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宋萌荣: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给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12-24
字体: 打印
分享:

 

 

 

内容提要: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现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百年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基本历史经验,可以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关 键 词: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

 

自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20世纪末苏联、东欧多国社会主义改革失败、苏东剧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逐渐走向变革资本主义、建构新社会制度的伟大实践。在国内外已有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力图从宏观视角出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走过百年历程的现实社会主义提供的深刻历史启示作如下八点思考,以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一、共产党人必须立足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遭受重大挫折,一些人在质疑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历史趋势的同时,更质疑现实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客观联系,继而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向、性质和新文明的发展前景,否认其所代表的现实社会主义革新在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回顾历史,经验已经表明,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本身就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中特定时空内的特殊外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20世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开启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这种内在关联深藏于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变化的客观事实之中,深藏于20世纪以来人类真正开始进入世界历史的现实条件之中。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初至今,始于发达国家的科技和生产力革命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覆盖,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工业化的电气时代到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变革速度席卷这个星球。生产力变革,使资本主义体系的张力和影响也随之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尽管其间不乏跌宕和中断,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卷其中,世界日益融为一体。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20世纪,世界历史真正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及20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开辟,具有了新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大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趋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出一条非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在推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类新文明成长和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近平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关系在世界范围仍具活力,并依然主导着世界体系。但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之间仍呈现正相关关系。尽管社会主义实践有挫折,但“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顺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1]无论是20世纪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还是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都意味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开启了建构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践;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发展前所未有的新前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对共产党人而言,无论世情和国情发生多么复杂的变化,都应洞悉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工人阶级解放条件的新变化,始终能立足于现实实践,将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推进本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而推进人类文明新进步。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共产党很高的执政要求,又是对其持久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对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拼搏奋斗。

 

二、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还处于开端和起点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最重要的特点和经验,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的边缘地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留下的最大教训,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性病”和超越阶段的理念、政策,使这些国家一度严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固化了与其相关的制度缺陷。可以说,20世纪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兴起都与此密切相关。现实社会主义因历史和现实条件承担着双重使命——实现现代化和建构更高的人类文明。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创新任重道远。

 

20世纪的历史经验已充分证明,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其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资本主义仍然具有活力,并且在不断调整中保持了自身对世界的主导权。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新人类文明的孕育与早期形态的产生,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仍处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大过渡的起点上。社会主义实践和制度创新,必然带有极其不成熟的早期社会形态的特点。这也在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与“两个绝不会”的实现条件的科学阐释,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理想走向现实,必须立足于现实实践,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极端重要性。“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2](p.10)马克思这一至理名言,现今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我们切忌重犯脱离现实、超越阶段的错误,确保社会主义发展不偏离科学轨道。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决胜阶段,习近平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3]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极为深刻的认知和坚守。

 

三、当代资本主义在全球经济政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民族国家中,社会主义这一新文明道路的坚持、发展、壮大和成熟,必须以正确对待、处理与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的关系为基本前提和必备条件,特别是要在社会主义内外体制机制建设和政策制定上,解决好既坚持开放融入又“以我为主”这一高难度课题。这也是当代民族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根据。

 

在民族国家中,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必然被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和历史传统等不可超越的条件决定。社会主义这一新文明道路,必须要在充分汲取人类既有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在同资本主义文明体系和世界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才能发展壮大,其过程也必然充满着不同文明和不同发展模式的对抗、融合,甚至是相互渗透和矛盾斗争。

 

坚持和发展现实社会主义,既要冲出老路、走出一条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特色之路,又要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和格局中保持社会主义特征;既要继承、汲取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积极营养,又不得不承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既有文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和腐蚀;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借助市场经济甚至于某些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段和动力机制,去奠定经济乃至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既要创新超越,也要批判继承。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执政党创新并坚定理论、战略方向和策略政策提出了新的主观要求,必须将科学性、坚定性、灵活性、务实性和纠错性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实践经验也表明,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体制创新,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和重塑。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许多尖锐的矛盾、难题仍有待破解,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艰难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道路、理念和制度应始终体现人民福祉

 

确保人民为本、人民共享、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和属性,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人民支持的不竭动力。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任匈牙利执政党总书记的卡达尔,曾讲过一段被历史反复证明、至今仍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败有警示作用的至理名言:“对广大群众来说,社会主义的正义性正是表现在它能不能够为他们保证没有剥削的、自由的、文明的和更好的生活。这是劳动者期待于社会主义的,‘如果不能保证这一条,普通人就会想:那么社会主义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4](p.415)搞社会主义,搞改革,发展经济,搞现代化建设,一旦失去了目的,失去了群众基础,这个“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合法性。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反复重申,“人民利益大如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这正是总结中国自身以及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得失成败、凝聚中国改革开放全部经验的结晶,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其根本目的和实质就是要通过各领域的新变革和再调整,通过消除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固化、贫富分化,纠正资本与权力结合的危险倾向和后果,真正实现始终能充分体现人民至上、人民为本、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将改革进行到底。这充分表明,对百年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一层面的根本经验和教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

 

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与改革息息相关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首先是一个国家制度体制的成熟完善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能否适时通过改革成功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建设新型法治社会,彻底改变“人治大于法治”这一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反复出现的痼疾,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展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具有巨大历史惯性的前资本主义传统影响。有形与无形的传统社会力量,都会在国家制度体制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留有各种不同的印记,特别是封建主义种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有时即使是执政党自身也难以避免,常常阻碍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完善和与时俱进,这个教训必须牢牢记取。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既是社会经济体制构建和适时转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改革。它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涵盖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治理体系、方式和运行机制。既要从本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出发,善于汲取、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又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盲目搞全盘西化。综合来看,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一是必须适时而易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转换,努力找到并开创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式;二是必须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治理方式上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化、民族特色与世界文明结合、相对稳定制度化与善于应变创新兼具;三是不可小觑民族问题和国家形式;四是丝毫不能忽略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也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键在党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一再证明,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自身建设,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正确体现和坚持,关乎社会主义在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兴衰成败。形塑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制度保障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文明道路的根本政治保障。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表明,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统治的全球实力相对比,社会主义实践力量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一支高度自觉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为领导核心是极其必要的。历史经验表明,这个党要有善于制定战略和把握策略,勇于斗争又能不断总结经验的领导核心,有自我良性纠错、善于并能够团结优秀社会政治精英,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得到人民拥护的制度机制,特别还要有在和平时期、复杂环境下不断完善、保持党自身纯洁性和先进性的组织制度体系。这对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兴则社会主义兴,党变党衰则社会主义衰、社会主义亡。20世纪末的苏东剧变,从反面证明了这是一个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发展规律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从正面证明了这一重要规律。因此,习近平指出: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根本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根基需要夯实。这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充分吸取了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以创新运用。

 

七、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和软硬实力建设关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一再证明,在资本主义力量及其世界体系仍占据相对优势和主导的环境下,与之长期共处、竞争和斗争,社会主义国家的硬软实力建设“两手都要硬”、国家总体安全体系不能有短板。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十分深刻,虽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但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建设等领域存在重大缺陷,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先是教条僵化、后是放任西化。在政治信仰、道德秩序、价值制高点和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及意识形态合法性等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软实力消失殆尽,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积累财富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转眼沦为二流经济体。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出发,在新形势和新阶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巩固应不断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5]推进包括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国家总体安全体系建设,特别是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意义特别重大。

 

八、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中应始终高举反帝、反霸大旗

 

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二战后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从一国走向多国,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社会主义阵营崛起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作用密不可分。在捍卫本国独立主权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建构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中坚力量,成为复杂国际环境中努力践行国与国平等互利新型关系的开拓者,这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至关重要。正因为社会主义实践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推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国际话语权,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才迅速提升,社会主义的形象才更具吸引力,才能够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方向。

 

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实践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十分深刻,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长期处理不当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走上霸权主义道路,不仅使社会主义运动大分裂,遭受大挫折,还使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严重受损。苏东剧变最后也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向单极化方向倒退。立足21世纪的新变局,代表社会主义振兴希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吸取这一经验教训:在国际关系和国与国的关系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6]始终不渝地做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中流砥柱;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努力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促进多极化、构建对世界和各国人民更为有利的国际新格局和力量对比上作出更多的贡献。近年来,习近平明确倡导国际社会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携手合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生态进步的友好世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为建构有利于世界人民和人类进步的世界格局和国际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卡达尔·亚诺什.论匈牙利社会主义建设:1957-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习近平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6-04-05.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18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