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余维海:《共产党宣言》与法国共产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24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20184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的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2018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一再证明,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170年来,这部光辉的著作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法国共产党发起的)加布里埃·佩里基金会特别代表、法文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团队(GEME)青年骨干让-努马·迪康热博士,他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在法国的传播及其对法国共产党和法国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在法国的历史将重写

 

余维海:《共产党宣言》一开始提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那么,它对法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有些什么值得提及的高光点?其在法国如何翻译并传播的,如今的法国共产党人如何看待这部著作?

 

-驽马·迪康热:《共产党宣言》在法国的传播历史悠久。据历史学家考证,在1848年就出现了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不过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找到这个版本。1885年,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格首次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译文在保尔·拉法格和朱尔斯·盖德主编的法国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报纸《社会主义者》报上全文登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法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围绕工人党创始人朱尔斯·盖德广泛传播了马克思的思想。2017年,法国出版了一部朱尔斯·盖德的传记(阿尔芒·科林出版社)。该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历史节点,对于了解其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如果没有盖德,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宣言》在法国的历史将重写。

 

一战前,法国多次发行《共产党宣言》的单行本。一战期间,为了批评马克思和马克思原创性的方法,“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查尔斯·安德拉出版了另一个译本。因此在法国存在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有些版本常常是批判性的。

 

法国最早出版《共产党宣言》的政党,是1920年成立的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最早使用的《共产党宣言》的版本是劳拉·拉法格的译本(我已经将这个非常罕见的1922年版本赠送给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现在读者可以看到和检索到)。从那时起,《共产党宣言》传播得越来越广。当法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80年间成为法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时,出版商更是大量出版《共产党宣言》,后者的努力更是使得《共产党宣言》在法国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在1945年至1975年间社会出版社的版本。

 

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影响力开始大幅下降,法国共产党也一样,阅读《共产党宣言》的人也越来越少。但21世纪初,法国出现了回归马克思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哲学家安德罗·托塞(2017年去世)谈到了“千面马克思主义”(thousand Marxisms),并以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方式思考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进而从多个不同方面来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这是大多数法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阅读旨趣之所在。与20世纪6070年代相比,人们现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较少带着政治性的眼镜。

 

与以前相比,今天的法国共产党更少提及《共产党宣言》,但法国共产党仍然尊重马克思的伟大事业。我们认为今年法国共产党对170周年纪念活动应该非常感兴趣,因为今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今天依然有效

 

余维海:《共产党宣言》中承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立场、方法,如何影响法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同时,法国共产党又研习《共产党宣言》中的哪些思想精神,建设忠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共产党?

 

-驽马·迪康热:很难说《共产党宣言》对法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因为不幸的是,现在法国共产党可能是一个相对缺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尽管如此,法国共产党仍然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某些思想。我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和联盟问题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

 

关于国家问题,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恩格斯著名的“工人无祖国”论。对此,必须仔细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个著名论断,他们认为只有在“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也就是说,在某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必须抓住该问题,把自己当作国家最好的捍卫者,正如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后来所说的那样。

 

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法国共产党正在对此展开激烈的辩论。例如,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强调主权,或者寻求欧洲框架内的一些可行性、建设性的改变?在对传统的国家观、国家边界等问题的认识上,或者在对当前欧洲政治进程的大趋势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虑和见解,《共产党宣言》对今天我们所遭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早有思想和方法上的阐述。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今天依然有效。

 

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我们从《共产党宣言》中得知,当时的资本主义扩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英国最为发达)。关于这一点,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雅克·阿塔利(一个自由主义的、有影响力的法国官员,他十年前写了有关马克思的传记)也强调,马克思很早之前就看到了资本主义将如何掠夺和征服世界。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的扩张发生了明显变化,正如亨利·列斐伏尔或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那样。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预言,“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将会大行其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分析仍然有用且令人兴奋。最近,电影《青年马克思》的导演哈乌·佩克谈论到,这些《共产党宣言》中的句子在今天有多么重要。

 

最后是联盟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代的“共产党”与1917年以后建立的更加结构化和层次化的共产主义政党在组织上没有多大关系。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潮流并不是目前唯一的政治潮流。我们是否应该与其他社会主义者结盟、在某些方面与资产阶级结盟(例如,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重大问题时那样)?《共产党宣言》体现的并非宗派主义的排他主义,它阐发了当时背景下联盟的几种可能性,“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因此,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有必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联盟战略。这对欧洲的左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法国。因为法国左派的重建问题与各种政治敏感性话题有关,当然也包括敏感的共产主义问题。

 

必须同时阅读马克思的其他著作

 

余维海:作为影响世界的革命性著作,法国共产党是如何利用《共产党宣言》对党员展开理想教育学习的?从文本理论到行动理论,法国共产党人如何持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武器?并运用《共产党宣言》这一思想武器分析法国社会,进而推动法国共产党的建设事业?

 

-驽马·迪康热:在法共总书记罗贝尔·于(1994年上任,乔治·马歇的继任者)进行改革之后,法国共产党党内加强了理论学习,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包括一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们或许会引用革命的理论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当然,“革命”一词的含义与1848年的内容相同,但我们必须保持强大的革命精神。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还必须同时阅读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它们对于理解法国的政治传统非常重要。

 

马克思写了一些关于法国局势的文章,虽然现在法国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不少政客们极力表现出自己不是默守陈规而是和过去划清了界限的人,但是无论如何,长期的历史传统对当前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分析了1848年革命,认为这一革命将开启一个人人平等的时代,在那里每个人远离社会冲突、友好相处……虽然革命在18486月爆发,并在几年后以政变告终。这一事件在历史上非常重要。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他试图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基础,解释为什么在这个具有伟大革命传统的国家,这一事件会以波拿巴政变再次结束。当我们阅读那一时期其他作者的文章时会发现马克思观点不可比拟的解释能力。例如,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同盟内的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者和无政府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的理论那样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当前在法国继续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统,并引起了一部分社会和政治反思。它仍然是思考权力斗争和世界的有力工具。

 

法国共产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余维海:您能否结合法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实际,评述一下《共产党宣言》刊发170年后,对于今天的法国共产党以及未来的法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驽马·迪康热:对法国共产党而言,《共产党宣言》仍然是一个基础文本。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法国社会党产生了影响。近期,我们将出版一本名为《马克思》的书,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国的政治文化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法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与同时期其他的思想家不同,后者一开始就比马克思更为当时的世人所熟知。而当前的社会主义者谈到对马克思的理解时,他们的认识经常是很肤浅的。在一些相关组织的大会上,确实也在使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也的确产生了影响。例如,法国前总理居伊·摩勒就是一位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参加了1946年的法国社会党大会。

 

法国共产党是唯一一个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介绍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法国人的政治组织。虽然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有时还会有歪曲的情况,但是法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对法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法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但从现在起,谁又能从马克思那里得到启发呢?在这激进的时代里,哈乌·佩克的电影就充分地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在持续增强。尽管如此,我们仔细观察法国的左翼阵营会发现,诠释资本主义挑战中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和马克思的理论相关。“不屈法兰西”的让-吕克·梅朗雄所践行的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左派民粹主义”理论,实质上后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批判,尽管最初他们的观点来自于“古典马克思主义”和葛兰西。法国共产党和极左的托洛茨基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工具。尽管托洛茨基主义对选举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法国仍有成千上万的激进分子追随。众所周知,法国有较多的托洛茨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有些甚至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

 

《共产党宣言》仍然让我们对未来抱有希望

 

余维海:作为法国共产党的理论家,您自身是怎样学习、理解、认识《共产党宣言》的?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您自身有着怎样的意义?

 

-驽马·迪康热:我不仅仅是一位党派理论家,我首先是一位学者、历史学家和智库的主持者(包括由法共倡导的佩里基金会创建的智库,我和其他同志负责其中的历史部分)。在我看来,《共产党宣言》文本在几个层面上非常重要。它首先有助于我们了解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也带来了新的政治希望。尽管《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间已距离我们较远,但它的气息仍然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抱有希望。更重要的是,正如刚才所论述的,在战略和政治问题上(国家、资本主义、欧洲等),《共产党宣言》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尽可能地去阅读它。从学生时期起,《共产党宣言》就是我的大学课程中关于左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历史书目中的重要文本。

 

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共产党宣言》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革命必须首先在欧洲发生,再到殖民地和欧洲以外的世界。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候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革命没有太多论及。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想并展示出来——特别是俄罗斯的情况——他们想到了新的可能性。无论如何,即使《共产党宣言》的关注重心在欧洲,但这也并没有阻止世界各地的革命者利用它来发动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余维海:法国共产党有没有类似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著作,例如直接命名为《法国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著作,如果有,请您谈谈它与《共产党宣言》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如果没有,能不能在未来写出一部这样的著作(您觉得应该怎样书写代表法国共产党自身特点的“共产党宣言”)?法国共产党将怎样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党?

 

-驽马·迪康热:在我们编辑的期刊中,有一些关于法国共产党党纲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但没有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文本。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问题是非常正确的。有必要再提出一种新的宣言,它不一定是详尽的(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没有要求详尽的描述),但它可以充分展示新的世界力量对比,来解释世界的变化和需要,思考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我们希望通过与“激进左派”成员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左派仍然致力于一种激进的形式,反对那些简单接受资本主义的人。有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当代马克思》这本杂志。然而,在我看来只有采用国际主义的方法,创建类似新的《共产党宣言》的提议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验对我们非常有价值。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在中国和法国之间携手合作,超越我们的社会制度差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创新,创造一个新的未来。我希望我们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这一目标。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所以2018年可以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时刻。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