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黄河、邱向军: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来源:《求实》2013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13-09-1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确立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意味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我国已形成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实践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544)适应时代变化、国情发展和人民愿望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一个由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又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367),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概念,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表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3](P1173),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并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还关注社会矛盾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对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论述。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列一起[4](P317),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总体布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扣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对总体布局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思考。面对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现实情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并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为提出“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重要铺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5](P12),突出地把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执政之要,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并使之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在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6]。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顺理成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正式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可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时代召唤、实践推动和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它的确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新矛盾为重要依据,突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在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需要的同时又顾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和谐,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创建一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生活方式。党的十七大以来,在致力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一方面,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全面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后的理性选择,反映了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反映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重大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大规模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地球可承受的合理范围,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严重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先开发后保护”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瓶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不仅仅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需求,逐渐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表达了强烈的诉求。能源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绿色经济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绿色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形式。
概而言之,我国既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要应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生态保护压力,更要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规划,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和战略任务的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和政治智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也表达了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表明了我们党在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领域的过程中也不断深化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包括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包括了民主法制的健全、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的优美,五者缺一不可。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作为这一整体有机组成部分的五大建设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基础。只有五大建设统筹推进,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
在新形势下,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关键是要深刻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联系,在实践中使之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最核心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丝毫不动摇,努力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好”字优先、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依靠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优化结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劳动者素质提高、循环经济等的基础上,根本改变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坚持三者统一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全面落实好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治协商和基层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稳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努力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大力加强民主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软实力、赢得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释放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方面,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成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均等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业服务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解决好生存型、发展型、保障型、权益型等民生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努力解决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实现成果分配的“更公平”,保障好全体人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根本权益,避免两极分化格局。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三个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实现途径。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三个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要推动消费观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抓好重点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降低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科学把握并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为我国2021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下去,到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将成为现实,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总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开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视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突出经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从强调征服自然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M].人民日报,2012-07-24.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