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苏联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悲剧。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的进攻下,不费一枪一弹就轻易解体了,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反思和研究。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深入研究、深刻反思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认真吸取其历史教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
一、要全面正确认识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苏共高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主要因素。苏联解体是历史悲剧,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苏联解体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1.放弃马克思主义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在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苏联人民在列宁领导下建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建国初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苏联在斗争中不断强大,并在二战结束后,发展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不得不说,作为人类历史上与资本主义截然对立的一种社会制度,苏联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这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然而,后期的苏联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大刀阔斧地推行所谓“新思维”,大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种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多元化”。实质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弃守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二是经济上私有化,从计划经济一步迈到放开市场,实行私有制,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在文化和国际关系上搞“非意识形态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化”,既没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又推行一种妥协乃至投降的外交政策。不难看出,以戈尔巴乔夫为总书记的苏共高层推行的全方位改革,完全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翻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凝聚苏联人民的旗帜,在意识形态领域否定马克思主义,必然导致苏联不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也必然造成全国上下思想混乱、人心涣散。
2.苏联解体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冷嘲热讽,美国政客布热津斯基高调断言“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弗朗西斯·福山也鼓噪“历史终结”。但事实并非如此。苏联解体只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次挫折,苏共亡党不会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当然,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分化西化,另一方面也在体制内部做出了一系列改良,如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等等。资本主义的各种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也有效延长了其寿命,但资产阶级的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伴随资本向全球的不断扩张,资本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全球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升级,资本主义的灭亡倒计时也会不断加速。看看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西方国家带来的重创,放眼近年来发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系列民众的抗议活动,如“占领华尔街”“民主之春”“黑夜站立”运动等,再观察一下当下美国大选上演的乱哄哄的闹剧,就可窥见资本主义走向衰退的迹象和趋势。
3.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灾难和历史悲剧。一方面,苏联解体是苏联人民的灾难。这种灾难首先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以工业为例,数据显示,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迅速完成了工业化,从1928年到斯大林逝世,苏联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20倍,到1937年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至77.4%。而在苏联解体后,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3年内生产下降了1/2,投资减少了3/4,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2/3。经济的严重下滑使苏联人民苦不堪言。看似和平解体的苏联,事实上不同程度发生了战乱,除了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中有6个国家经历过战争。此外,苏联解体后走向资本主义的各国,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以俄罗斯为例, 1991年,俄罗斯10%的最高收入者与0%的最低收入者收入之比为4.5∶1,1992年扩大到7.5—8倍,1995年达到13.5倍,2010年第一季度则升至15倍。社会的贫富悬殊不仅加剧了政治腐败、社会治安等问题,也为恐怖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社会矛盾激增,酗酒、盗窃、赌博、自杀、犯罪等问题频发,人均寿命一度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遭受巨大冲击,世界共产主义凝聚力严重削弱。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相继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由原先的15个减至5个,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员也不同程度地大量流失。同时,苏联解体也使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共产党组织遭受了严重打击,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共产党均出现了分裂与分化,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改旗易帜。
二、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后果研究,深刻反思和总结其历史教训,从而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到底。
1.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中西思想文化交流互动频繁,世界各国多元文化冲突碰撞更加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探索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切实做到一元指导多样,形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样态文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在抵御错误思潮中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一方面要主动自觉、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潮,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要有力揭批当前一部分人中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对那些借研究苏联问题来影射中国、指责中国的错误论调要深入批驳,厘清是非,以正视听;另一方面,要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渗透,不断加强反渗透力度,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在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中形成社会共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与混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建构社会价值共识中的统领地位。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丧失很容易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颠覆的突破口。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高层推行的所谓“多元化”和 “民主化”,其实质是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导致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苏联国家的意识形态中被严重削弱直至最终消亡。取消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苏联社会必然被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话语所占领,整个社会出现思想混乱、价值错位、民心涣散。这警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发挥其在建构社会价值共识中的统领作用。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才能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科学正确的指导,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人民主体性。话语的生命力在于人民的认同和传播,因为人民不仅是话语表达和认同的主体,而且是将话语理念付诸实践的主体。一个政党若要得到民众支持,进而实现政治目的,首要的问题是其执政理念能被民众所认可和接纳,而政党执政理念主要是通过话语来呈现的。民众对执政党话语的认同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和需求,若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众就会认同其执政理念,反之则会反对这种执政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人民主体性,归根到底是要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让人民群众能够真真切切享受到自己所创造的劳动成果,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话语才能赢得民心、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很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国精神,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推进者,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最后,借助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走出去”本身就是在传播“中国声音”、输送“中国话语”,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和规范多样态文化,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二是应明白话语的争夺和斗争不是概念和词语的争夺,而是理论和意识形态的争夺。构建话语体系的核心不应放在虚构概念上,而应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打通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研究,从而形成新的话语体系;三是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树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掌握话语权,让中国话语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更要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话语体系。
3.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典范,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敢于自信的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不仅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包括文化自信。坚持“四个自信”,既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的必胜信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遵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照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党情随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化险为夷、克敌制胜,完成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作者: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红旗文稿》201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