺取政权的前提,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相一致的。其次,要用辩证否定的态度看待“两个决裂”思想。不能把“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机械地理解为全面否定所有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始终遵循文化发展传承的内在规律,始终坚持辩证否定、扬弃对待和批判继承的方法论,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从不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传统文化中有消极的成分,但是也有积极的因素,“决裂”是思想变革,是清除传统观念中为旧制度服务的、反动的、落后的影响,但是它并不否认继承。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自觉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鲜明的阶级与人民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推翻压在旧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进行“决裂”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领导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就肯定了新旧文化理论之间并不是绝对断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在继承人类已经创造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批判与创造性转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明确了文化继承本质上是扬弃的过程,对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元素要坚决批判,同时要对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因此也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主张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邓小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时继承了《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小康”社会理想图景与思想,同时摒弃了传统“小康”社会思想中社会制度的属性,以锐意追赶发达国家的进取精神谋发展,把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小康社会的基本要义,体现了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狭隘性,并且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案,超越了传统小康思想的空想性,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突破旧制度的观念,在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出其强大的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马克思恩格斯身处私人资本占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语境中突出强调“两个决裂”,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明确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实际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发展过程中高度的内在一致与贯穿的历史继承与创新。“两个结合”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现实基础上提出,这一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与西方文化渗透的冲击侵蚀、错误社会思潮的蔓延,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现代视野中接续中华文脉,才能激发中华文明新的强大活力,只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才能更加突出文化的主体性,提升中华民族与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以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诠释提升,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新时代的文化相适应、与世界上的先进文化相结合,注重提炼并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终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在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因此,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大胆吸收包含西方优秀文化的人类思想和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西方优秀文化资源的精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总之,从“两个决裂”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