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永贵、王景宇:新时代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多重进路

发布时间:2023-07-07
字体: 打印
分享:
  “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和斗争的核心,而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和战略任务。”对外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国家与世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表达形式,蕴含着以话语来获得权力的内在逻辑,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对新征程上进一步占领国际话语权制高点,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良好外部环境提出的明确要求。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有效建构对外话语体系,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纷繁复杂的外部舆论环境,必须在行动上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为此,应当紧紧围绕话语内容、话语主体、话语载体和话语基础等关键要素,在实践中回答好“说什么”“怎么说”“借助什么说”以及“用什么说”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进而优化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容系统、策略系统、传播系统和支撑系统,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层级跃升。
一、以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容系统
  作为由概念、范畴和理论等构成的逻辑体系,对外话语体系首先蕴含着“说什么”的话语意蕴,集中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观念、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因此,内容系统的彻底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外话语体系的生命力,直接影响对外话语体系的最终效果。“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在理论内核、文化根基和学理支撑上下功夫,持续增强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引领力、文化感召力和学术阐释力。
  (一)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增强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引领力
  “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理论体系是话语内容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内核的深度决定了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高度。“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就当代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而言,其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语符号系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为增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提供了根本支撑。因而对外话语体系要想在国际话语场域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激活理论内核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中回答好“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课题,使理论的供给力和引领力得到全面升级。
  一方面,守正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前提基础,要增强对外话语体系的理论力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和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概念、范畴和术语向外部世界宣介好当代中国。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形成的,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强大自信,脱离了理论根本,对外话语体系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竞争力与感召力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创新是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中保持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时代形势的快速发展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对外话语体系持续增强理论阐释力,就不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教条式的理解,而是应当保持理论智慧,不断探寻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明确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在升华实践经验、深化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增强理论的内在活力。这既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注入全新内涵。
  (二)在展示精神标识中彰显对外话语体系的文化感召力
  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国际交往中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鲜明底色,要想让对外话语体系更好走向世界,应当以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为依托,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增强话语体系的特色和活力。
  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华,从而以富有鲜明特色的话语体系有效传播中国的思想和主张,关键在于处理好“结合”的问题,既要借助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容。一是要在与时代的结合中激活文化活力,从而不断产生出彰显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追求的优秀文化,为对外话语体系注入不竭动力。我们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和力量。在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既要否定“文化复古论”,也要驳斥“全盘否定论”,要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甄别与批判性地继承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要充分挖掘有利于人类进步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及符合人类文明共识的思想精华,充分挖掘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精神意蕴,及时摒弃被实践证明了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二是要在与世界的结合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对外话语体系的作用场域主要是国际社会,要使中华文化成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资源,必须要善于凝练精神标识,提炼和升华出能够吸引世界与引领世界的文化标识和精神气质,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国家的文明取向和文化追求之于现有的国际秩序、国际主张的时代意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推动中华文化拓展其国际影响力版图,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在推动学理创新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学术阐释力
  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如果能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学理逻辑解释政治话语,就能够使对外话语体系的真理性得到有效阐发。习近平强调:“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因此,必须夯实学理支撑,以学术话语的创新发展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学理阐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繁荣发展。首先,从概念维度来看,概念的产生是术语革命的重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外话语的言说效果与认同能力即话语权。当前中国正进行着宏大而深刻的社会实践,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外部舆论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呼唤产生新的概念。有鉴于此,不仅要善于发展原有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改造外来概念,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同时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重视从实践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概念。从范畴维度来看,只有基于一定的认知框架与范畴区隔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才能使受众对象能够按照既定的释义方式认知与理解特定的话语,从而使话语达到说服效果。对此,要在原有的范畴基础上努力创新,尤其是要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认知偏见的议题上进行话语框架的创新,也就是建立一种于我有利的话语框架和意义体系,开拓融通中外、阐释中国特色的话语范畴,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提供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诠释方式。从表述维度来看,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要有效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实效性,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持续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积极探索话语表述的新形式、新风格,以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使国外受众看得见、听得懂、愿意听中国故事。
二、以话语能力建设优化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策略系统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需要依靠一定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重视程度和构建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进步,宣介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推动话语体系建设从被动转向主动。但与此同时,我们应清楚地看到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话语场域中,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谋求国际话语权仍然任重道远。邓小平曾强调:“斗争的胜利不仅依赖于坚决性,而且还应该讲究策略,只有入情入理的斗争,才能得到人民的同情。”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要扭转话语格局,更应当采取正确的话语策略,在实践中有力地回答好“怎么说”的问题。
  (一)彰显中国特色与秉持国际视野相统一
  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因此,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土壤,根植中华文化,反映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理想追求。但与此同时,对外话语体系的作用场域是国际社会,传播对象是国际受众。基于此,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还要彰显国际视野,聚焦世界问题,深化交流互鉴,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此,只有正确处理好坚持中国特色与秉持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推动对外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国本色,形成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
  对外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不仅体现在它是以民族的语言与思维逻辑为表现形式进行对外交流的,更深层地看,它还是一国“文明传承、文化积淀的集合与总汇,它体现一国的国家形象、综合实力和发展道路”。因此,这一特性决定了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传播自然会受到自身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国家风格与民族特色。特色维度强调的是增强主体意识和体现原创观点,为此应当根植中国实践,进一步夯实主体内容,与时俱进地提炼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范畴,加快提炼出能为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的原创性新理论与标识性新概念。因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国实践、植根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以独特魅力增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必定是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将其置于动态变化的国际话语环境中予以审视和研判。为此,我们还应拓宽全球视野、聚焦世界问题、研判国际受众、掌握海外舆情,深挖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用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中国话语展现出“世界地气”、使中国理念体现出“世界味道”,使中国议题、中国方案有效回应海外受众的期待。
  (二)注重内容客观与讲求宣传艺术相统一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要使国外受众自觉主动地接受中国的价值主张和思想观念,必须要依靠富有逻辑性和客观性的话语来取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向世界讲清楚、说明白,客观、准确、全面地向外部世界传递当代中国的立场、追求和情怀。与此同时,要使事实深入人心,还要掌握一定的传播艺术,把握时度效,使对外话语体系更具传播实效性。这就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将话语内容的真实、客观、公正与话语传播的及时、准确、生动有效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
  “如何与西方话语体系建立博弈的平衡点,改变‘他塑’中的‘拟态事实’,形成中国形象在‘他塑’话语体系中的‘客观事实’,是目前对外传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我们务必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平实、平和、理性对话,摒弃口号式的话语表达而代之以客观平实的话语叙述,从而提升国际表达的有效性和代入感。不仅如此,要确保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行之有效,还应当讲求外宣实效、注重效果导向。时度效是检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的标尺,凸显着对外传播要做到时效要快、分寸要稳、时机要准,推动对外传播动机与对外传播预期效果的统一。“时”即强调掌握有利时机,及时准确引导国际舆论,强化时效意识。对于突发敏感事件,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力争做到先声夺人。“度”即强调掌握力度、把握分寸,要根据不同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等情况恰如其分地掌控话语内容的言说和叙述,把握话语传播的精准度。“效”即强调要以效果为导向,要做到受众认同高、社会共识强、反馈效果好。要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把想说的与国际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使对外话语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
  (三)坚持正面宣传与开展舆论斗争相统一
  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是对外传播过程中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习近平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同时,他进一步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问题及面对任何形式的风险挑战时,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开展舆论斗争。因此,将“扶正”和“祛邪”两者统一起来,这是谋求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回顾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等时期的历史可以发现,国际舆论氛围和我国事业发展呈现正相关性,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有利于推动中国的事业稳定发展,如果负面信息满天飞,将不利于甚至制约我国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四个自信”作为构建对外话语内容的关键,将中国关于“命运与共”的理念与主张寓于中国故事之中,有力地对外宣介好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这不仅是与当下中国社会主流相适应的需要,同时也是客观展示中国发展全貌、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坚持正面宣传并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特别是一些国家对我国依然持有不少偏见和恶意,严重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和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敌对势力的不实言论和抹黑攻击,对各种思想舆论进行鞭辟入里的评析,在斗争中澄清国际社会的错误认知,有力彰显中国话语的精神力量。
三、以媒介转型升级强化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传播系统
  对外传播是向外部世界输出话语内容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传播者意图与诉求的重要旨归,主要回答“借助什么说”的问题。一般而言,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只有通过特定的表述方式、媒介技术与传播渠道传递给国外受众,只有当国外受众根据自身情况对话语内容产生兴趣并做出反馈,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这一重要表述鲜明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打造对外话语体系传播系统的工作重心。对此,应当从理念、平台和技术等方面着手,加快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占有率。
  (一)以精准传播为方针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明确发力方向
  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不仅要明晰谁来说与说什么的问题,还要聚焦对谁说与怎么说的问题。为此,习近平强调,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这是强调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受众本位”的理念,通过精准传播,实现对外话语体系直抵人心。一是要秉持话语表达的客观性。对外话语传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是新时代对外话语传播的核心内容,三个故事蕴含着客观公正的叙事风格,是表达和彰显当代中国实际与价值的重要形式。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要强化话语表达的客观性,必须利用好这些故事资源,客观、准确、全面地向外部世界传递当代中国立场、追求和情怀。二是要提升话语表达的通识性。如果只是一味地自说自话,不考虑受众对象的需求,不考虑对外话语内容的共识和融通,那么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使对外话语体系取得与期望一致的效果,就需要对接全人类共同价值、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经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社会认同,在包容互鉴中强化思想认同和共识,逐步形成具有通识性的对外话语体系。三是要坚持话语表达的差异性。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差异性表达,做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区域化、分众化工作,精准定位受众对象、精准挖掘受众需求、精准播发话语内容。在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对外传播的受众对象日益丰富多元,个性化需求日趋凸显,及时有效地把握受众对象的需求并对其进行针对性传播,将有助于目标国用户领会对外话语体系所承载的价值理念。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科学研判与分析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用户对象,以区域化与分众化的表达方式进行对外传播,实现对外话语表达的对象精准、生产精准与播发精准,不断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认同度。
  (二)以旗舰媒体为依托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坚实载体
  媒体平台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载体依托,媒体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因此,我们要想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批兼具智能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外宣旗舰媒体,使其成为新时代对外话语传播的“亮丽名片”。
  外宣旗舰媒体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承载着对外话语体系的引导力与公信力,而且还担负着“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是中国更好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当前,要做强新型主流媒体“航母”,既要“造船出海”,又要“借船出海”,在二者的互补中不断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造船出海”即通过做强自己的媒体平台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场域的“落地入户率”。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话语场域中发出的声音总体偏小,传播能力总体偏弱,尤其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时,自主发声的频率与音量、广度与深度尚有欠缺。对此,我们应积极推动媒体走向世界,落地海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强化对驻外媒体机构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短期规划与远景目标,使其朝着国际一流媒体迈进。“借船出海”即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在借鉴经验和深化合作中推进外宣旗舰媒体的建设。“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海’对于拓展我国对外传播渠道具有重要意义,甚至被认为可以‘弯道超车’,能绕开西方传统媒体在国际舆论场的声音垄断。”为更好向世界各国宣介我国的核心思想,我们应积极拓展中外主流媒体合作,解析世界主流媒体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策略,通过研究其发展趋势、运营平台和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媒体资源配置、配合国家对外政策,运用联合采制、定制推送、植入播出等方式,做好“量体裁衣”、精准播发,为推动形成成熟的对外传播体系提供必要基础。
  (三)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动力保证
  先进技术是主流媒体向外传播的动力“引擎”,不仅降低了对外传播的门槛与成本,而且为对外话语传播突破时空限制、精准施策提供了可能。对此,应当坚持技术赋能,“打造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多平台、多渠道分发的技术体系,这是所有媒介融合的第一要素”,从而寻求破解西方传播霸权的路径,为增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势量”提供技术加持。
  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掌握前沿技术。没有技术支撑,对外话语内容就难以快速、精准、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在紧跟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对外传播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应当持续强化创新思维,要在4K超高清、5G网络传输、AI合成主播、VR全景、语音模拟等新兴技术上下功夫,着力提高新兴传播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不断提升对外传播的新优势,占领国际传播制高点。二是要注重学习,善于开展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我们不仅要研发与创新现有的传播技术,而且还要注重学习、借鉴与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先进的传播技术和经验。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并不仅仅是简单追求技术“为我所有”,更重要的是要使其“为我所用”。通过研究西方各国对外传播机构的发展趋势以及技术手段的变革,将先进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创新—转化”,实现取长补短、跨越发展,使其能够与我国自有技术深度融合,能够与我国的新闻采编完美结合,通过多种形式与渠道,更好地将中国价值传播得更远、把中国话语说得更响。三是要坚持技术赋能,推动技术在实践中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唯有掌握并运用好对外传播的先进技术与前沿方法,对外话语体系才能在激烈的国际话语竞争中站稳脚跟。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以新技术新应用驱动主流媒体转型升级,通过构建以内容汇聚平台、内容生产平台及媒体分发平台相叠加的新技术体系,实现主流媒体的高效运行和全媒体传播的精准到达,从而不断提升对外话语的辐射力与吸引力。
四、以制度优势彰显夯实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支撑系统
  习近平强调:“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话语逻辑的基础是事实逻辑。话语体系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彰显着“用什么说”的话语意蕴,只有用事实和优势特色说话,建立在事实和特色基础之上的话语体系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换言之,对外话语体系实质上是对客观事实的投射与反映,话语内容能不能使人们认同和相信,关键取决于对外话语体系是否有坚固的支撑系统。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要建构在国际上传得开、传得远、有人听的话语体系,必须要继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最大限度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制度优势,从而夯实对外话语体系背后的事实依据,运用事实本身的逻辑说服力消除疑虑和赢得尊重。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前提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对外话语体系而言,其影响力的拓展离不开国家硬实力的托举,而经济实力作为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决定了一国在国际社会发声的底气,是支撑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方面。因此,我们要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有体量、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形塑国家话语权的经济基础。
  一是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打造强硬后盾。“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应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奠定对外话语传播的底气,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冲击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增强经济韧性,在多重目标中寻求系统平衡,抓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对外话语的影响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崭新篇章,彰显了制度的优越性和治理的高效能,从而为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立足新征程,应当继续增强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从而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对外话语优势,以实际行动坚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与认同。三是要坚持科学理念指引,提升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度。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确保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为世界发展与全球治理作出了新贡献,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坚持新发展理念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持续力、生存力意义重大,而且也能有力支撑对外话语体系的表达力和创新力。
  (二)强化政治制度优势,提升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感召力
  政治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紧密相关,政治话语和对外话语相互映衬,政治优越性的彰显能够提升对外话语体系的实效性和说服力。现实地看,政治领域历来是国际话语交锋的集中场域,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的政治体制存在弊端为借口对华采取强硬态度以及进行攻击抹黑,对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有力提升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必须彰显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将政治体制的生成逻辑、运行逻辑和价值逻辑说深、说透、说好,为国际社会理解并接受当代中国的价值主张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故事。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具有根本性意义,党的领导和国家建设紧密相关,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最终成败。“以科学思维指导实践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科学领导方法,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内在要求、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彰显党的领导优势,塑造党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不仅能够以有力的事实回击敌对势力的无端抹黑和诋毁,在对外活动中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提供绝好例证,而且还能使党获得世界的普遍认可,进一步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制度的理解、支持与认同,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其次,应当不断强化人民民主优势,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从民主话语的语境来看,很长时间以来,关于民主模式的争论成为话语权之争的焦点,西方长期掌握着民主话语权并将其作为攻击抹黑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要破除西方对民主话语权的垄断,关键在于跳出西式话语框架,并且基于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凝练和升华出富有生命力的民主理论,推动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增强对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并由此凸显出坚持走社会主义民主道路、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模式的重要性。再者,持续彰显社会稳定的优势,讲好团结奋斗的故事。新时代新征程,面对西方国家的侵扰和阻碍,我国必须保持既定的发展进程,持续彰显“中国之治”的长期稳定优势,有力激活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认同力量,从而构建有利于掌握对外话语权的良好环境,持续拓展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场域的影响范围。
  (三)引领治理体系变革,增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道义基础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中国应对国际话语格局的行动诉求,也是中国为争取国家利益、塑造良好形象的必要做法。为此,我们要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号召力与话语影响力。当前,要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更加有所作为,就应当找准定位,充当好以下三重角色。
  第一,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在坚持和平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国际塑造力。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风险层出不穷、困难日益增多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本就充满不稳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愈加复杂。但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努力。为此,中国始终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做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在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外话语体系的感召力。第二,做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在贡献中国方案的过程中提升全球号召力。在全球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背景下,中国更要做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要在加快发展自身的同时,努力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此不断壮大“朋友圈”。第三,做好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展现大国担当的过程中强化世界影响力。当前,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加速演进,国际秩序也亟须与时俱进加以变革。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改革与完善,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努力做好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际体系的建设者,不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