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姜辉: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新格局、新特征、新趋势

发布时间:2016-11-27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 要]2016年是世界社会主义诞生50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来观察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格局、新特征和新趋势。20世纪的主旋律无疑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1世纪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主要特征: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赢得比资本主义的更广泛的制度优势;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中流砥柱和引领旗帜;两大社会制度在长期竞争中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历史性的转折;社会主义国家数量与社会主义理念实现程度的结合成为判断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和程度的标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取决于坚持世界社会主义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地域性与世界性、工人阶级运动与广泛群众运动、社会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21世纪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中国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在2016年创刊,恰逢世界社会主义诞生500年。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开始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历经500年历史沧桑迈入了21世纪。那么,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的状况和前景如何?与19世纪、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相比有什么样的新面貌和新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用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来观察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格局、新特征和新趋势,在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宏大时空背景下观察思考问题,正确地、自觉地把握时代背景和发展大势,从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在21世纪初的新变化、新发展及二者的竞争较量与力量对比中,全面地、历史地观察分析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一、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的新格局

 

历史表明,资本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危机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资本主义危机必然带来各种矛盾的变化,也必然引致资本主义新一轮的大调整和大变动,因而也深刻地影响到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战略的调整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危机是观察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力量、条件、机遇、战略的重要时机。为清晰起见,我们从总体上观察对比20世纪以来三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变化发展状况与竞争态势的变化。

 

1929年资本主义危机之后的时期,可以说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力量抓住了大好时机,苏联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了独特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蓬勃发展的辉煌胜利,并在战后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而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在危机之后,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等变革措施,努力缓和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甚至通过学习借鉴苏联国有化、计划经济等经验,也较为成功地度过了危机,并在二战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并迎来战后发展的“黄金岁月”。危机之后经过各自调整和发展,可以说是两大社会制度、两大力量势均力敌,一方面进行合作共通,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形成了两极对峙,两种社会制度的阵营长期冷战。

 

1973年资本主义危机之后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过长期“滞胀”病痛的折磨之后,通过“里根革命”和“撒切尔新政”,又一次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大调整大变化,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迎来了资本主义30余年的“狂飙突进”。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没有抓住资本主义危机的机遇发展自己,而且自身由于体制僵化、缺少与时俱进的彻底改革而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加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历史的低谷中。这次较量,世界资本主义占了上风,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异军突起,没有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在资本主义进攻中倒下,而是克服各种困难和危机后取得了成功的变革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总体低潮中的局部高潮,从而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这种局面正如邓小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作出的论断那样:“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2008年资本主义危机之后的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主导世界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苏东剧变之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历史终结”的神话破灭,“狂飙突进”的资本主义在全球发展的进攻势头发生逆转。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和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世界资本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较量虽然“资强社弱”的总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资本主义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守势,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明显上升。这次危机标志着两大社会制度的竞争、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态势和新的格局,即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长周期中开始进入了一轮规模较大的衰退期,而世界社会主义虽然总体上仍然处于苏东剧变之后的低潮期,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主要依托和标志,开始进入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长周期的上升期。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次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前后相继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段的比较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共存斗争、角逐博弈中各自发展变化的大体脉络。比较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危机至21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危机近7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由衰而盛再走下坡路的过程,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盛转衰再到缓慢上升的过程。自苏东剧变以来仅仅25年的时间,历史的“魔术手”让人们经历了出其不意的神奇翻转。这也验证了列宁说过的一段话:“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种境况使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都有了一次最生动、最充分的现实检验。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历史之手”给我们的一个最大惊喜,就是在“神奇翻转”中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

 

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征与新亮点

 

21世纪初资本主义危机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四期并呈”:一是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运动的集中开展期;二是各具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化趋势与加强协调联合的国际化趋势的并存发展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且引领示范作用的上升期;四是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具体地看,正确把握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格局,要注意研究和把握以下方面。

 

121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重要标志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数百年的历史,我们就会看到:19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欧洲,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世界革命运动中心的转移,顺次从英国到法国再到俄国。这一时期历史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传播、运用和逐渐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上是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并逐渐成熟与强大;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历史的主题是革命和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中得到实现;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历史主题是在两种社会制度竞争中不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充分的制度优势证明其巨大优越性。21世纪初资本主义危机的一个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效和衰败。福山从“历史终结论”到资本主义“制度衰败论”,论证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机制的衰败失灵;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皮凯蒂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衰败失灵;还有许多西方理论家以各种方式述说着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这些长期以来被视为“永恒法则”的价值信条的破灭和衰败。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到21世纪中叶,历史主题和中心任务将是在制度方面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优势,这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最为重要的标志。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说过:“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习近平也强调了同样的思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2.中国以雄辩的力量与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的中流砥柱和引领旗帜

 

这是21世纪初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随着历史发展和时间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大意义会越来越清晰。习近平对这个重大意义作了明确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需要抓住机遇,运用大国智慧,敢于担当,很好地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在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强调。一是要客观、充分地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大、最稳固的阵地和根据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风向标,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的生长点。这是已经无可置疑的客观历史事实,不管人们主观上承认不承认,都是如此。我们不能回避现实,否则历史的老人就把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收回,我们就可能坐失良机,成为历史的落伍者,甚至会成为延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罪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同时就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进程,二者不可分割。二是承认中国在21世纪初已不可辩驳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和中流砥柱,并且,根本不同于过去苏联那样搞大党大国主义,视自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霸主”的霸权主义做法,将二者简单地比附是完全错误的。三是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历史上如此,现实如此,将来也如此。但“不当头”不等于“不作为”,在中国已经成为“醒来的狮子”、国际上负责任的大国、综合国力和话语权今非昔比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的关系,认真研究21世纪中国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贡献的战略、内容、途径和方式。四是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制度的世界意义,研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集中地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经验和启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出更大贡献。

 

3.世界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在长期竞争中将发生历史性的转折,这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

 

中国将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带来两大社会制度力量对比发生转折性变化。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出现大的历史变故,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提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2014年就超过了美国。我们姑且把这些预测及其动机放在一边,就从两大社会制度的竞争来讲,21世纪的某个时间点,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经济上追赶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是两大社会制度力量对比发生重要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当然,到那个时候,也许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过赶超美国的历史,遗憾的是以苏联解体而失败,那种类型的“赶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教训。如今的“赶超”,绝不是过去运动式的“大跃进”和“超英赶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有着新的历史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占据世界头位的情况,从而更充分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这也标志着以往持续数十年的“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局面开始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东西方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和秩序格局,在新的力量平衡和竞争态势下被重塑和重组。

 

4.判断社会主义发展状况和程度的标准是社会主义国家数量与社会主义理念实现程度的结合

 

我们判断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或“高潮”的标准,不仅在于看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多少,还要在质的标准上看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理念价值的广泛实现程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程度。一般地说,数量标准确实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标准。苏东剧变之后,共产党组织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由15个减少至5个,这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损失和挫折。但我们今天看待和评价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与形势,仅仅依据数量标准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评判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形势的标准也要更趋全面和客观。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要看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理念是否得到实现,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等;各国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等等。在资本主义国家,要看社会主义的因素是否增多和提升,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权利是否改善与实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其他进步力量是否增强,等等。总之,要全面地、综合地评判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和发展。当然,我们也希望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数量越多越好,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具体地、历史地、客观地看到社会主义取得的每一个实质进步和每一次历史飞跃。

 

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新战略与新趋势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振兴,要在充分吸收借鉴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顺应21世纪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回答21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战略。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我们研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和前途,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面准确地把握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第一,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要坚持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各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力量更加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开展地区性或世界性的一定形式的协调与联合,或形成一定形式的统一阵线。这种联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力量才会在国际资本主义力量和保守右翼力量联合进攻面前增强集体行动能力,不会出现20世纪共产国际那样的国际性组织。苏东剧变之后,世界范围内各国共产党组织以及社会主义力量经过生存之战后进行调整重组,目前已站稳脚跟,谋求新的作为和新的发展,这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但21世纪初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政党及其力量的相对弱小和分散(中国共产党的情况除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及左翼力量在地区性或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沟通协调,有了一定的联系平台和途径,比如“欧洲左翼论坛”、拉美的“圣保罗论坛”、反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坛”、国际马克思大会、共产党工人党国际会议等等。但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局限和问题,比如在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方向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较大分歧;缺少明确的、具有较大程度共识的原则和纲领;在重大问题和重要行动上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一致的战略策略;社会主义政党组织内部分裂严重,派系争斗削弱了自身力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制约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因而,社会主义政党及各种左翼组织之间形成必要的团结和协调行动,形成多种形式的国际统一阵线是完全符合新发展和新需要的,但不是共产国际那样的大党大国具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要求各党必须整齐划一行动的组织,不是那种成为领导与被领导、指挥与被指挥的不平等的组织,不能将其等同于搞“指挥中心”、“整齐划一”、“输出革命”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各国各党独立自主与形成必要的国际协调合作的关系。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150周年时,西方学者R安图内斯(Ricardo Antunes)撰写了一篇题为《1864年与今天的国际工人阶级》的文章,他认为:“面对全球化的资本,世界上的工人及其面对的挑战同样是超越国界的。今天的社会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资本总体和劳工总体的矛盾,资本利用了它的全球机制和国际组织,所以对工人阶级的斗争来说,也必然增强了他们的国际性,重视国际工人阶级组织的建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某种形式的国际工人阶级协调联合组织的必要性。

 

第二,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要坚持地域性与世界性的统一。21世纪社会主义异彩纷呈,模式多样,各具特色,但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境下,如何处理好地域性与世界性关系的问题,成为影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广度与深度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反对那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有两个绝对必需的前提: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他们认为,如果不具备这两个前提,就会造成以下两个后果:(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可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同样,“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历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类交往日益成为“世界性交往”,个人和民族日益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和民族所代替。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绝不是逐渐消失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其发展振兴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但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社会主义最终建成,只能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业。一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的突出特征是“本国特色”,民族性更为彰显;另一方面,21世纪社会主义也会更加超越民族国家的地域性限制,国际性不断扩展。社会主义在形式上是以民族国家为舞台的,在内容上则是国际性的、世界性的。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振兴,必须正确对待“本国特色”与“世界历史性”的辩证关系,实现民族性的“形式”与国际性的“内容”的有机统一,很好地实现从民族性、地域性的发展壮大向世界性、全球性的普遍联系与拓展转变。

 

第三,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要坚持工人阶级运动与群众性运动的统一。要重新塑造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形成以全球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各种进步力量广泛参加的、阶级运动与其他进步社会运动相结合的反对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工人阶级主体性危机”,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的学说遭遇质疑与挑战,“告别工人阶级”论影响较大,“中产阶级”论占据主流。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再次激化,以及全球资本家阶级与全球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日益分化,“中产阶级的再无产阶级化”现象凸显。特别是21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全球工人阶级的境况恶化,许多“中产阶级”人群生活水准和社会地位下降,幻灭感蔓延,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境况。一些理论家又重新关注和研究阶级、工人阶级、阶级性不平等、阶级冲突,一些左翼人士重新关注研究阶级斗争、工人阶级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有的重新论证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主体地位。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再形成,即全球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也就是全球雇佣劳动者阶级的整体发展。20世纪后期出现的那种社会主义“主体多元庞杂”、“主体缺失”、“无主体”的局面会有大的改观,资本主义危机后西方阶级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比如“中产阶级”的“再无产阶级化”,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在生活条件上的趋同化,在生产地位上的“同质化”,有助于新的全球工人阶级的形成,这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球工人阶级从“自在”到“自为”的新型工人阶级意识的形成,使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社会解放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开展和更好结合,从而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当然,全球工人阶级运动的新发展,要与诸如反全球化运动、“左翼替代”运动、民主权利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女权运动以及“占领”运动等各种反资本主义体制和秩序的运动结合起来,克服传统工人阶级运动的狭隘和局限,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新的社会主义主体力量联盟。在这种主体力量联盟中,工人阶级是领导性主体,阶级运动是主导性运动。20世纪中期以后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出现,总体上是以批判和否定传统的阶级运动的面貌和旗帜出现的。然而,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抛开根本的经济根源和经济关系变革,不以作为经济关系之政治表现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为主旨,其他内容与形式的社会运动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范围与程度的胜利,但总体上看或停留于单一的抗议活动,或局限于琐细议题的讨价还价,或失之于无关社会秩序变革的泛泛抗争,或因为不具持续动力和接续力量而中道衰微。这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一些左翼理论家重新关注阶级问题和阶级运动,阶级不平等、阶级分化、阶级冲突、阶级斗争等话语和范畴再热,这再次证明了阶级运动的重要性,工人阶级回归社会主义主体本位的重要性。新社会运动若不以社会主义为诉求目标,不依赖工人阶级的主体斗争,就很难在改变现存社会秩序上有实质的作为;当代工人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若不与其他进步社会运动结盟,相互借鉴,彼此促进,也会由于陷入封闭保守、偏狭孤立而难以有新的发展。

 

第四,21世纪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这种结合是朝着马克思提出的“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迈出实质性步伐的社会主义。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在解决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和谐上取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要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取得实质成绩。研究者一般把前者的社会主义运动称为“红色”运动,而把后者称为“绿色”运动,把二者的结合称为“红绿结合”。当前,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流派,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更多地容纳绿色运动成分,有的国家绿党成为重要的左翼政党,与传统左翼政党在政坛上结成“红绿联盟”。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也越来越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更加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也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工程。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既注重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也注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美好家园建设,这比以往更全面、更充分地展示了马克思所科学预测的“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

 

综上所述,21世纪初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社会主义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资本主义危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但历史的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世界社会主义要取得新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及各种进步力量进行长期的、艰巨的奋斗。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全可以自信地说:21世纪是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世纪!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