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和进一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正确把握其理论主题、理论体系及理论特质,如此才能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并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核心所在,也是一个理论体系的中心、总纲,在理论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理论体系就是对理论主题的拓展深化,围绕理论主题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围绕这一理论主题构建起来的。
(一)创造性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围绕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然状态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领导力量、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发展道路、文化立场等维度进行了回答。
其一,从领导力量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领导文化建设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有之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多元文化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确保文化事业始终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文化建设中,党的领导正如北辰一般,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为文化建设锚定正确方向,汇聚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二,从指导思想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与精神旗帜,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只有坚持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思想统一、政治团结和行动一致,从而领导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必须坚定不移,丝毫不能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前,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发展,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三,从主要内容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有明确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滋养。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就是党在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因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四,从发展道路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艰巨任务给出的明确答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历经5000多年而弦歌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道路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赓续历史文脉和文明更新创造的统一,它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康庄大道。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其五,从文化立场看,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关键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身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正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创造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相统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
(二)创造性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通过努力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然状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总体思路、战略部署、具体举措等维度进行了回答。
其一,从总体思路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应当如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廓清了思想迷雾,锚定了奋斗目标,擘画了宏伟蓝图。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等原则,明确要求自觉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些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和理解把握。
其二,从战略部署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领域的“过河”任务,也回应了如何搭“桥”和造“船”的问题。这突出表现为习近平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中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统筹谋划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着眼长远发展、立足当前实际作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关于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协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网络舆论空间风清气正,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谋划战略部署。这些战略部署彰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体现了目标与路径的一致、宏观与具体的融合、整体与重点的统一,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科学行动指南。
其三,从具体举措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既有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也有实践、方略层面的具体展开,因时因地因势提出了各个具体领域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例如,在理论工作领域,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强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调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理想信念教育领域,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领域,强调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做学问,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网络舆论工作领域,强调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文艺工作领域,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提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强调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旅工作领域,提出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和考古工作,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领域,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领域,强调要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干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这些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以及这些成功实践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升华。
总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是什么”与“怎样做”是高度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题。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实践要求”,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地位作用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不同维度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强调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其一,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维度阐述文化的地位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那些实力强盛的国家或民族,不仅创造了强大物质文明,也引领了自身所处时代的精神文明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物质和精神两种文明,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结晶。物质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同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精神文明的相应提高,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为物质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对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及社会和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也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确保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以及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其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度阐述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程,不论社会的跃进,还是文明的升华,都以文化的进步为重要前提。实现民族复兴,也离不开精神层面的鼓舞和激励。唯有精神上富足的民族,才能在历史长河和时代大潮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历史和实践反复证实,凡是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而且可能堕入没落甚至消亡的深渊。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举世瞩目的地位和影响,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并非靠穷兵黩武或对外扩张,而是依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正是中华文化守正出新的鲜明品格,赋予了中华民族以坚定自信,使得全体中华儿女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岁月更替中涵养了共同的情感、精神和理想。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必须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前提。如果不能确保对文明的赓续发展,对文化的继承弘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将成为天方夜谭。
其三,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度阐述文化的地位作用。一个国家的发展,既是经济总量等硬实力的提升,也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软实力扩大的过程。作为其中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如何,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乃至国际力量对比中的地位变化。中华文化具有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能够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努力使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内蕴的独特思想要素和文化基因同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具有恒久魅力与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总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内外兼修,实现“形于中”与“发于外”的统一,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
其四,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维度阐述文化的地位作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没有人民的精神富足、民族的精神强大,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精神迷失的泥沼,因失去灵魂而丧失凝聚力和生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是文化而非“物化”的人,是能动、全面而非僵化和“单向度”的人。随着生活质量提升和观念逐渐改变,现实中的人们不仅讲求物质优越,还要求“幸福指数”;不仅向往自然生态的和谐,还憧憬精神生活的充盈;不仅在意效率和公平,还努力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在满足基本生活基础上探寻生命的意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要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切实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目标任务论
目标任务明确,行动才能有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成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并系统阐述和不断推进,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出关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定位始终是一以贯之、持续深化的。习近平强调,文化强国目标的如期实现,关键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强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努力方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
其一,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提供思想引领。文化的本质在于“文以载道”,其中“道”所体现的是思想的真理性。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的本质性力量首先在于思想的引领力,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邃思想来指引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不懈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篇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就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始终高举党的文化旗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更加熠熠生辉,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其二,发展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汇聚精神力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灵魂,也是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独特标识,一旦丧失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受到影响,就有可能面临被釜底抽薪的风险。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凝聚力,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非凡征程中铸就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也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就必须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赓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其三,发展具有强大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增进价值认同。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其中核心价值观更是对于文化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由此,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内在要求加强文化建设的价值感召。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反映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价值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遵循。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就要着力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在全社会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重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挖掘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在人们具体可感的文化行为里,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进价值认同。
其四,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成文化强国拓展全球视野。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中华文化不仅是扎根中国的,也是面向世界的,需要在确立自己文化主体性、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已经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道“必答题”。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求我们既要善于借助对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与升华来促进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要注重从文化角度推进国际传播,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按照“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更加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介中国主张、展示中国形象,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让中国故事传得更开,从而不仅让世界知道“拥有长城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还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切实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方针原则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提出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另一方面从文化使命角度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则遵循。
其一,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将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郑重提出并系统阐述,强调其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征程上奋力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就是要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巍然耸立。
其二,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和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对于自身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与各种不同文明平等友好地交流交往。习近平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漫长人类文明演进史中,中华文明从不主张以单一文化取代多元文化,而是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以及汇聚形成共同文化不懈努力,借此化解文化冲突,凝聚广泛共识。当前和未来,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气度辩证对待世界各国文化,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其三,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建设不能数典忘祖,否则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守正,最根本的是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坚持文化创新,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当前阶段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推动文化创新必须脚踏实地,不能成为脱离实践的空中楼阁、水中之月。要始终面向当前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的鲜活实践,树牢问题导向,在各种现实问题的逐步解决中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造就新的文化辉煌。
(四)战略路径论
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局性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战略路径。
其一,坚持正确航向举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当前,要把深入开展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作为“举旗帜”的关键环节,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其二,坚持团结鼓劲聚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党执政兴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历史和实践证明,民心所向,政之所往;民心所聚,政之所兴。国际国内形势越是严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态势越是复杂,改革发展稳定使命任务越是艰巨,就越需要坚定信心,鼓舞带动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奋斗。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主旋律“定音鼓”“风向标”的导向作用,增强正能量“校正器”“强磁场”的最大效应,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确保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上保持一致,汇聚起改造世界的磅礴伟力,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其三,坚持价值引领育新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需要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其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锚定强国建设目标砥砺奋斗的共有思想基础,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及文明素养,培养可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其四,坚持自信自强兴文化。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彰显本国本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展道路,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铸就文化发展新辉煌,推动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其五,坚持讲好故事展形象。国家形象的成功建构,得益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形塑与支撑。当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水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时代提出的重大挑战和任务。要把这一使命要求作为“展形象”的核心抓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着力提高本国和本民族的传播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形象亲和力、话语说服力以及舆论引导力,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实践要求论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个着力”的实践要求。这一重要要求,既给出了宏观层面的价值引领,又具有具体实践的发力方向,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部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为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其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文化强国建设顺利推进的首要遵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的历史和时代大势得出的重大论断,彰显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以及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要坚决守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之正,确保文化领域相关工作的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其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事关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核心和灵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旗,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其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文化领域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实践中找寻思想共鸣点、价值共识点与文明生长点,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大功夫,筑牢全体人民为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其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舆论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大事要事。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前提,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工作导向,以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为目标,紧紧围绕“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广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其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运用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彰显中华文明主体地位,善于根植中华文明沃土,持续推进“两个结合”,更好地处理“根脉”与“魂脉”的关系,为赓续中华文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思想力量。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善于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提出新思路、表达新话语、形成新机制、推出新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其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旺,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蓬勃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渐丰富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精神素养,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善于厘清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产业两种属性、社会和经济两种效益的辩证关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文明丰富多彩,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通过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和冲突融合,中华文明的鲜活生命力和不竭创造力充分激发,中华文明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传播话语方式,实现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双向互动,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让更多的国家认识中国、倾听中国、了解中国。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即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反复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与之一脉相承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的创新发展,又有实践的部署要求,既有宏观的方法遵循,又有微观的具体指导,既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又体现为新的起点上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实践指导性,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这一重要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即存在或思维的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优秀文化,亦指科学的思想理论;“用”指实践,也即“体”的具体表达和具体适用。可以说,“体”是指本体、本源,而“用”则是指实践、方法,二者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互联互通。所谓“明体”,即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层面的创新突破,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所谓“达用”,即在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框架和布局。所谓“贯通”,即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本体论与方法论以及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魂脉”与“根脉”、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的相互贯通。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体”与“用”的有机统一,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二)“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立”与“破”是社会实践主体为达成既定目标而建构或解构特定事物的社会行为。其中,“立”是对事物进行维护、巩固和发展,带有褒扬和肯定的感情色彩;“破”则是对事物进行否定、批判,打破事物的现存状态并推动向其对立面转化。“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以贯之的方针,“立”是前提,“破”是保障,“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彰显了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相辅相成。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立为本,具有突出的建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闻宣传舆论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团结鼓劲为主;等等。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立为本,具有突出的建设性。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敢于亮剑善于斗争,立场坚定批驳谬误,具有突出的批判性。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也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错误观点,充分揭露其错误实质和消极影响,勇于揭穿谎言、驳倒谬误、澄清迷雾,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批判性。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为对文化领域错误思潮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而且主动建构起新的文化理论并不断省思,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任何伟大思想的形成都体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既离不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始终不忘“老祖宗”,坚持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又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质。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继承性。从本质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特质。从内容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继承性,源自于中华文化的内容延续性。习近平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脉相承关系,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从文化发展规律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深入阐发“第二个结合”,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产生于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局面日益复杂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意义、主体、目标、举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统筹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创新性还贯穿于这一思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关于新闻工作,习近平指出“内容创新是根本的”。关于文艺工作,习近平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关于对外宣传,习近平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继承为基,以创新为本,着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理论、创新文化实践。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鲜明特质,将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紧密联结在一起。
(四)“广纳博采、兼收并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如此方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但坚守民族之根绝不能陷于狭隘民族主义泥潭,凸显民族性不可遮蔽人类眼界、不可淡化世界性视域。民族性与人类性是互为彰显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是互为促进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广纳博采、兼收并蓄,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风霜而不衰,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而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民族特点,蕴含着彰显民族气派的神韵和智慧,体现着深层的精神共鸣。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习近平要求,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等等,都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立民族之本的同时,行全球之利、造人类之福、求世界之美,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创新发展,致力于惠及全球的文明创造,向全球发出文明倡议,塑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起到了明确方向、明晰路径的思想引领作用,体现出当代中国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情怀。总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这一重要原则的阐发和践行,充分彰显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彼此深度融合、互促共生的发展特征。
(作者简介:张浩,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求索》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