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新华: 解决“三农” 问题亟须“二次飞跃”
中国改革的序幕始于农村。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曾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当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却相对滞后。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特别是在2015年的“一号文件”中,针对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难,明确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但为了学习和贯彻落实好“一号文件”精神,有必要首先明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以及文件中提出的重要方针和措施的重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就是要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重点则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阶段。199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制度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经营使用权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维持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的基本稳定。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集体提留以后,以前所说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现在已经只有“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个部分,再加上乡镇企业大多转变为股份制或私有制,除了各种财政拨款、财政补贴和征地补偿之外,大部分农村集体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收入来源。没有了经济基础,不少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可以说,发展到今天,中国现行的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尚未实现,小农经济生产分散、小规模、效率低的缺陷也没有根本解决,亟须深化改革、逐步完善。
因此,中国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逐步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农业“第二个飞跃”。但怎样才能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实现“第二个飞跃”呢?新的“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时要求“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合理实行农地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例如,在鼓励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时,除了发展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鼓励农地向农村集体流转集中,而不是向种田大户或资本手中集中。只有实现新农村集体经营,才能够既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推动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又可以更好地在其内部实行分工合作,如兴办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进行多样化经营等,以解决数以亿计的农民就业问题。必须指出,实行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规模经营,决不是要走回头路,退回到以往的人民公社制度,而是要按照新的“一号文件”提出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形成新的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进而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真正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