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

来源:《红旗文稿》2015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5-03-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经济政治状况的集中反映和精神旗帜,它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阶段,并通过其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维系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弘扬同步推进,相辅相成。实践的开拓创新及瞩目成就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与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构建与影响力增强促进了改革发展稳定新格局的开拓形成。总的讲,这是意识形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也是大有作为的时期。唯有更加积极主动,更多现实关照,更为自觉自信,意识形态建设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其性质、内容和形式取决于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及社会结构,其发展状况和影响力的变化归根到底要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各方面作出新部署,推出新举措,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全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明显提高。在这样变化发展的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力随之稳步提升,呈现出新面貌和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认同度提高了。这种公信力和认同度来自于党中央推行的一系列全局部署、长远谋划、务求实效、深得民心的治党治国治军举措。诸如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以反对“四风”为重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掀起“老虎”“苍蝇”一起打、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党的十八大之后仅两年多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成绩显著,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广大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同度提高,信心增强,拥护支持声音高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认同度也随之明显提高。

  二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掌控力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拓,创造的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使得国内多年来与主流意识形态挑战争锋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国际上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失败论”等渐趋式微,而“中国威胁论”、“中国争霸论”尽管有所抬头,但由于中国推行和平共赢的外交政策,这些论调也难以赢得多数人认同。党和人民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也提升了其对多元多样思想观点的引导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对各种噪音杂音的掌控力,以及开展有理有利有节舆论斗争的效力。主旋律更加强劲高昂,正能量更加汇集凝聚,主导力更加强大从容。

  三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拓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提高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更加密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注重历史资源与现实经验的有机融合,更加注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兼容并蓄其他思想思潮观念的关系,更加注重坚持思想文化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明显拓展,充分展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博大自信和蓬勃生命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形成一系列最新的理论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和弘扬,其优秀理念和精华内容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内生之源和丰富滋养;世界各国各地区思想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重要创新资源和有机因子。主流意识形态的延拓力、整合力、覆盖面、影响力都显著地拓展与增强。

  二、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但挑战仍将持续

  可以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步提升,处于明显的优势和主导地位。相对而言,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时代大潮淘洗和实践检验中逐渐失去影响力。这反映了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社会号召力和动员力的下降趋势,也反映出其倡导的理论主张及政治方向被实践证明是偏离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但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态势,继续以变化了的内容和方式持续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一是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趋于显性化、公开化,比如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与方向、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等的重大决策中,都发出异于主流的较强的声音;二是多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汇集合流,设置某个或数个易引起人们关注和激发情绪的话题,制造“意识形态群体性事件”;三是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借助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平台,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成为其主要传播者、鼓动者、建言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的成规模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西方宪政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些极端“新左派”思潮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提升,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虽然下降,但继续以新的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发起冲击并形成一定挑战。其中一种主要方式与策略,就是以“深度解读”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政策为手段,传播渗透其观点主张。比如,新自由主义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在国际国内都信誉扫地,但当前,一些信奉和宣扬新自由主义的人,将我们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读为“彻底市场化”,从而否定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出作用,将“发展混合经济”解读成将公有制企业“私有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困惑;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竞争中逐渐式微,但仍有一定影响和市场,特别是其中一些人将重点放在抨击共产党“垄断”和“极权”,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跟不上“经济市场化”进程,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方面,从而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主张实行西方宪政者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解读为实行西方的“宪政”,批评党的领导过于“强势”,宪法权威无法保障和落实;“普世价值”论者仍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论说“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只有普世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则把“历史虚无”的罪名扣到共产党身上,并通过重新解说各种历史事件影响误导群众对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的评价;而各种极端“新左派”则利用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极端者还为“文化大革命”辩护,等等。

  以上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挑战呈现出的新方式、新特点,更具蛊惑性和危害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进一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根据新情况新态势防范和应对其蔓延和渗透。

  三、主流意识形态要进一步增强自信

  当前,是进一步巩固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好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新气象,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创新、提升、拓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和提升,又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要增强自信,要大有作为,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是积极推进党的指导思想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主流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要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领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高度总结和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新实践,总结新经验,升华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增强理论自信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二是增强主动性和引导力,加强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驾驭和整合。同非主流意识形态竞争和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是理论发展的一般进程和规律。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竞争和斗争中获得发展的。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和阐释,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真正理解、认同和掌握。另一方面要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及时分析研判,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至言不出,俗言胜也;至理不明,谬论妄也。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性质和内涵、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针等等,用科学正确的理论阐释,用有说服力、感染力的宣传教育,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普照之光”,在竞争比较中增强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三是坚持理论自信,积极推进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话语权建设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增强自信的关键和迫切任务,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抵制和反对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渗透和影响;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凝练升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概念、范畴、理论和话语体系。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自信,主流意识形态就会缺少“脊梁”和“筋骨”,无法长久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积累了诸多属于自己“专利权”的、创造性的理论、范畴和话语体系,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它们是抗衡西方“私有化”改革、“宪政民主”、“司法独立”、“公民社会”、“普世价值”等思潮和话语的最有力武器,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增强自信的最根本依据。

  四是兼收并蓄、汲取精华,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主流意识形态要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思想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变化,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同各种思想观点“多样性”的关系,从诸多思想观点中汲取合理成分,从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中吸收营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兼收并蓄、丰富完善。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吸收了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中关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理念,吸收了古今中外文化中深厚蕴含、代代相传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将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才会不断增强吸引力、感召力、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引领和整合作用,从而更具自信,更加自觉,更有作为,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网络编辑:张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