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向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型国际关系逻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交织,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摧枯拉朽,必然促使国际关系发生新的变革。
中国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倡导者。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核心是合作共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新型国际关系的最终指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新型国际关系必然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相互尊重比恃强凌弱更符合现代文明思维
相互尊重是指各国以平等为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相互尊重的哲学根底是“和”,蕴含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思想精髓,体现了平等思想;而恃强凌弱来源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达尔文法则,宣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弱肉强食”,是等级制在国际关系中的表现。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文明,平面化、网络化、平行化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随着数字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权力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权力归属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必然要求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然而,国际民主不是坐等来的。新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国际秩序向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增强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外交领域的工作部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四个抓手:一是大国关系,格局是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二是周边关系,理念是亲诚惠容,方针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三是发展中国家关系,理念是真实亲诚,秉持正确义利观;四是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基础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看社会制度,不计较历史恩怨,不强调意识形态差别,主张国家和国际组织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些原则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法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必须摒弃傲慢自大、唯我独尊的西方偏见,落实和谐共生、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公平正义比零和博弈更符合现代政治理念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根本问题在于对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提出合理方案。现代以来,罗尔斯、诺齐克、麦金太尔、哈贝马斯等政治哲学家围绕“公平正义”问题的争论日益深入,并逐渐达成了“政治学必须关心价值——关心确立实质性正义、激励民主参与,并将我们的意识从平庸的资本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基本共识。然而,某些西方大国的做法完全背离现代政治理念,面对欲望的无限性与物的有限性、欲望的平等性与地位的不平等性、德性与恶性等矛盾,展现“赢者通吃”的丑陋姿态,以零和博弈挤压崛起国的上升空间。“东升西降”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变革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背景。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的新台阶,迅猛势头令西方发达国家感到“不能适应”。特别是美国,随着其国内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经济上的结构性问题难以扭转,民粹主义兴起,煽动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并寻求外部原因。挑起贸易争端,滥用出口管制,强推单边制裁,操控和修改国际规则,打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旗号谋求一己私利,种种表现都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其实,国家间有分歧是正常的,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化解;国家间有竞争也是常态,应该守住道德底线和国际规范,进行积极和良性竞争。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肩负重要使命,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而不是凭借“胳膊粗力气大”,或者掌握“小圈子”话语权,对别国进行遏制和封杀。零和博弈思维将正当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不仅反映霸权国气量狭窄、有失公允,而且德不配位,最终必遭反噬,结果只能是本国的威信下降,甚至失去盟友。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在百年历史建构中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案,利用矛盾、化解矛盾、推动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同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掠夺殖民地的道路,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但绝非对和平有片面的认识,也并不缺乏斗争的勇气。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挑战时,固守冷战思维,搞阵营对抗,或以大欺小,搞围追堵截,只会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给各国经济发展蒙上阴影。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的全球安全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更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了前进方向。
合作共赢比巧取豪夺更符合现代经济法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等顶层设计前所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我们的经济管理能力和外交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中国提出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公平包容,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以此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难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从未真正实现过一体化,全球化目前也困难重重。世界范围内金融霸权主义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来就非中性的国际制度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继续向既得利益者倾斜。美元霸权是世界经济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主要根源。2022年,美联储结束超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激进加息政策,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许多发展中国家遭遇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经济陷入停滞或倒退。美国操纵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在援助他国时施加附带条款,为本国资本投机减少阻碍。美国还用经济胁迫手段打压对手,大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制订《国际紧急状态经济权力法》《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等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制裁。在国内军工集团的推动下,美国四处煽风点火,制造冲突,大发战争财。种种巧取豪夺的工具在美国手中运用自如,早已彻底背离其标榜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离公平正义更是天差地远。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从不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而是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作为一项开放包容的倡议,“一带一路”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主要倡议国——中国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与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在事关人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问题解决上投入更多力量,在国际援助上从受援国转为援助国,且援助金额和范围不断增加。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2013—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其中,提供无偿援助1278亿元人民币,占对外援助总额度47.30%,重点用于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中小型社会福利项目以及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物资援助、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项目。中国的援助从来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而是尊重受援国主权,融利于义、以义为先,帮助受援国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甚至不以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前提,向未建交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不仅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而且主动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与世界各国分享,表达了共同发展、共创繁荣的心声。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高利率抑通胀”和“债务高企”存在逻辑冲突,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国内国际深层次矛盾制约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中国提出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的全球发展倡议,号召共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新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网络编辑:金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