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项目简报(第2期)

发布时间:2013-08-2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3年6月6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创新工程项目组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陈之骅、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马细谱、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胡振良五位专家对该项目的理论意义、创新点、概念界定、研究范畴、逻辑结构、核心内容、方法原则及写作提纲等进行指导。会议由项目组首席研究员刘淑春主持,项目组成员潘西华、康晏如、贺钦及相关人员与会。

  刘淑春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创新项目的立项意图。她说,这个项目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项目总题目“世界大变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和国际共运部的研究方向设计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而国际共运的历史与现实,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160多年中,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带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各自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总结20世纪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尤其是探求苏东社会主义的兴衰、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也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借鉴,为探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对加强国际共运的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从2011年起,本项目方案经过多次探讨与修改,最终得以纳入马研院的总项目方案。项目执行时间计划为三年。经过前期的工作,项目组成员拟定了研究大纲。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力图具有独特性,有别于现有的国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在研究进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象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研究中力图回应当前理论界有关热点问题的争论,反映对象国政治家、理论家和学者最新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为保证项目起步稳妥、进展顺利,今天特邀请各位专家为本项目把把脉,指点方向。

  与会的各位专家就该创新子项目的选题意义、概念定义、研究范畴、具体内容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指导。

  一、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首先,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这一课题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选题既具有现实意义,又不乏创新性。李崇富认为,纵观历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先后两次陷入低潮。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第一次低潮,成立于1889年的第二国际后来逐渐演变为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大本营,几乎大部分政党都修正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20世纪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陷入低潮。这一次低潮与上一次有类似的方面,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首先,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几乎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政党都不提列宁主义,把马列主义并提的少之又少,例如,日本共产党只提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大多数共产主义政党都不讲自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更不提“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至多把自己定义为劳动人民的政党或人民党,这样的结果就是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使命被模糊。第三,目前大多数共产党都不讲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始于列宁,原因在于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受到沙皇当局的残酷迫害,只能从事地下活动,这时候光有民主就不够了,集中是必要的。第四,当前很多共产党都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等目标都不再出现在党纲中。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包括关于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思想等等,亟需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理论梳理与总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逐步复兴的趋势。在这次危机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实行紧缩政策,减少社会福利开支,贫困人口和失业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金融巨鳄和资本寡头年薪收入分毫不减,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大,这推动着人们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和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到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复兴的征兆,世界日益呼唤马克思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本国的实践运动。因此,这个创新项目对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如何走出低潮、实现复兴这一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与会专家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这一提法进行概念界定,这是确定研究范畴的前提。这需要项目组形成共识,阐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

  专家们认为,不管经典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有没有“本土化”这一提法,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多篇文章与著作中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共产党宣言》提到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都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美国工人运动》提到马克思主义“美国化”的问题等。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应建立在对本民族特点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基础上。这些论述都对定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献来源。

  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和地域的产物,要想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必须要有“时空观”。陈之骅谈到,本土化和时代化相伴而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空俱进”。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列宁主义不仅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把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毛泽东思想既是时代化也是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六个阶段的划分,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不断前进的,而非一成不变。这个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空性。

  三、研究范畴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创新项目涉及范围广、历史跨度长,专家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则来明确项目的研究范畴与核心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体。专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体即推行者既可以是执政党,也可以是非执政党,但都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判断这一主体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就要看其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坚持了《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若基本原则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了。 其次,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不是指某一个政党或某一个领导人提出的个别的观点,而应该是经过践行的相对重大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最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研究的重点。这个项目可以先把重点放到历史上,总结20世纪的经验教训,将来再研究现当代,即苏东剧变以来的新情况;还要以理论分析为主,事实描述为辅,突出项目的理论性。

  四、核心内容

  与会专家还就“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项目写作提纲进行了讨论,对确定核心内容提出了指导思想与具体建议。

  陈之骅认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应该是一种探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十月革命是一种成功的探索,苏联的解体丝毫不能否定其成功的性质。新经济政策也是一种探索,但应客观辩证地评价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其历史定位是过渡性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无法解决当时苏联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基本的粮食收购亦无法保证。因此1929年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有其客观原因,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探索。斯大林的另一个实践探索就是建立了斯大林模式,当然这一模式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功绩是巩固了社会主义、实现了国家统一、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和战后苏联经济的迅速恢复。然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实践探索必然是要受到时代的局限,受到当时理论发展水平和实践发展水平的局限,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来评价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结果和当时的历史人物。

  马细谱认为,对于东欧来说,马克思主义本土化首先意味着如何确立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如何借鉴苏联的经验来进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虽然发生在俄国,但是对东欧共产党产生了巨大影响,东欧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更多是通过学习苏联的观点和联共(布)思想进行的。二战以后,东欧国家也很少提学习马克思主义,只强调学习列宁主义和斯大林著作以及联共(布)党史。南斯拉夫直到1948年与苏联关系破裂后,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内展开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进而发现了工人自治并把共产党的名称改为共产党联盟,这就是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也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代表,他根据东欧在二战后面临的政治环境,提出东欧必须经过人民民主阶段的思想,后来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才放弃人民民主思想,同意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从一定程度上说,东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体现为东欧道路与苏联道路之争。

  关于拉美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情况,徐世澄谈到,秘鲁共产党的创始人卡洛斯是拉美最早提出与“本土化”相关概念的人,古巴外交部长几年前在社科院作报告时也提出过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思想。至于“21世纪社会主义”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委内瑞拉查韦斯的思想算不算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徐世澄认为这里有一个狭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广义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之分的问题。提出“21世纪社会主义”思想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西的四个党的党纲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的只有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但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提到毛泽东、卡斯特罗、托洛茨基主义等。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但是他在社科院作报告时说,“21世纪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项目组的研究对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要事先考虑好。

  五、研究方法

  胡振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既是一个客观过程,又是一个反映了个人、政党和国家主观认知的实践过程。在该项目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其核心内容应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一个主观认知与客观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避免陷入就理论解读理论、就文本阐释文本的状况,这样才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研究宗旨。研究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要有问题意识。每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任何主义都要落实到能不能解决各国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中国在20世纪初、解放后、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今天所面临的任务不同,中国和俄国要解决的问题各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是否成功只有从实践出发,从是否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出发来进行评价。(康晏如 执笔)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