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2-01-05
字体: 打印
分享:

  苏东剧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十年后,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苏东剧变的影响做深一步的研究,得出对当今世界发展及其趋势的辩证分析和现实结论,是深化苏东剧变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苏东剧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的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又经历着新的发展。其基础是新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其背景是西方经济出现“滞胀”和经济体制开始转型,其突出的表现是经济的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其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苏东剧变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相联系,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又与苏东剧变相关联。一方面,资本的全球化和资本的自由化是苏东剧变的国际背景和演变道路;另一方面,苏东剧变则拓展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空间和政治、文化霸权,加速了世界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美国化的过程,也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新世纪,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连绵不断的地区冲突和热战,不仅宣告了新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也再度彰显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1、新科技革命浪潮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即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以量子论、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利用为主要标志,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新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兴起,70年代跨入全面发展,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是发达国家,一场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新高潮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伸更方兴未艾。在这当中,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软件技术实现突破,电子计算机迅速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亦出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强劲势头,并有力地推进了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而21世纪初期,新科技革命又出现了一些重大新动向。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科学技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进步”等重要命题,从实质上科学地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科技革命的社会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①

  2、西方经济的“滞胀”与经济体制的转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21基础上,西方国家的经济总体实现较快和相对平稳的发展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战后经济恢复和上世纪50—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在70—8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便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困难局面,其表现是生产停滞(西方各国国内生产总会不及以前的一半)、失业加剧(1973年为3.4%,1980年为5.8%);物价上涨(1974—1981年平均高达9.9%)、固定资本和工资下降。

  滞胀的发生,宣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的失灵,代之而起的是新自由主义的浪潮。新自由主义是指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其特点是: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竭力主张私有化、市场化和非国家化。历史上,新(古典)自由主义,先后从一种非主流的理论(哈.耶克理论)发展到一种主流的社会思潮,一种占主导的国家经济政策(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经济学),再演进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国际战略(所谓“华盛顿共识”),与之相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也因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自由主义基础上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

  新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继续的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发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经济全球化,专指第三次浪潮,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以跨国公司为微观基础,以国际垄断组织调节为宏观手段,以金融全球化为前沿阵地的资本、货物、劳务、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以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结合地看,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始终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全球化过程和结果深深地打上资本的烙印,它既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和过程,又是资本全球扩张的实践过程。

  资本金融化则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前沿阵地,而资本金融化在这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其标志性的过程,还深深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运行的整体。法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不仅历史与逻辑结合地考察了西方国家金融全球化的过程,科学分析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特点,还从整体分析了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资本主义新变化、新趋势和新发展,提出“以金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及其影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前预见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化的本质和趋势②。

  4、国际金融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危机的关注从直接的原因、性质、趋势、后果到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人们对危机的思考从道德的缺失、监管的缺位、体制的缺陷到制度的局限。那么应当如何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当前世界的金融危机呢?

  一要联系过程看问题:危机不是孤立的现象,是过程的产物,是与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关系的新调整、与资本主义的创新相联系。二要辩证观点看性质:与当前危机联系的过程,既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面,更有满足资本逐利要求,实现资本的扩张,给社会造成灾难的性质。三要客观现实地看命运:危机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即灭亡,却客观要求资本主义必须进行新的调整。

  首先,从理论上讲,“两个必然”(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而资本主义灭亡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还能经过调节继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深刻地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两个决不会”)③。从与危机相联系的新世纪前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本主义还有调节的空间,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灭亡还是一个长过程,而此次危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从现实的情况看,此次危机虽然后果严重、影响很大、迄今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国家干预条件下,这次经济危机的程度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超过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因此,认为这次经济危机将导致资本主义体系崩溃的想法不符合实际。

  然而,危机是有“危”有“机”,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结果的灾难性,但在危机中资产阶级与国家仍有内在的调节能力,体制仍体现出某种调节的力量和经济改革似亦有一定前景。因此,可以预见资本主义不会因此次危机而灭亡,甚至于美国资本主义也不会因此危机而被实质上削弱。但危机的结果却可能会引起资本主义的新一轮的调整,会对资本主义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二、苏东剧变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广义上,包括一切旨在否定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潮、运动和制度。

  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飞跃”和“四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兴起了改革的浪潮,经历着一个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的背景,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战后初期世界社会主义“凯歌行进”后遇到的新课题,主题是理论的创新、实践的转型和现实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转换,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开始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或发展。

  苏东剧变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它是战后改革大潮中的“旋涡”,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了严重曲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深深的谷底;另一方面,它以特殊的方式反映了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趋势,又促进了对社会主义的反思,加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新、政策调整和模式的转换。

  西方媒体和“学者”政客曾宣布社会主义崩溃了,共产主义消亡了。预言冷战之后将是资本主义的世界,21世纪将没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但是仅仅十几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是另外一种情形:科学社会主义在继续探索、第三条道路在重新崛起,红绿运动的组合在积极地发展。此外,还有学者社会主义研究的活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进展,替代运动的高涨等等。我们看到:大浪淘沙,社会主义的观念的确在更新、社会主义的政策在变化、社会主义的组织在调整、社会主义的流派在嬗变,社会主义运动的确在经历着历史的选择,但是真正销声匿迹的只是那些失去其必然性的观念、理论、政策、模式和组织,代表真正人类未来的社会主义价值、理论、运动在生活中继续弘扬,在低潮中继续孕育,在挫折中不断奋起。虽然就总体而言,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最终走出低潮,但仍在生活中以一种必然性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后曾深刻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了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新世纪前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反映出新的“亮点”和新的特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进一步继续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关于苏东剧变2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怎样态势,这里再讲三点:一个观点、一个结论及分析和一种概括。

  第一,“世界社会主义已在低潮中开始复苏”。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深深的谷底,这是事实,但二十年后,情况发生了相当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已经有新的发展,首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亮点,也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新进展,有人讲“世界社会主义已在低潮中开始复苏”,我们认为,这个判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自愿、自信,而是体现了人们的“自觉”,即反映了客观事实,是有客观材料支持的。

  值得指出的是,不应仅仅以传统的“思维定式”思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比如讲社会主义发展“态势”,恩格斯晚年就不看“街磊战”而看“选票战”,当时选票反映“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又比如今天看中国社会主义“状态”,就不能光要看“公有制”比重,要看“结构”、看“结果”。我认为,我们不仅要看社会主义力量的规模、人数、选票、国家的人口、实力,而且还应看其它,比如“社会主义因素在世界是否增长,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程度如何,社会主义价值是否被认同,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是否有创新和发展,等等。

  第二、我们的结论:“世界社会主义在继续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或飞跃”。研究社会主义历史,要把它划分为不同阶段,一般会讲“三次飞跃”或“四个阶段”。前些年笔者在一次讲学期间,曾经被问到“什么是传统社会主义、什么是现代社会主义及其两者是什么相互关系”,引发了长期思考,感到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干部群众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需要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探讨。

  关于传统社会主义。任何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于当时的客观历史背景,因此,社会主义虽然深深扎根于现代经济和价值精神之中,但也有其产生的特殊世情、国情、民情和时情。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早期的西方社会、“工业化时代”和自由资本主义背景,而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则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背景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后者有积极的应变,也有消极的继承。因此,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有这个时代的特征,形成了相应的一系列特点,今天而言,可以被叫作“传统”。传统社会主义的背景是上世纪,其载体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其中西欧社会民主主义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有人把传统社会主义概括为工业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有一定意义,指出理论方面有所谓传统的世界观、发展观、社会观、国家观、福利观;实践方面,是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模式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形态等等。

  传统社会主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她改造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开辟了东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但也有其历史和传统的局限。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世纪转折时期,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转型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剧变,以及其它社会主义的创新和改革。危机和挑战存在不表明社会主义的消亡,而是社会主义面临新的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兑变”,而要使社会主义从传统发展为现代,就首先必须把它建立在“现代”的基础之上。

  关于“时代”和“现代”。时代观是关于时代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把马克思时代观用于当时的分析,列宁提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论断,根据时代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时代的主题,指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所谓时代的变化,首先是新科技革命、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第二是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与之相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生和发生着剧变,比如个人本位、环境重要、生态要求等等。

  关于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对时代的适应,及其在此基础上理论、实践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这里的“时”不仅是时间,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含;具体讲:就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既是一种继续,还是扬弃和发展,因为,资本主义是现代文明的主要和现实的载体;就是中国现代事业的发展和在现代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华,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原则还被赋予了鲜明的特色,不仅是民族的特色,而且还有时代特征。我们要认识当代社会主义时代新发展,明确其方向,把握其规律,开拓创新,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的一些突出基本的特点。这些特点不能说不与我们探讨的现代社会主义相联系,初步概括起来,可以指出如下方面:一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体现出其内在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我们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但“社会主义必然经过长过程发展后才能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不能消灭的只能被超越”。二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点。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社会主义必然要从实际出发,有自己的特点“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色彩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过去的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种模式”。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出广泛的“包容性”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尤其要把纵向的“继承”转变为横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构建和政治实践上是一种成功的“学习借鉴”,“适应性学习”,是一种“超越”。四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性特点。社会主义要坚持必然要发展,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从出发,要适应时期的特点,实现与时俱进。

  此外,世界社会主义还有许多方面特点,比如全球化与民族性特点,比如民主化与人民性强调,比如市场经济与生态文明等等,随着研究深入,相信会丰富我们的认识,得出对相关问题之有说服力的结论,为党的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的研究做出贡献。

  三、苏东剧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和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国内形势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而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方面。

  苏东剧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力量对比,但没有改变其时代发展的总趋势;苏东剧变,在中国引发了深刻的反响(如89“政治风波”),却没有阻止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是更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决心和信心。小平南方讲话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进军令,经过近二十年几代人的不懈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形成了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地看问题,“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地看苏联东欧的剧变及其影响,我们得出的结论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世界社会主义仍继续着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中国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参阅弗•沙奈:《资本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