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蓝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综合

发布时间:2024-08-16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我们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或许有人想到的是唯物主义、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实践等概念,以及一系列命题和原理的体系。尽管这些概念、命题和原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不能仅停留在这些概念和命题上,而是需要我们有一种知识论的眼光,将马克思主义看成一个综合的真理。更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现实世界的领域之中,让理论和实践在现实世界中综合起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综合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现实综合的理论,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拒绝了在书斋中依赖纯粹的理论冥思来思考哲学的方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基本上都从人的对象性活动来思考哲学的命题,他们将哲学变成了一种纯粹抽象的人的活动,在理论的思辨中完成对未来世界的推导,完成所谓的“批判”。但是这种抽象的理论批判不能真正触及现实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开宗明义地用实践的范畴将哲学带向了真正市民社会,带向了真正人类的生命和创造实践活动。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通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和社会交往,将世界结合成为一个现实的综合的世界。
  但是,马克思谈到的实践,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而是一种积极现实的力量、积极改变世界的力量、与以往一切旧的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决裂的力量,不能在单一的哲学范畴中来理解这种力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 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是真正促进历史变化的最重要力量。但是,在这段话中,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问题是,仅仅理解实践问题是不够的,对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理解,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与当时的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密切相关的话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综合,也必须理解珍妮走锭精纺机、蒸汽机,理解工业、农业、商业、交往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读过马克思的大多数著作就会发现,马克思本人对19世纪中叶的科学发展(如马克思对拉格朗日的微积分、牛顿的物理学、李比希的化学,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都十分熟悉),同时马克思对19世纪的工业技术(如马克思阅读了尤尔的《工厂哲学》和拜比吉的《论机器和工厂节约》)、农业技术、商业发展,甚至对银行的信用制度都十分熟悉,这些都是他后来撰写《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材料。正是马克思全面了解了当时西方世界的科学体系和工业、农业、商业等各方面的技术发展,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跨学科的视角——马克思并没有像德国古典哲学那样,蜷缩在一个形而上学的王国中,完成抽象概念的思辨和推理,而是积极学习现实世界的各种学科和产业的知识,在充分吸收和批判这些领域的知识之后,才高屋建瓴地给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综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即如何使用现实的手段,来摧毁一切剥削和压迫的制度,将人类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深渊之中解放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形而上学,一个最为根本的地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仅仅囿于哲学学科内部的学问,不是单纯地在概念和命题、范畴和原理之间的思辨运动,更不是通过批判的批判来党同伐异的学问。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如何用实践的力量来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这里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主动触及那些形而下的部分,了解世界的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了解现实世界的工业、农业、商业、通信技术、交流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我们的实践活动如何在这些方面起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而言,就必须了解我们各自时代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传播学、文学等科学。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的综合,并在这个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性的革命。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了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面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意味着全新的内涵。如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跨学科的现实综合的成就,就要真正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脱离了这两个结合,我们就无法研究和思考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实现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当今时代提出的全新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推进。与此同时,在工业生产中出现的无人化自动生产、黑灯工厂、智能驾驶、无人机等实际技术领域的突破,都需要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加以了解。一旦哲学走出书斋,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我们就需要了解今天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了解这些技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艺学、设计学等领域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用通用大模型来设计汽车的内饰和座椅,也可以通过智能模型来模拟人流量和交通状况,给城市的交通管理和设计提供建设性的方案。
  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影响各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现实世界的具体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例如,当物流系统为所有的道路和卡车装上传感器之后,我们可以随时了解物流的进展。在车间里用于分拣货物的机器人,它们彼此协调,实际上不需要人类管理员来规划它们运行的线路,它们各自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最稳妥的运行策略。这意味着,智能体不再是单纯的客体,它们也成为构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一部分,在进行相关理论思考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这些能够自主制定行为策略的行为体纳入主体范畴之中。这对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更高层面对今天的现实进行综合,就可以给这些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促进这些学科向智能时代的学科转变,让这些学科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社会生活。
  总而言之,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打破既有的学科藩篱,要求我们主动了解现实世界中的工业、农业、商业、传播等领域的变化,以便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现实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具有一种跨学科的视角,规划更良序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一个在当代智能技术下更人性、更灵活、更有序、更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