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民卿:信仰的旗帜引领事业发展的方向——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及其当代启示
井冈山时期是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初创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严重挫折,建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探索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就是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精神支柱。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历史条件下,推动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建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一、坚定的信仰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井冈山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优秀革命精神,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等五个方面。其中,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是灵魂,是核心。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并把信仰具体化、把主义实际化、把理论实践化的具体体现。秋收起义遭到严重挫折之后,革命还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胜利,走向革命胜利的路在何方,成为摆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在此情况下,他们没有气馁,没有退却,而是坚信革命必胜,坚信共产主义必胜,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胜。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们把坚定信仰具体化为探索道路的实践,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探索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特革命道路。
正是靠着坚定的信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敌人的多次会剿,忍耐着党内的各种不公正指责,同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的指示进行艰苦的斗争,坚守着主义,坚守着责任,坚守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选择,捍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早在1920年11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一个政党,一个团体,必须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主义,要成为主义的结合而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只有有了共同信仰的主义,大家才能够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团体,“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毛泽东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奋斗前进的旗帜,在这面旗子的指导下,他历经坎坷,从不动摇。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伊始,就遭遇了多次不公正的指责。1927年11月,党中央特别会议严厉指责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行动,给予严重的党内处分,撤销其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1928年3月,湘南特委特派员周鲁到井冈山,机械地照搬上级指示,指责毛泽东等“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中央的极左政策,是“右倾逃跑”、“枪杆子主义”,强令部队远距离分兵到湘南,导致了“三月失败”。1928年6、7月间,湖南省委又“三变其主张”,给井冈山发来了相互矛盾的指示,省委特派员杜修经指令红四军必须毫不犹豫地执行省委指示向湘南发展,导致了“八月失败”。
面对错误指责,毛泽东没有妥协,而是凭着对主义、对于信仰的忠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在斗争实现实践和理论创新。对于不做调查研究而只是机械执行上级命令的做法,他提出严厉批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同志不察当时环境,不顾特委、军委及永新县委联席会议的决议,只知形式地执行湖南省委的命令,……其错误实在非常之大。”[2]对于上级的主观主义错误指示,他坚决抵制。关于红军作战原则和行动方向,远在上海的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要求红军分散作战,分兵游击扩大区域,向湘东或湘南发展。对此,毛泽东指出:“当此反动政权暂时稳定时期,敌人能集中大量军力来打红军,红军分散是不利的。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3]关于党中央要求取消党代表制度的错误指示,毛泽东明确提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故我们决定不改。”[4]
在同这些错误思想和指示的交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井冈山根据地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理论,并根据变化着的客观形势制定了符合斗争实际的政策策略,推动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健康发展,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独特革命道路。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群体对某种偶像、理论、制度等的一种忠诚信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精神激励和维系力量。对个人而言,信仰是超越当下生命状态的一种未来认知和追求,能够产生巨大的方向牵引力量一旦确立某种信仰,个人的生命就获得了信仰上的意义,个体生命就可以同某种群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获得集体化存在,短暂生命就可以同某种不朽联系在一起,获得永恒化存在。因此,个人的信仰实际上也就成为一个人的精神依托、行动指向和生命归宿。对于社会而言,信仰是整个社会群体对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共识,是一种共同意志和共同理想,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引导社会群体为着共同的目标形成发展前进的合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高度重视信仰问题,着力用共产主义信念来统一人们的意志,形成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合力。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5]用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使人们树立共产主义的意识,放弃错误信仰树立科学信仰。列宁强调,帮助工农大众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为社会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6]斯大林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组织“文化教育”和“文化革命”的目的就是“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人”,[7]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特别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8]“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9]
中国共产党人在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之后,就把它作为自己的信仰,作为中国人民前进发展的方向引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靠着这种信仰,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进行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当年的革命志士,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把个人的生命同人民的解放联系起来,把短暂的生存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把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奋斗的旗帜和方向,在信仰的旗帜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艰难困苦面前决不后退,即便是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也无所畏惧。
同样,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遭遇重大困难的情况下众志成城,力克时艰,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没有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些胜利都是不可能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10]
三、推动信仰建设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同时,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课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大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信仰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情况。
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化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些人从西方经济学家那里借用了实用主义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忽略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把经济社会发展演变成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走向片面的发展观。把市场化取向无限蔓延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造成了物质化的严重后果,人的精神世界日益枯竭,信仰失去了存在的空间,物质主义演变成为一些人信奉的价值观,消费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等获得了发酵的土壤,极端个人利己主义死灰复燃,给整个社会的信仰体系乃至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展开,国外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在活跃我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境外敌对势力乘机加大对我国文化渗透,以“普世价值”为载体,渗透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攻击主流意识形态,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冲击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和革命领袖的信仰;以宗教活动为媒介,把渗透对象向青少年集中,着力影响下一代的信仰;利用学术途径渗透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向党政机关和学界渗透,企图影响广大青年和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
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信仰体系遭到了极大冲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尽管在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不断强化,但在社会大众乃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当中,其信仰力量、精神维系力量却遭到削弱。
面对中国当前社会信仰体系不容乐观的局面,中国人不能不有所深思,有所惊醒。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仰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出来,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不仅会对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危及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成为引发社会动荡和制度变革的导火索。为此,我们必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社会信仰体系,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巩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 《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2页。
[6] 《列宁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7] 《斯大林选集》(下),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0页。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网络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