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韩平、吴怀友:不忘初心: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发布时间:2018-04-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向全党提出的谆谆告诫。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P1)那么,这个初心的根本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多种阐释,但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带有根本性的一条。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显著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是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经过反复尝试和比较,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之后才做出的。正如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P22)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在其他救国方案失败后,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危机四伏、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中国人民摆脱苦难,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3](P687-688)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产阶级维新派昙花一现的戊戌变法,还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方略,被血淋淋的事实一再证明在中国走不通。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后,毛泽东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一道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革命纲领明确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P279)可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对中国国情不断深入的了解,毛泽东认识到照搬照抄俄国革命经验,直接用暴力的手段砸碎旧世界、迅速消灭一切私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按照这条历史必由之路,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进入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后,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将土改运动引导到一化三改上来,逐步建立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征程。

2.社会主义公有制得以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的结果

历史表明,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仅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这场革命也遗留下许多问题。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地位,有没有必要使之成为唯一的经济成分?可不可以有限度地保留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等。对此,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前后进行了深入思考,明确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一系列主张。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毛泽东过分强调所有制的变革,主导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张所有制形式一大二公三纯,造成了严重失误。这些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问题提供了借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并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与资本主义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5](P236)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在总结10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逐渐明晰和不断丰富了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内涵,不断完善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3.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失败,从反面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极端重要性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僵化的思想体系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积重难返的实际,提出了新思维,主张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其中,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戈尔巴乔天逐步放弃了公有制,转向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与之对应,政权形式、意识形态等方面自然表现出对西方体制和思想的认同,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有不同模式,并普遍进行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且无一例外地在所有制改革探索上出现问题,引发了社会动荡并最终导致国家改旗易帜。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原因是复杂的,究其关键还是路线错误,是由于共产党内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党的领导人提出并执行了一条错误路线——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把这些国家引上了资本主义化的道路[6](P203)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为例,他完全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攻击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经济垄断,极力主张私有化。戈尔巴乔夫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恢复社会公正”“实现个人利益保证社会安定,这从根本上歪曲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则,使得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政权改变了颜色,经济被私有化……经济倒退了十几年,到现在俄罗斯还没有达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7](P130)这也以无争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必须的,但改革的前提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离开了这一条,改革就会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国家就会动荡,民族就会分裂,人民就要遭殃。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所在

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若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必然变化甚至是轰塌。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现有基本经济制度不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8](P63-64)

1.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9](P138)我们搞改革开放也好,搞市场经济也好,只要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如果没有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任何改革都会偏离方向,就会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就会产生新的剥削阶级,出现两极分化,也就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背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背离。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9](P63)“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9](P229)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不仅对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世界来说也是如此。如果十几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9](P158)这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教训得出的深刻认识和必然结论。习近平深切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2](P23)只要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就能化解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风险和挑战,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目标。

2.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相矛盾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并判定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0](P107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要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更快地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11](P405-406)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1953年至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12](P36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牢牢把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掌握在国家手中,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了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了30%。实践证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激烈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掌握国家机器,它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旧的所有制关系。只有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可以真正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统治表现在废除了地主和资本家的所有制。……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废除并彻底破坏了这一所有制,阶级统治也就表现在这里。首先就表现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实际解决了所有制问题,这样也就保证了阶级统治。”[13](P122-123)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实现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基础,消除了少数人掌握权力的可能,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再者,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劳动既是衡量劳动者对社会贡献大小的标准,又是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标准,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的目标,增强了人民参与社会劳动的主动性。此外,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摒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以资本家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地位的状况。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人民才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人,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根本上催生社会生产发展不断形成新动能,实现社会生产活动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丢弃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是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前提

公有制原则,最早被提出是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过程中。此后,他们多次使用了公有”“社会所有”“集体所有等词汇,表达社会主义公有制思想。那么,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提出: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扼要表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14](P104)恩格斯也明确表示:我处处不把自己称做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做共产主义者。这是因为当时在各个国家里那种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人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15](P489)如何实现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呢?首先通过剥夺剥夺者,把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再实现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前提下的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实际占有,即可以随心所欲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把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内涵的两个基本点,即一是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劳动者所有,二是具体占有形式上为共同占有。理解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区分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明确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种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形式。

2.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是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核心内容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毛泽东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探索中,多次涉及产权问题。在大跃进期间,更是针对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处理作了很多的探索。大跃进初期,各地共产风盛行,生产队和社员的大量财产被刮走,严重损害了生产队、社员的合法利益,导致社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此,毛泽东率先提出要坚决刹住共产风,恢复生产队和社员的固有产权,对被”“的财产彻底退赔,并认为出现这些冒进现象的症结在于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随后,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调整,毛泽东明确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产权形式和核算办法,为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产权问题提供宝贵经验。实践证明,要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就应该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同样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也不可侵犯,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根本上突破长期存在的公有制只能是共同占有,个人占有必然是私有制的固有观念,确立社会化的公民个人产权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的产权制度,切实体现劳动者主人翁权利的合理的产权制度的新观念;要突破只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才是公有制的固有观念,确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与社会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观念,理直气壮地确立公民个人产权。[16]

3.处理好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是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内容

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问题。毛泽东对此做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主张。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17](P133)随后,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10](P1060-106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由支持和鼓励转变为限制和利用,后又变为限制、利用、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弊端随着经济发展开始凸显出来,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问题,提出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8](P170)的思想,允许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与国营经济进行竞争,突破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认知。尔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认识,逐渐明晰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2](P500-501)

4.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习近平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P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也就显得更为迫切。总体来说,创新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要把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也是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前提。离开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其实现形式的创新就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底线,再次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恪守的前提。二是要把提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质量与鼓励、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统一起来,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提高监管水平等措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同时充分发挥和利用好非公有制经济与人民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灵活多样等优势,使得两者发展相得益彰、各得其所。三是要把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凡是能够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我们都可以大胆地试用,以满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四是要把保护各种产权及合法收益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拓展产权收益渠道,实现产权有效激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解决防止因政策措施、社会监督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要努力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顾过去,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牢牢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勇担历史使命,就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不动摇。只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航船才会朝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顺利到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邓小平文选,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周新城,关雪凌,等.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7] 有林.略论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兼与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商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 邓小平文选,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毛泽东选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3] 列宁选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 王宜新.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5.

[17] 毛泽东选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 毛泽东文集,第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