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反斯大林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苏联模式和斯大林理论在东欧推进之初就开始了,当时东欧各国共产党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和独立意识的领导人和党员,他们本身就反对斯大林在东欧推行一体化模式。在东欧,反斯大林化主要体现在苏南冲突、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以及布拉格之春等带有强烈反斯大林主义色彩的事件上。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外因上来看,就是斯大林强加给东欧的僵化模式过于强大,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一种状态,这对东欧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东欧内部的保守力量。对这种专制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维护,成为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上的障碍。其次,就内因来说,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理论家都没有意识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重要性,更不要说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理论。虽然捷克经济学家锡克倡导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总体来说提倡的这部分人还是少数,大多数的东欧政治家和理论家都未能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甚至还曾一度基于对物化的批判而拒斥市场经济。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工人阶级自我管理等方面。这无疑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代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之间的有机结合,将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社会主义体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且这种结合必须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结合。
尽管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不尽人意,但是我们必须要肯定东欧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在东欧各国家,几次重大的反斯大林化事件的发起者(比如,铁托、哥穆尔卡、杜布切克以及纳吉等)都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缔造者或是领导人,他们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反对者,他们只是挑战了斯大林的霸权,开启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序幕。相对于这些政治家来说,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家也并非是持不同政见者,他们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支持者和参加者。东欧各国改革的真正矛盾并非来自理论家和政治家之间,他们二者之间的矛盾只是在改革的程度和进程上的认知度不同而已。真正的矛盾是在苏联和东欧各国反对改革派同改革派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之间。
但不可否认,政治家改革的实用性同理论家改革的理想性的冲突,也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虽然理论家和政治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建立民主自治和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理论同样也是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国家消亡理论作为基础,肯定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了自治理论的重要性。但是,理论内涵的丰富同现实实践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恰恰就是理论家同政治家之间的分歧所在,政治家常常希望通过理论找到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而理论家往往想要通过理论来展示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以南斯拉夫为例,理论家和政治家在南斯拉夫自治实践问题上,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政治家指责理论家从抽象人性出发,批判现存社会主义的问题,缺乏现实性,因而它是抽象的人道主义,而非现实的人道主义。面对政治家的这种指责,理论家进行过相应的解释。他们指出,南斯拉夫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国家整体的发展程度比较低、经济管理方式比较粗糙,以及日渐加深的民族矛盾。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理论家提出通过深化自治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一些政治家则认为理论家的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脱离现实。这就无法避免地增加了政治家和理论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懈怠等,都是造成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成果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依然给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许多启示,这就是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在理论上突破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并且在实践上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境。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兴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在资本主义时代,东方社会已经摆脱了之前封闭孤立的状态,进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正是与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东方社会才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性成果。面对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浪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意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要长期共存的历史现实性,借鉴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从而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世界历史环境。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确定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性质及指导思想,即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而坚持改革开放,则为中国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方向。何为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并非是改变社会制度,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摆脱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根据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特点及面临的根本问题,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何为开放?就是要求我们不能闭关自守,而是要主动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成果。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发展不能立足于盲目的吸收,而是应该依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经过创造性的整合,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性成果转化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果,进而为我所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发展道路探索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最直观的表现。
【参考文献】
①陈平陵:《从“布拉格之春”到东欧剧变:评介、回忆、思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