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姜辉:西方社会的阶级不平等——西方左翼学者的视角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4-04-25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西方,否定阶级存在和阶级不平等的理论观点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观点。而一些坚持和强调阶级相关性和阶级不平等仍然存在的左翼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反驳和论证,他们坚持认为阶级不平等是西方社会不公正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决定性的原因。本文主要介绍评析三位代表性左翼学者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不平等,洞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真相”,了解左翼学者对于公平、公正、平等的诉求,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阶级问题具有持续的重要性

英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斯凯思(Richard Scase)90年代发表了一本题为《阶级》的小册子,对当时盛行的否定阶级和阶级划分的理论观点作了较为系统的批驳,并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职业结构、分配关系、社会机会、权力关系等方面专门论证了阶级相关性,以及阶级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⑴在某种程度上,斯凯思赞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基本上从经济方面理解和界定阶级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他认为,虽然人们一般认为阶级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身份和社会关系没有相关性,但阶级确实对于深入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是非常关键的,社会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潜在性结构关系,是解释社会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社会学讨论中,往往把职业划分等同于阶级划分,这种对社会阶级的“经验性”定义通常不过是统计的人为产物,致使在描述社会现实方面,社会阶级比作为其成分的职业类型更加含糊和不重要。任何一种职业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属于一定的阶级,各种社会组织实际上都是根据社会阶级建构的。不同的职业类型根源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方式,职业顺序是阶级关系的结果。不是职业决定了社会阶级的本质,而是阶级关系决定了职业的具体内容和职业顺序。斯凯思用以下图式描述了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和职业类型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关于资本和劳动的职能、阶级和阶级类型

社会阶级关系→阶级结构→职业类型

与资本职能有关的是:

(a)所有权              (a)股东和财产所有者

(b)控制和协调中产阶级  (b)董事、管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

(c)研究和技术发展      (c)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

与劳动职能有关的是:

(d)生产经济剩余工人阶级 (d)生产性工人

(e)完成必要的但非生产性 (e)勤杂、秘书、日常“非体力”工人、“支持性”的任务和维修工人

资料来源:[英]理查德斯凯思:《阶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斯凯思认为,上述图式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那种阶级关系,他的结论是,“社会阶级研究和其变化的动力必须依然位于社会分析的中心。只有参考阶级,阶级是由经济、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才有可能理解职业顺序中不断变迁的成分以及相关的各种形式的特权和劣势地位。”尽管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一般不考虑阶级中主要的动力机制是其职业的决定因素,也是其处于控制或被控制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人们普遍对组织中的阶级关系的重要性缺乏理解这一点并不表明阶级不具有持续的重要性。”⑵

斯凯思在一定程度上赞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他的阶级概念和阶级划分图式也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比如从经济方面特别是所有权方面来界定阶级,从劳资对立及其特征来划分阶级等。他坚决反对阶级消亡论,认为“阶级分析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中的。西方工业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它们的经济发展是由这种或者那种阶级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社会阶级将仍然是社会学分析的中心。将社会阶级排除在外就是阻碍社会学家分析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变迁的核心力量。”⑶但另一方面,斯凯思却认为,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但这“不一定要导致政治上的激进主义或者个人参与到激进的社会经济变革中”,工人们的抗议活动“只是寻求资本主义秩序内的变革而不是资本主义秩序主导地位的变化”。 ⑷而且他认为,随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那种寻求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是不现实的。他对“混合经济”、“第三条道路”和“福利资本主义”等的发展看好,认为瑞典那样的国家“所追求的那种改革主义或补偿性战略有可能是工人运动的主导战略”。这样,他既认为社会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现实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也是理解社会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框架的必要组成部分,但他又认为“20世纪末期分享马克思关于废除阶级的观点已经被视为乌托邦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客观存在着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但是为公民提供福利和机会这方面也是突出的,于是他主张“社会学家将他们的研究重点从看上去毫无实践和政治意义的抽象范式转移开来”,更多关注如何改善由阶级状况决定的经济分配和社会机会方面的不公平。可见,斯凯思的立场和观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二、“后工业社会”中阶级不平等仍然存在

美国社会学者迈克•霍特(Mike Hout)、科莱姆•布鲁克斯(Clem Brooks)和杰弗•曼扎(Jeff Manza)针对否定阶级相关性的观点,作出了直接回击,肯定地得出结论,在当代社会,阶级并没有死亡,否定阶级存在和阶级不平等存在的观点是主观的、片面的,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他们共同撰写了一篇标题为《后工业社会中阶级的继续存在》的文章,对自己坚持阶级存在和阶级分析重要性的观点作了论证。他们认为,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或证明了社会阶级正在死亡,阶级不平等就消失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新的不平等源泉产生,也并不意味着原来的不平等源泉已经消失。在绝大多数国家,近几十年来体力工人减少了,但服务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却增加了。“这些变化告诉我们,19世纪的阶级模式已不再充分了,然而向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阶级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阶级正在死亡。资本主义社会里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的继续存在,意味着在可见的未来,阶级的概念必将也应该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⑸霍特等人对否定阶级相关性的论点逐一驳斥,指出这样的观点把社会阶级同社会分层概念混淆起来,用其他因素的变化否定阶级的存在。他们理解的阶级定义与马克思的阶级定义有一致之处,认为阶级是指同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这是同个人收入、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阶级之所以是社会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概念,是因为:其一,阶级是物质利益的关键决定因素;其二,结构上定义的阶级导致或影响寻求变化的集体行动者的形成;其三,阶级成员身份影响生活机遇和个人行为。

从自己理解和界定的阶级定义出发,霍特等人论证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阶级继续存在的理由,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表明阶级不平等的方面。首先,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由资产阶级占据并控制着绝大多数社会财富,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中占人口百分之一的最富有的人掌握着巨额社会财富。第二,财富占有者通过资金捐赠、阶级内组织网络、利用政府权力、间接控制投资决定等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政治进程。第三,统治阶级通过教育优先权把这种优势一代一代传下去。

霍特等人深刻意识到,“私有财产仍以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为基础”。资本主义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权建立的”。 ⑹高科技冠军比尔•盖茨,商业巨头沃尔顿等,他们之所以致富,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生产资料。从事套利活动的银行家收取高额费用,大经理们从拥有股票中获取的远比他们的工资高很多。实际证明,收入方面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的阶级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通过各种统计数据分析,阶级结构的变化并没有改变阶级对收入的重要影响。霍特等人还对中产阶级扩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也不能否定阶级之间不平等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更加贫困化,而且出现了“新贫穷”。长期失业或从事边缘化职业的人口不断增多,由于对居民多种收入来源的剥夺而造成的低收入地区也很多。总的来说,当代阶级结构中始终存在的上层阶级的财富和权力,底层阶级不断增长的贫穷和退步,都表明那种认为“阶级已经死亡”的观点是站不住的。他们在文章结尾不无警示地说,“作为公民和社会学家,我们非常愿意生活在阶级不平等已消失的世界里,但是,我们还是援引葛兰西的一段话来表明,即‘阶级社会还未消亡,而真正的无阶级社会还没有诞生’。” ⑺可见,霍特等人的观点更加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在解释现代社会方面是不充分的,他们的阶级概念和方法旨在把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的阶级理论结合起来。

三、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的掩盖与真相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经济问题,是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而阶级关系问题不仅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对于经济学来说也是如此。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不谈阶级,只谈生产要素、稀缺资源的配置、边际效益和市场运作,用物的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用产品关系取代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因而作为经济学领域重要概念和范畴的“阶级”被淡出,阶级变得与现代经济学没有关联了,也就是说,在西方主流经济学领域,阶级问题本身就不存在。然而,也有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为阶级存在和阶级划分辩护,对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的存在作出新的论证。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茨威格(Michael Zweig)。⑻他的文章《作为一个经济学问题的阶级》,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怎样把阶级话语逐渐排除出去,用其他话语和关系将其淹没,从而掩饰客观存在的阶级关系和阶级不平等,作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茨威格从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分析,指出阶级本来就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18世纪的亚当•斯密到20世纪的凯恩斯,都高度重视阶级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期,由于西方经济学关注的范围和主题发生了转换,阶级在经济学领域变得似乎不再重要,并被逐渐淡出。茨威格主要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两次概念、范畴和方法的转换,对阶级关系问题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一,市场在经济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并简化了复杂的经济关系。研究市场运作,只是把它作为组织和配置稀缺资源的一种单纯机制,并将其作为经济学关注的专属领域,只是注重市场的技术性特征,形式化的数学模型占据了支配地位。这样,市场机制脱离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经济学的领域被大大缩减了,并掩饰了权力关系,也就是掩盖了阶级关系。“当我们重新明确经济学的传统领域是对支配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社会过程的研究,阶级就变得具有相关性了。在我们把阶级理解为主要是权力而不是收入或生活方式的时候,尤其如此。权力在经济关系中的运作经常是阶级动力的标志,而且经常经过很长的过程才决定市场结果。”⑼其二,边际主义革命及其分析方法替代了经济关系中的阶级区分,掩盖了阶级剥削的实质。20世纪以来,边际主义在经济学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它简单地变换了经济学主题,挑战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挑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边际主义经济学奉行这样的原则,如何使用给定的可用资源使利润或快乐最大化。人们采取的经济行为,要使所增加的边际收益等于所增加的边际费用,主要研究更好地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利润等的最大化目标。茨威格认为,边际革命不讨论阶级关系及其蕴含的权力关系,特别是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边际主义者取代那些人与人的关系,倡导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或简单的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⑽它只是关注多用一个工人或多用一件资本设备,最终要增加多少产出。边际主义论者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理论,认为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工人所生产产品的边际价值,因为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在内的所有生产要素都要得到补偿,它们作为生产投入的最后单位产生了边际价值,这样工人、资本家和地主都在总的价值中得到应有的份额。茨威格认为,边际主义者就是通过所谓的边际分析,掩盖和抹杀了阶级区别,他们把每一个人都视为相同的经济主体,唯一的区别是名称或特定的功能不同,每一生产要素都与其他要素一样,都要在市场上获得最好的回报。他援引约瑟夫•熊彼特的话来评价边际主义经济学:“社会阶级不是活生生的、斗争着的实体,而是附属于经济功能(或功能范畴)的符号而已。每个人本身也不是活生生的、斗争着的存在,他们仅仅是继续充当晾衣绳,在其上面挂晒着各种经济逻辑的命题。”⑾

从上面看到,茨威格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中,看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阶级经济学对客观存在的阶级关系的掩盖和抹杀,强调要从权力关系这个角度重新理解社会阶级的区分,他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是对否定阶级存在的观点的有力驳斥,是对阶级相关性的捍卫,对阶级不平等现象存在的深刻论证。他的一些见解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有相同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克思阶级分析方法的辩护,但他并不完全服膺马克思的理论。他这样说:“阶级在承载着经济学解释力量的同时,也承载着意识形态的重荷。但是,承认阶级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并不一定要接受马克思赋予工人阶级的那种先验的革命意义。”⑿

然而可以看到,茨威格在美国这样所谓“没有阶级的社会”,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行的时代,坚持阶级不平等存在的客观性,为阶级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性作激烈而严肃的辩护,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批判,颇有启示意义和典型性。他的著作《工人阶级多数:美国保守最好的秘密》和《阶级与其有何相关?21世纪的美国社会》等,对于揭穿美国社会是“无阶级社会”或“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神话,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在一些著作中强调,要彻底改变对美国社会中阶级的理解,应从“富人与穷人”这一笼统的划分转变为“工人与资本家”的划分;不能从收入、财富或生活方式来划分阶级,而必须从权力(统治和被统治)的角度来理解阶级;民族、性别等的划分不能代替阶级划分,等等。他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美国,占劳动力绝大多数的是工人阶级,比例是62%;资本家阶级仅占2%;这两个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约占劳动力的36%。⒀这意味着,美国实际上是一个阶级界限鲜明的社会,而且仍然是少数特权阶级控制和支配着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他分析了21世纪初期美国的社会状况:“在八年或十年以前,以权力术语表述的阶级范畴,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似乎如此地远离政治对话,以至于它们对于建设性的政治争论是无用的。但今天甚至主流的评论员也正日益频繁地提到工人阶级、阶级斗争,而在总体上以阶级术语贯穿其文章。……严肃的阶级话语再次成为可能,并充满生机、奥妙和信心。”⒁

以上列举的几个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对阶级相关性、阶级不平等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了严肃而有力的论证。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理论长期以来否定阶级的存在,否认阶级对立和阶级不平等,为资本家阶级作辩护,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环境下,上述观点和立场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被视为“另类”或“非主流”。他们中有的赞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的接近或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有的不赞同甚至反对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和方法,但不论如何,它们都对“阶级死亡论”、“阶级融合论”、“阶级趋同论”、“中产阶级化”等否定阶级不平等存在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对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掩盖客观阶级矛盾、冲突和对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尽管他们对阶级的定义、特征、具体划分和表现形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真相和阶级不平等的真相,认清其基本的社会矛盾和变化发展规律,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是具有启示价值的。

 

注释:

Richard ScaseClas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中文版参见[英]理查德•斯凯思:《阶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⑵⑶⑷[英]理查德•斯凯思:《阶级》,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9394页。

⑸⑹⑺Mike HoutClem Brooks and Jeff ManzaThe Persistence of Class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in DJLee and BSTurnerConflict about ClassLongman publishingNew York1996pp58595259

⑻迈克尔•茨威格(Michael Zweig),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近些年来主要致力于阶级问题和工人阶级研究,该大学工人阶级生活研究中心主任。该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是《工人阶级多数:美国保守最好的秘密》(The Working Class majorityAmericas Best Kept Secret2000);主编《阶级与其有何相关?21世纪的美国社会》(Whats Class Gotto Dowithit?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004)还有诸多关于阶级问题的论文发表。

⑼⑽⑾⑿Michael ZweigClass as a Question in Economicsin John Russo and Sherry Lee Linkon(ed.)New WorkingClass Studi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99101102108

⒀参见Michael ZweigWhats Class Gotto Dowithit?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pp117

⒁迈克尔•茨威格:《有关阶级问题的六点看法》,孙寿涛译,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