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寒: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论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这一讲话十分重要,对于我们把握大局,抓住根本,掌握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深入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主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一、坚持“一个中心”不偏离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人民生活明显提高,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生气勃勃。但人口多,按人口平均水平低,人均GDP排在世界125位。我国经济总量虽大,但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仍低,除了表现为按人口平均低外,更主要的是表现在经济质量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和劳动生产率低上。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很快,工业从只会造茶杯茶碗,不会造汽车、造拖拉机,到形成了一个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神州卫星多次发射、载人航天以及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等多项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先进水平,但创新能力仍低,重大原始创新少。创新能力约比发达国家低一半左右。单位产品消耗高,污染严重,一半以上产值作为中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或者因重复建设被闲置起来了,不能形成为可供最终消费的物质文化财富。工业与农业间、城市与乡村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有差距,且有拉大的趋势。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发达国家的5%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更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国20个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劳动生产率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标志。劳动生产率低,平均每一个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少,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的表现,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和人民生活水平仍低的原因。只有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产品,才能享受更多的物质财富。
我国人口基数大,同时又不断增长。目前我国每天新诞生4.4万人,近10年新增人口上亿人。广大人民要求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即使维持新增人口需要,也需要生产力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决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失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仍然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致发动“文化大革命”,扰乱了自己,给社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内,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就谈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谈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技进步,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在农业上下功夫,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客观要求出发,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从单纯追求产值和产量的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对我国大多数产业来说,增加产量、提高产值是不太难的事,难的是提高质量、效益和改善结构。更高的质代表着更高的水平,也代表着更高的量。提高质量、首先要下大工夫抓科学进步,抓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造发明达到什么程度,生产力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达到什么程度。找准影响产业发展和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项目、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关键行业,集中优势力量,尽力早日攻克突破,并且不断创新。我们要以企业为基地,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支柱,发挥社会主义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的优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发挥科技支撑重大专项战略点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从局部突破达到全局创新突破,使科技进步登上新高峰。
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结构层次低的状况,做到各部门按比例协调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协调,一三产业落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许多部门长的长、短的短,有的生产能力闲置,有的产品奇缺却生产不出来,薄弱环节很多。这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重要表现。只有从根本上克服这种不协调发展状态,做到结构合理,高质、平衡、协调发展,才能走向强大。我国单位产品消耗高,污染严重,资源能源对生产增长的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要降低耗能,降低成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促进经济向节约型方向发展。解决这一矛盾将推动我国取得重大技术进步,推动生产达到新水平。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宏观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发挥各地区、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但局部的发展要,考虑全局的要求,在综合平衡、供需协调基础上发展。结构失调,供求关系失调,必然造成很大浪费。只有供求协调、全局平衡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强更优的发展。
要在发展农业上下功夫。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是重中之重。我国13亿人口,7亿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和动力。农民生活改善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生活的改善。没有农业农村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小康,就谈不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全面实现小康;不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到实现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十分严峻。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基础设施和科技力量脆弱,发展后劲不足;整体生产率水平低,农业劳动力占全国的60%,地域占国土面积的99%,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农民收入与过去比有提高,但绝对水平低。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农业,关键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要下力气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工业要扭转仅看重外需和城市投资消费的观念,把眼光转向“三农”。要改造仍占很大比重的中低产田,更大范围推广良种,改良土壤,水利,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总产;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粮食生产科学工程,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造实施规模,加快油料、棉花、糖料基地建设,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推进农作物病虫防治,提高防治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多种经营的水平;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生产与流通、消费的衔接,提高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生态建设、水电路公共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力争在近十年二十年内,使全国农业农村的面貌有重大改变。使农业劳动力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使粮棉油肉翻番再翻番,使农业产值增加3~4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去,农民收入就会上去,农村的全面建设发展就会上去,农村面貌就不一样了。
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抓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切实落实“五位一体”。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来抓;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要求来抓;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来抓。抓紧,抓好,抓全面落实。
二、坚持“两个基本点”不偏废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和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也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通过无数挫折和牺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建国以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我国稳定地走上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的保证,是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繁荣富强的根本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9~173页。)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关系,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民主专政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条件。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对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9~173页。)不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要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365,379,380页。)“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削弱人民民主专政搞资产阶级“三权分立”那一套,人民当家作主就会化为乌有,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发展壮大也会成为空话。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给我们以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眼明心亮,坚强地沿着既定目标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发展的思想理论支柱。没有这样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支持,我们就会失去正确方向和动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遇到风吹浪打就容易手忙脚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走向兴旺发达的根本制度保障。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产生,表明主要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状态已经结束,创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而不再任人摆布和宰割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资料的支配方式和生产目的,决定剩余产品归谁所有和使用方向,决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一个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创造财富的人无权支配生产过程,不能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是很难的,也很难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先进生产力的统一。公有制为主体,不仅标志着在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主体地位,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占主体地位。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批拥有巨大实力、巨大创造力和先进生产力的经济实体来带动、引领和做基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不起来的。我国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地位,给它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它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过去是、现在是、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时期中,必然是我国发展强大的根本原则,根本大计,根本动力,根本支柱,任何时候不能丝毫动摇。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党的领导是前提,人民民主专政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是方向。这四项相互联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根本内容,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根本表现;只能巩固它,发展它,完善它,而不容有任何削弱和动摇。任何削弱和动摇,都会动摇、削弱和破坏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经济基础巩固发展的要求,违背和破坏13亿人民的共同愿望、意志、要求和根本利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做的事很多,要解决的矛盾不计其数,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事,是大局,是重中之重。坚持之,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一切艰难困苦都能克服,就能无往而不胜,否则中国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始终保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决与那些企图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搞分化、西化,把我国拉向私有化的思潮和罪恶企图作斗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改革开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但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许多不健全、不成熟的东西。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客观条件在不断变化,原来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体制会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进行调整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动力,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充满生机活力。但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决不是也不允许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鸣呼哀哉了,哪里有现在的中国?”“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
坚持对外开放。当今世界相互联系,变化万千。生产力的发展已把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孤立发展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国各有各的长处。我国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上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坚持对外开放,走向世界,才能吸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综合国力,改善经济结构,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国家独立、自力更生基础上,必须讲究原则、质量和需要,必须有利于自己的建设发展。放弃原则,不加权衡计算,盲目地引进照搬,不加警惕与鉴别,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也会带来破坏与损失。
四项基本原则是前提,改革开放是手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人为本,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措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协调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按照既定目标大踏步前进。
三、抵制错误主张,把践行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引我们的现实行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制度保证,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有13亿勤劳、智慧、勇敢,有无比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劳动者,有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4000多万知识分子和高科技队伍,有世界上最大最优秀的上亿技术工人和正在成长的几亿年青工人队伍,奠定了不同既往的经济基础、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管理体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13亿人口精神焕发,艰苦奋斗,有无比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动力、活力和创造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一股多大的力量!过去60多年我们使旧中国变了样,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13亿人口捆成一股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们一定会使中国再变一个样,发展得更加壮丽、繁荣、美好。
我们的共同理想建立在共同现实基础上。我们不仅具有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还有发展的巨大潜力。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13亿人口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需求就是动力。需求与生产结合,就会转化供给,而供给会引起更大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河南新乡刘庄人均纯收入1.5万元,江苏华西大队6.5万元,达到刘庄水平,全国生产要提高2倍,达到华西水平,全国生产要提高6倍。而刘庄、华西还在发展。华西坚持理想信念,坚持集体经济道路,能达到的,其他地区也能够达到,并可能超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指引着刘庄、华西前进,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必定指引着全国进一步踏实地发展。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多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总会有各种思潮出来表演。有人反对公有制为主体,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提倡私有化。有人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提倡“三权分立”,“轮流执政”,企图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党的领导。也有人无视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把非公有制看成洪水猛兽,一无是处。这些都是违背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对这些错误主张,我们要提高警惕,坚决抵制。坚持正确方向,抵制错误主张,胸怀理想,坚定信念,顽强奋斗,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进行建设发展,我们一定能够按照党的十八大指引的目标和制定的宏伟蓝图,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