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郝宪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引领

发布时间:2021-04-30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下同)。《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和十五年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系统规划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全面贯彻落实《建议》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计划),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传统和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开始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艰辛探索。从1951年起,我们党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着手制定一五计划并于1953年付诸实施,至今几乎不间断地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同时,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阶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长远战略规划,并与中长期规划(计划)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慧、传统和优势,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自觉运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历史经验。

()提出“分步走”实现现代化长远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善于从战略上把握形势和大局。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在了全党面前。19538月,毛泽东在科学判断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基础上,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开创了以长远战略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河,为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1954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根据毛泽东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1964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力争在二十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一战略构想和四个现代化口号,对于后来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1979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之家。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这一设想首次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随后,邓小平又提出在实现小康以后,还要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系统阐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证明,三步走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世纪之交,随着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我们党又把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化,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战略是对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具体目标、更可行路线图、更准确时间表。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000年的4.12倍,相比翻了两番还要多;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2.51倍,超额完成了前两步预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审时度势谋划国家未来发展新战略。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是对两个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是一个积极进取又切实可行的重大战略部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领我们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持续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党和国家着手恢复国民经济。从1951年开始,我们党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至今(1963-1965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除外)已几乎不间断地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这已成为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和优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两大发展奇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五计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开局奠基意义。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同时,着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五年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8%,初步改变我国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状况,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等建成投产,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首次成功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开局奠基之功,也为后来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五四五计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这一时期,我们党把实现工业化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最主要目标。一五计划完成后,二五计划(1958-1962)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三五计划(1966-1970)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建设重心由解决吃穿用转向战备”,突出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四五计划(1971-1975)逐步调整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同时,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比重不断上升,基本形成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运行机制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形成到巩固,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唯一合法方式。一五四五计划时期,我国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五五十五计划: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五五计划(1976-1980)时期,经济发展从对工业化发展的过度追求,到注重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开始从过去单纯经济计划加入社会发展内容,使五年计划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双重计划。六五计划(1981-1985)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再一味强调工业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与结构调整,社会发展也受到更多关注。七五计划(1986-1990)时期,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这期间,更加注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突出强调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八五计划(1991-1995)与十年规划结合起来,注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九五计划(1996-2000),在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十五计划(2001-2005),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首个五年计划,也是第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五年计划。强调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十一五十三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2006-2010)首次将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改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规划划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十二五规划(2011-2015),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宿。十三五规划(2016-2020),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0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美元,我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规划(计划)视角看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创造性提出的一系列长远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与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相互衔接、相得益彰,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积累了丰富历史经验。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持续一百年时间,这是我国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历史和实践证明,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能扬帆远航;脱离我国国情实际,无限拔高、急躁冒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遭遇挫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制定和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实际,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使确定的战略目标高远务实,谋划的战略部署科学得当,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传承超越和集中体现。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从一五十三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但事实表明,什么时候真正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顺利推进;什么时候不从实际出发、忽视改善人民生活,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陷于被动。因此,制定和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最终评判标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汇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以科学发展理念为引领。有什么样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发展。一五四五时期,为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面貌,我们曾提出大干快上”“赶美超英口号,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加快建设工业化国家,这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留下不少后遗症五五十五时期,我们党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国情出发,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之中,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资源约束加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历史和实践表明,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作引领,规划(计划)制定和实施都要贯穿和体现科学的发展理念。因此,制定和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和全过程。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体现经济体制转变内在要求。从一五四五计划时期,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确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充分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指标和重大举措完全掌握在国家计划控制之下,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功不可没。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从五五计划开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逐步体现出来,指令性指标逐步减少、指导性指标逐步增加。从九五十二五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指令性指标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十三五时期,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基本都是指导性指标,且以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因此,制订和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能动作用,又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制定和实施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中,从对规划(计划)提出建议,到形成规划(计划)纲要,再到组织实施规划(计划)纲要,都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行稳致远。同时,我们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起亿万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因此,制订和实施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对经济和社会领导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领,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根本保证。

二、《建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供行动指南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党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将十四五规划与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量,对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提出一系列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彰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自觉运用。《建议》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集中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意志,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是今后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建议》按照我们党作出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对二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远景规划,提出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谋划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明确了重点领域的战略思路和重点工作,提出了一批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这些战略部署高远务实、科学可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主攻方向、注入了前进动力。

《建议》提出了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战略目标。《建议》描绘了二三五年宏伟蓝图,提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9。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都没有设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和各领域定量发展指标,而是采取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这是因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相应量化指标将留待编制纲要时再提出来。过去我们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往往提出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翻番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二三五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但考虑到未来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中长期规划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故而《建议》也未采用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番的传统做法。

《建议》确立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建议》明确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其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同时,明确提出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共同构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议》谋划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建议》按照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分领域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作出部署,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以上十二个重点领域的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发力点。

()《建议》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恢宏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议》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必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构筑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梁八柱和基本框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建议》为其增添了丰富内涵。第一,经济建设就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政治建设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文化建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四,社会建设就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顺利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顶层设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鉴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议》在表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替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使党始终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大方略。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战略目标和战略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有力支撑、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举措、根本保证。只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就能始终保持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定力和耐力,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议》提出新发展阶段要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对于我们顺利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大量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上。究其根源,关键就在于重大结构性失衡,包括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就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同时,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推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更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持续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促进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推动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建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重大变化。《建议》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而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同时,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通过加强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在努力打通国际大循环的同时,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坚韧性、可持续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能够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完整有序的内需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促进开放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有赖国际大循环的支撑和保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构建开放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就能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新发展格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既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状态下的国内单循环,也不是各地区、省市县各自搞小循环,更不是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为此,我们要立足构建雄厚的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力支撑。

()《建议》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建议》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次提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建议》在描绘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时,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把经济蛋糕做大做好。同时,还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向着共建共享和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一再证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全面发展机会。马克思早就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为了资本家和整个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大多数人就要处于片面发展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扎实推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进而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不折不扣把《建议》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原则要求落到实处

《建议》在统筹谋划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必须把这些重要原则要求全面贯穿到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建议》提出,推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更需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多次说过:要搞好国内建设,搞好国内各方面的工作,又首先决定于我们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突出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他还说: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历史和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越复杂、任务越艰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越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时期,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讲,重大机遇和重大挑战始终并存,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要坚持和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不渝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建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一切,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改革开放后,为切实保障人民生活,我们党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邓小平尖锐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始终抱有真挚的人民情怀,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推动改革发展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作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十四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从人民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要着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更加有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建议》提出,发展必须是新发展理念引领的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实践证明,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指引我国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地位,对那些不适应和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行为和做法,都立即调整、坚决纠正、彻底摒弃,我们就能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十四五时期,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大力推动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大力推动协调发展,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特征。《建议》提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早在19572月,毛泽东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就可为生产力不断发展开辟广阔道路,这为后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又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充满勃勃生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历史和事实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更加艰巨。要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把长远制度建设同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把整体推进同重点突破相结合,把改革创新同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相结合,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相结合,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的红利。要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发挥大国经济优势,依托国内超大规模人口和市场,畅通开放高效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建议》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全面、系统、辩证地看问题、做决策、抓工作,一直都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实质上就是坚持系统思维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全局谋划,他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这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十四五时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综合考量国家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四、制定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握和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制定实施好规划纲要、推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着重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蓝图一绘到底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我们党历来重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就反复强调,老祖宗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也要注重创新。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也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诠释和印证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经济成就、科技成就、制度成就,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需要继承下来作为继续前进的本钱;探索积累的很多好东西好做法好经验,比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都要在实践中很好地继承、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为此,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续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十四五时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完美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任何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企图都是完全错误的。要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新格局,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避免亦步亦趋成为他国的附庸,关键要做到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也曾借鉴过苏联经验。但随着苏联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8当然,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前提下更好融入世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独立自主,又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实践证明,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之道,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更好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首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推动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西方大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事实上,多年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破浪前行,关键也是靠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全球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现代大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坚持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和载体,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

时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国家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秉持的重大原则。新中国成立初,面对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和包围政策,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毛泽东就郑重提出,我们将不但要有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仍然威胁着中国与世界和平安全。为此,邓小平鲜明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和安全大局,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深刻指出: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30。深刻揭示了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内在关联性,发展与安全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既不能离开安全谈发展,更不能离开发展谈安全,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成为塑造国家安全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更好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困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既要防范灰犀牛事件,也要防范黑天鹅事件,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要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让扩大内需成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保障。

()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确保规划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有机统一

战略是指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意义的重大规划和策略,战术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战略重在谋划全局,战术重在具体实施;战略统领战术,战术围绕战略展开,二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确提出处理战略战术关系的原则,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既提出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又谋划好每一步发展目标和具体步骤,是处理战略和战术关系的典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战略上谋划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我们党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艺术。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把握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提出经济发展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这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四五时期,需要更好处理战略和战术的关系。要把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制定好国家层面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好相应的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并与国家层面规划纲要一道,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独特制度优势。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层层分解指标、环环压实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和规划纲要部署落到实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集中统一到规划建议和纲要部署上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东岳论丛》2021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