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朱大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论析

发布时间:2023-07-0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概括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系统阐述。习近平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伟大事业,对于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内涵呈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关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一系列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关系的复杂系统工程,包含诸多系统要素、系统环节,体现特定系统结构、系统功能。
  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系统性首先建立在人与自然构成系统关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发展都要依赖自然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古老的文明对此都有深邃的思考。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总体上都没能从共同体的角度认识和处理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列举从古代到近代、从亚洲到欧洲的数个事例,对人类活动违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所带来的恶果进行了揭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是人类需要长期面对的严重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体现了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看作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虽然也经历了环境治理、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等相关理论的演进,反映了生态文明思想的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局限性的制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用系统观点认识和处理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构成的自然系统内部关系、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民生福祉与生态环境关系、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本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关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关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把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变革社会结构的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系统性体现在社会结构的系统性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基本结构及其矛盾运动作出了最经典的说明,表明人类社会结构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层次系统: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些实体性要素和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所构成的生产力系统;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系统;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系统;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所构成的上层建筑系统。在这些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存在着以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为形式的矛盾运动。由此可见,现代化在一定时期可能突出表现为某个或某些部分、领域的现代化,但最终必然要求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已经认识到,要把推进现代化作为一个变革社会结构的系统工程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有效推进现代化,否则,现代化进程会遭受挫折,甚至半途夭折。这在世界上是有严重教训的,比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少国家即是如此,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表现出的乱象和衰落亦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依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作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变革社会结构方面的系统思想。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观照历史与现实的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系统性也体现在历史发展的系统性上。系统的开放性、随机性、非线性、非稳定性、非平衡性特点决定了系统的结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化”中的“化”,表现了现代化的过程性,说明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甚至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短暂事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程和积淀,是当下现代化进程直接的历史条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文明风格,也深刻影响现代化的目标选择、价值导向、实践路径。坚持系统观念要求“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维度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考察。
  第一,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程来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近代以来的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而艰难开启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数仁人志士为赶上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对“推进现代化是系统工程”的认识,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和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明确了现代化方向、加深了对现代化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领域逐步扩大和丰富,现代化的系统性不断展开和充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来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发展于中国传统社会,但它与现代化并不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追求相通、价值相合、理念相符,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根”的现代化,不能抛弃民族历史、隔绝传统文化。习近平曾多次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的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工作中。
  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考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系统性体现在地域空间的系统性上。国家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基本单元。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表明,现代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在各方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一趋势分不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了若干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也使更广大的地区被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依附”和“外围”。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形成的这种不合理格局应该改变而且也可以改变;但是现代化不能长期在孤立的狭小地域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第一,从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的视角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体现出了地域空间上的系统性,但是这种系统性却表现为少数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和多数被剥夺了实现现代化机会的国家共存这样一种系统结构。长期以来,除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之外,个别国家以牺牲独立性为代价获得了畸形的现代化特征;少数国家维持了自身独立性而在发展问题上步履维艰;更多的国家则在维护独立性和实现发展方面遭受了双重困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迥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致力于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事业,推动整个人类向现代化迈进的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的视角理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资产阶级以追求无限利润的主观动机开辟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然而,他们并不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受资本至上的影响,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强必霸”逻辑、“零和博弈”思维充斥其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现象层出不穷。与此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持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繁荣相互离不开,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并在地区层面上提出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倡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现代化成就推动世界的繁荣进步。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和现实中意味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系统性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关系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体现了丰富的系统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1.整体性思维方法
  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属性,甚至可以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整体性思维方法是推进系统工程最突出的思维方法。必须重视对系统的整体性考察,揭示系统各部分不具有但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属性,在工作中使系统各部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成“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效果,避免出现相互抵牾相互掣肘的情况。
  第一,运用好顶层性思维。顶层性思维要求注重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高级环节,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上。对于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来说,“路线图”“施工表”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后发赶超型现代化,注重顶层设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优势。当然,顶层设计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注重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如全面深化改革,就一直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这种统一性在于,必须把实践检验上升为顶层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功能。
  第二,运用好战略性思维。在整体性思维中,战略性思维侧重于强调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一般来说,现代化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实施某种现代化战略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政局和社会动荡、资产阶级政党为了在竞选中获胜而产生的短期政绩诉求、资本家阶级的不可遏止的逐利性,造成无法制定和实施比较长期的现代化战略。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价值追求的崇高性、发展目标的宏大性,现代化战略是一种长远型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深邃的历史思考和宏大的国际视野,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战略意愿。战略性思维也要注意战略与策略的辩证统一,善于“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用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策略来落实战略。
  2.协同性思维方法
  系统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系统,系统内部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系统的性质、状态和功能不但取决于要素自身的性质、状态和功能,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要使系统存续良好、功能积极发挥,就要坚持协同性思维方法,从优化结构、统筹要素的角度开展工作。
  第一,运用好结构性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由无数层次不同、要素各异的“结构”所构成,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安排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发挥好协同功能。比如,“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前一个时期我们针对经济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比较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则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又如,在经济建设中处理好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关系、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处理好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都体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结构性思维。在结构性思维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层次性思维。层次性是结构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抓住结构的层次性,是发挥好协同作用的重要环节。比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体现了制度现代化中的层次性思维。
  第二,运用好统筹性思维。统筹是协同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们强调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中统筹性思维的典型体现。
  3.发展性思维方法
  无论是系统整体还是系统诸要素,都不是凝固的静止的,都处于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要促成系统前进的向上的变化,就要运用好发展性思维方法,善于把握系统发展的趋势性和阶段性。
  第一,运用好趋势性思维,连续性推进现代化。趋势性思维是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趋势、预判事物发展走向、引领事物发展未来的思维方法,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比如,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9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原因,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些趋势性分析对于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仍具有重要意义。趋势性思维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多方面的体现: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揭示的趋势,“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呈现的趋势,依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敏锐关注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研究各社会阶层的特点和诉求,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揭示的趋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反对经济全球化中的逆风逆流;等等。
  第二,运用好阶段性思维,分步骤推进现代化。系统的变化发展是持续的,同时也是分阶段的,遵循质量互变的客观规律。依据总的目标方向、国际国内形势、已具备的工作基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条突出经验。当前,我们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又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既制定了各种中长期发展规划,又连续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以及更短期的规划。对于中长期规划和比较长远的规划,一般概括提出比较抽象的目标体系,越是相对短期的规划和目前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内容、举措等越详细,呈现出明显的“近详远略”的特点。比如,党的十九大对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规划,要详于对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规划;党的二十大对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和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目标任务,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而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只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这样一个短语来描述。这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中运用阶段性思维方法的生动体现。
  4.环节性思维方法
  系统诸要素无论是在系统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还是在系统功能中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均衡的,而是分别居于扮演不同角色的“环节”。列宁指出,“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机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抓住一些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环节,对于坚持或改变系统发展方向、促进或延缓系统发展程度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中运用好环节性思维,从方法论来讲,一是要“抓住薄弱环节,抓工作的短板,及时补齐短板”,二是要“抓住最重要的环节,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寻求大的突破”。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今天这样显著的成就,遵循环节性思维方法是一条重要经验。比如,落实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的“三去一降一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出“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等等,都是抓关键或补短板的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仍然注重贯彻了这一思维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基础性环节;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放在同一部分进行部署,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抓住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关键性环节;明确“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抓住了塑造新发展格局的保障型环节;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建设的第一位的任务,这是抓住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核心环节。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实践要求
  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除了系统要素自身之外,还要受到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决定着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掌握系统思维方法的程度和水平、贯彻系统思维方法的效果和质量。
  1.坚持人民至上
  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时坚持人民至上,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运用系统思维仅仅作为一个技术问题来对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边。
  第一,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准确理解各项工作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讲中国特色,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讲重大原则,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发展,要求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讲教育,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民主,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讲育人,要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讲文化,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民生,要求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等。可见,坚持人民至上绝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其具体要求、抓手、举措,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中的系统存在。
  第二,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切实贯彻国家战略体系。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学术界形成了一些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的经典理论。阿根廷学者普雷维什提出的“依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由“核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边缘”(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不平等不均衡体系;英国学者弗兰克发展了“依附理论”,认为不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差距悬殊,而且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的现代化程度,也是可以大不相同的;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也持与弗兰克相似的观点。如果仅要实现部分区域、部分人口的现代化,在中国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然而,正是因为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才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促进均衡发展的战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国家战略体系才能有足够深刻的理解。
  2.善于掌握规律
  系统,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重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是系统思维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要做到“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要求不断深化对各领域规律的认识。比如,从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局部区域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反映了对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又如,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体现了对共产党领导和自身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还要求不断深化对多层次规律的认识。在最宏观层面,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现代化规律层面,要明晰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特殊规律之间的关系,并且加强对具体工作领域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这些都体现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层次性特征。
  第二,自觉践行对规律的运用。科学认识规律是自觉运用规律的前提,但认识规律并不等于运用规律。将已经认识的规律付诸指导实践,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益因素。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自己的反面”,“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我们看到,在持续至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资本支配下的知识增长、科技进步、管理优化等等,恰恰反映了这个悖论。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所具有的人民立场、人类情怀,使之能够超越以往现代化在运用规律问题上的局限性,能够按照既有能力、也有愿望遵循规律行动的那种方式推进现代化。
  3.增强历史主动
  系统的存在和运行,是一种客观状态,既有可能表现出活力和发展趋势,也有可能表现为僵化和没落趋势。随着人的活动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系统与人发生关系,系统的存在和运行日益具有了相对于人的价值,人对于系统的态度愈发重要。对于推进现代化这样一项系统工程来讲,人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就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既要从“堵”的角度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又要从“疏”的角度培育提升系统性优势。
  第一,增强历史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要求,必须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各领域。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时,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这是从最一般的角度、最广泛的范围提出系统性风险问题。管控系统性风险的重点,一是在金融领域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升资本治理效能和治理本领。二是要“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防止房地产企业、行业的问题引发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社会道德等方面的系统性风险。另外,从世界经济来看,也面临“化解各类风险,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任务和问题,特别是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要采取措施增强合作,防范系统性风险。可见,系统性风险层次众多且复杂交织,稍有不慎即会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必须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增强历史主动,培育提升系统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其中还有不少是显著优势、独有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强调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这四大优势覆盖各领域、关涉内外因,可谓是系统性优势。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继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要把这些优势统一起来,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以上这些对系统性优势的总结,是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和全面来说的,同时不同领域也有自己的系统性优势。比如,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评价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的标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六个方面的“切实防止”,实际上是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系统性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系统工程,就要用系统观点看待和分析这些优势,并且主动因势利导,形成系统性优势机制、发挥系统性优势效能。
  (作者简介:朱大鹏,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