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论纲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1-09-2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红色资源的构成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因此,红色资源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的内容,二是精神层面的内容。物质层面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静态的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则比较丰富,它积淀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留下了永远不灭的伟大革命精神。除了上海和北京之外,每个时期均有对应的革命精神,即: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五种精神是红色资源的主体。除了以上五种主要革命精神以外,红色资源还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隶属于五种主要革命精神的下位精神,如:苏区时期的“兴国作风”,长征时期的遵义精神,延安时期的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整风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根据地、解放区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如:百色精神、沂蒙精神等;(3)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区域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所形成的革命精神,以红岩精神最为典型;(4)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井冈山时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的革命精神,比较典型的如安源精神、“二七”精神、“八一”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红色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放射出新的光芒。在6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了无数新的革命精神。具体而言,又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在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红色资源的表现形态主要以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资源的表现形态则五彩纷呈:工业战线以“铁人”精神(或大庆精神)为代表,农业战线以大寨精神为代表,军队方面以雷锋精神为代表,干部方面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科学技术方面(或知识分子方面)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3)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资源的表现形态则是与时俱进的,也更为丰富多样:如体现农村改革的“大包干”精神(或小岗精神),体现城市改革的张家港精神,体现对外开放和“更快、更高、更强”的中国奥运精神(或女排精神),体现科技成就的载人航天精神,体现战胜自然灾害和灾难的“98”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

  二、红色资源的功能

  红色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它具有诸多其他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承担着多项社会功能。

  第一,政治引导功能。红色资源的政治引导功能,主要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路线(或称基本路线、总路线)而展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资源的政治引导功能主要是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成,因此,政治信念的坚定、政治信仰的忠诚、政治意志的坚决、政治态度的明确、政治立场的正确、政治斗争艺术、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是红色资源强调的基本内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资源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实现,因此,其内涵与革命战争时期已大大不同。其一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决定了政治必须服务于经济,但政治又有反作用,因此,发挥红色资源的政治引导功能,就必须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其二是改革开放的方向问题。这涉及政治立场和对“社”、“资”关系的认识问题。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红色资源政治引导功能的主要内容;其三是政治目标与政治理想问题。我们要实现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目标,特别是政治民主目标,是与无数革命先烈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因此,宣传红色资源,发挥其政治引导功能,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化传承功能。红色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包含政治、经济等内容,还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主要有:在根据地、边区、解放区等红色区域建立的各级各类学校,创作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它们一方面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它是在与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官僚买办文化的斗争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由于它确立了为广大劳苦群众服务、为救国救民服务、为民族独立自强服务的宗旨,并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的核心,所以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仍受大众的欢迎,如《长征》、《延安颂》等。因此,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功能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一座桥梁。

  第三,道德示范功能。红色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当前,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以下道德示范功能:其一,大力弘扬红色资源蕴涵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和谐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其二,大力弘扬红色资源蕴涵的团结一致、和睦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使人际关系、干群关系更趋融洽;其三,大力弘扬红色资源蕴涵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艰苦朴素、厉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其四,大力弘扬红色资源蕴涵的忠于理想、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把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其五,大力弘扬红色资源蕴涵的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的关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第四,意识形态功能。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形态的中国范式表述。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毅然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旗,开始了艰难地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征程,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再到延安、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这是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最显著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理论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体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胜利;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用红色资源蕴涵符合现时代要求的理念,如先进性理念、创新理念、和谐理念、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合理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发挥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体现。

  第五,教育教学功能。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红色资源以其极强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与熏陶,这是现有思想政治课程所无法做到的;其二,运用红色资源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三,利用红色资源蕴涵的创新价值,可以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锐意进取的精神;其四,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六,历史镜鉴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红色资源,除了具有积极的一面,还伴随有消极的一面,这种消极性并不是红色资源本身的内容,而是作为红色资源的伴生物而存在的。如与“农村中心论”相对应的“城市中心论”、井冈山斗争中的“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途中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延安时期王明的右倾路线等等,都是红色资源的副产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秉承以史为鉴的方针,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事实上,从反面吸取的教训往往比从正面学习的经验要深刻和牢固得多。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主要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多视角审视红色资源,既要继承红色资源中积极、有益的一面,也要从红色资源的伴生物即消极的一面汲取教训、获取收益。

  三、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生成的特殊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生成了两种主要的形态:一是理论形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以革命遗迹作为物质载体的精神形态,即红色资源。因此,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催生的红色资源,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时期一系列改革创新精神最为典型,分别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

  井冈山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首创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这一特征决定了井冈山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即井冈山这个名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学说。这条道路的原始概括,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所说的:“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第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红色政权的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三位一体的总概念。第三,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建设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第四,确立了思想建党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感叹地说道:“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思想建党,把党的建设引导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使党的建设不断发展,党的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壮大。

  延安时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飞跃——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具体而言,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维护团结和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等。第三,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延安整风就是在全党普遍进行的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的光辉范例。第四,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大量的理论著述。仅《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收入的159篇文章中,就有112篇是在延安时期写成的,占总数的70%以上。第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三大经济纲领”,并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进步的经济形态,这些政策和实践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这一时期红色资源呈现的特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新时期的红色资源以地域命名的很少,这和革命战争时期红色资源鲜明的地域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二,新时期红色资源的内涵趋向于单一化,不像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那样内涵丰富;其三,新时期红色资源的价值主要集中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价值不突出;其四,新时期红色资源的普及性、影响力虽没有革命战争时期那样广泛、持久,但更富有时代朝气与亲和力;其五,新时期红色资源的服务方向与革命战争时期有很大差异。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相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新时期的红色资源正是以另外一种形态体现这一主题的,从精神力量的角度鼓舞亿万人民的斗志。因此,新时期的红色资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结晶,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精神动力。

  四、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红色资源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同时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

  作为反映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只有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并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才能永葆生机,焕发光彩。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每一个特定阶段都能够以独特的形态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强烈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而红色资源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浓缩。譬如,“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走向何方的历史课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超凡的政治智慧大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中国走进改革开放的春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地,以带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闻名,这一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红色资源被浓缩为“大包干精神”或“小岗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红色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机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在新时期把传统革命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演变为充满时代气息的一系列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邓小平在《发扬五种革命精神》一文中总结倡导新时期应当弘扬的五种革命精神,其内容包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提出了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64字创业精神,其内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解决与红色资源密切相关。因为红色资源中精神层面的东西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就是要努力打造出一批新的经典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红色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等。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潮流中逐步演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内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如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深圳特区的邓小平大型雕塑等具有浓郁时代色彩的艺术作品都是新时期红色文化的经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突出体现,而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红色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红色资源的当代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是红色资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展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与红色资源的内容完全贯通,如红色资源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诚信友爱的理念、艰苦奋斗的理念、团结互助的理念等与“八荣八耻”的内容完全融合。

  五、红色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对此,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只有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才能使科学理论产生威力,而红色资源恰恰是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的现实桥梁和纽带。红色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路径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大众教育资源的过程,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红色资源熏陶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第一,通过将红色资源直接转化为商业性的、盈利性的红色文化产品,即通过以红色旅游开发为主的各种产业开发形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色旅游是由传统的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成功转化的成果,是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良性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以井冈山为例,这里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峰峦、瀑布、云海、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等,是国家5A级旅游区;同时,这里的红色资源也非常丰富,有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小井红军医院、毛泽东旧居等。因此,开发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会大大推动井冈山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第二,通过对红色资源的间接转化,即把红色资源既作形态的变化、转换,又作内容功能上的变化、转换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尽管在红色资源的直接转化过程中造成的直观效果和震撼力都较强烈,但毕竟覆盖面、普及性不如间接转化广泛,因此,要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精神特质,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反映革命历史和传统的报纸杂志、普及读物和电子出版物,制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广播、影视节目等。这些都是广泛和深入传播红色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

  第三,通过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而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对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其二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让大学生到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红色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其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红色资源绽放出无穷的魅力,比如举办红色文化演讲,参观红色文化展览,观看红色经典电影等。这些形式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会起到巨大作用。

  第四,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情景模拟、亲身体验、直接感悟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和开拓者的深深印记。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模拟当时的生活、战斗、工作场景,就会唤起人们对革命先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以井冈山为例,可设计以下路线进行现场模拟和体验:(1)红军上井冈山路线:三湾→古城→茅坪→水口→大汾→大井,此路线可进行徒步行军体验;(2)重走4.8公里长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此路线可进行负重上山体验;(3)模拟红军缺衣少食的生存环境,在红军洞、密林中进行数天生存体验等。通过以上情景回放、现场感受、亲身体验,人们就会真切地感悟到当年井冈山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共同御敌的革命热情,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第五,通过开展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群体性活动、组织广大群众进行“群体感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可利用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纪念日,组织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参观瞻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其次,建议国家设立“革命烈士节”,建立公祭人民英烈的制度;再次,开发和创新适合各类人群心理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的多样化教育形式。对党政干部可以开展先进性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对下岗失业人员可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对青少年可以利用升国旗、唱国歌以及举办讲座、演讲会、知识竞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第六,通过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打造一批经典红色资源网站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了使红色资源成为大众教育、大众普及的资源,各红色资源所在区域的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远程教育新模式,使红色资源借助网络形成“燎原之势”,让更多的人通过远程的方式受到红色资源的熏陶。鉴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红色资源在全国红色教育资源中的崇高地位,建议由中央宣传部门指导,由相关省的宣传部门牵头,由当地高校、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合作建立“红色井冈山网”、“红色延安网”、“红色西柏坡网”等,打造远程自我教育平台。各红色网站除了及时发布与当地红色资源有关的新闻和消息之外,还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将革命圣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发布到网页上,供人们浏览下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另外,为了解决红色资源著名景点接待人数有限的矛盾,还可以利用全维模拟技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网上全维虚拟游览系统,使观众远隔千里就能达到对红色资源的“近距离接触”,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孚威:《论井冈山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 郭必选:《延安精神论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

  [4] 郑永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周治滨、郭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

  (编辑:张 桥)

  

  网络编辑:谭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