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侯耀文:以系统思维做好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

发布时间:2024-07-30
字体: 打印
分享:
  社会发展质量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范畴,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好坏、优劣状况,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的此番论述不仅指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也体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足理论源头、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为新时代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以系统思维做好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学理化阐释,对我们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
一、唯物史观视野下高质量发展本质内涵的系统阐释
  高质量发展“怎么看”决定着高质量发展“怎么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厘清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分析提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境遇,把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毛泽东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发展质量不能在抽象的意义上理解,它是指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范畴。一般而言,深入理解把握高质量发展,要先从本质论上明确什么是质量和高质量。质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概念,从哲学一般意义上讲,“质量”就是客体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质”是一事物之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量”是客体规定性符合人们需要的程度。因此,哲学中一般意义上的“质量”就是一事物的属性符合人们需要的程度。质量不仅反映事物的状态、价值和意义,而且表现事物满足人们的需要的程度和状况。“质量”一词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由于现实的人都具有对真善美的需要,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人们习惯于从对质量的真伪、好坏、美丑评判出发来把握一事物的价值和状况。质量在哲学一般意义上还涉及客观性、伦理规范、实践准则、德性品质、审美判断、审美情感和美丑表现。客观事物的内在价值、客观性、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事物的美感等都是质量评价的标准。高质量的事物内含着对规律性、规范性和审美性的高要求,高质量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发展也有质量高低之分。高质量的发展既有对科学规律的真理性要求,也有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性要求,还有对审美价值的情感判断。因而一般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内含着对发展真理、发展伦理和发展美学的高要求,具有科学性、价值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审美性的统一。具体来看,衡量社会发展质量高低的标准有很多,有生产力标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社会公平正义标准、生态环境标准、文化繁荣标准等。如果社会生产力低下,那么社会发展质量也就不会有多高。同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停滞不前,社会公平正义得不到保障,生态环境恶化,文化发展滞后,都谈不上是高质量的社会发展。衡量社会发展质量高低要有总体性的视野,从多个视角进行多维评价。关于什么样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两个主要方面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判定,体现了发展规律性、发展伦理性和发展审美性的统一,为我们深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提供了认识视阈和科学方法。
  其一,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对社会发展的评价有“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尺度。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对人的发展尺度的评价,其关键就看发展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多层次需要。从生产力尺度来看,高质量的发展是具备强大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能够保障人们生活生产资料供给的发展。从人的发展评价尺度来看,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的发展。如果事物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很好地解决人们的生存发展问题,那么这种发展就是有质量、高质量的发展。对于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从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循环五个视角作了论述。这五个视角的应然逻辑不仅从内涵上阐发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定,而且在外延上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五种具体体现,即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投入产出、高质量分配、高质量宏观经济循环。首先,从供给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这说明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能够很好保障物质生活产品高质量供给的发展。无论是建立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还是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高标准的综合实力和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能力,最终都是要确保高质量的供给。其次,从需求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这说明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历史性、多样性、个体性、发展性等特征,判断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是否是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它能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再次,从投入产出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说明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高效率投入产出的发展。高效率本身也是高质量的体现,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发展效率跟不上,发展质量也会难以保障。接着,从分配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这说明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分配均衡合理的发展。合理均衡的分配体现在资本、企业、员工、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按照市场的贡献和评价得其所得。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利益主体之间保持合理的分配张力,制定公平合理有效的分配方案。最后,从宏观经济循环视角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这说明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具有良好经济循环秩序的发展,其中既有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循环秩序的要求,也有对经济结构比例和布局的要求。经济循环秩序不合理会造成经济循环阻塞,经济无序运行,进而会危及经济发展大局。习近平这五个视角的论述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物的逻辑”,也体现了“人的逻辑”,实现了唯物史观视阈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高度统一。
  其二,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一定的发展实践都需要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理念,它决定着能否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只有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高质量发展。如果发展没有体现出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那就不是高质量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体现得越全面,越能称得上是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五维规定。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就是创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因为创新不仅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循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谈不上是高质量的发展。每个时代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发展难题,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高质量的发展一定是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发展理念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主要解决关于发展动力的问题,其目的是持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其次,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矛盾有很多,其中就有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谈不上是高质量的发展。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协同性,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再次,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强调在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强调生态优先、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绿色发展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很好体现,让绿色成为生产生活的鲜明底色,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很显然,那些高损耗、高污染的发展不是高质量的发展形态。复次,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开放发展是一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战略。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每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关起门来搞发展不符合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开放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外部发展驱动力,还能为我们带来高质量的国际化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最后,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底色,也是发展特色。没有共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过大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部分人民群众生活还很艰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内在要求让更加公平地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从上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来看,高质量发展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等特点。高质量发展不仅高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而且高在全方位上。五大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核心规定。这个规定体现了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高度统一。从上述来看,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围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发展理念两个视角做了科学回答,系统地建构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范畴、知识话语体系,为我们深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与基本特征提供了独特视阈和认识方法,是对新时代实现什么样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原创性回答。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逻辑
  在唯物史观视野下,人类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环境、发展理念、发展任务和发展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整体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重要特征。实现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解决的还是发展问题。发展的问题仍须以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和结构性重大变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质量提出了高要求。2017年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不仅以科学思维揭示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性、现实紧迫性,而且以价值思维阐释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实践意义。
  其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精进的体现和要求。新阶段的发展要超越旧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在质量精进上下功夫。高质量发展本身也是精进式发展。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在面临重要的转型期,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突破和超越传统粗犷发展模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约束型、科技制约型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正如习近平所说,“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所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未雨绸缪,淘汰落后发展方式,在去粗存精、精益求精的精进式发展上下足功夫。
  其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发展理念也得进行转变。发展中的矛盾必须用发展来解决。习近平指出:“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都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来化解。所以,要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让发展更平衡就必须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平衡、居民收入分配平衡、产业发展平衡;另一方面要让发展更充分,就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释放发展潜力,发展效益效能、增加发展的科技含量等。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相比之前“有没有”的发展问题,高质量发展更强调“好不好”的发展问题。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必须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显要的位置。
  其三,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克服挑战、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实现现代化,都必须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作为战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不例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目标,都需要靠发展才能实现。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比较优势,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之路是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目标更高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无论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高水平科技自立,无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都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目标也需要高质量发展来创造条件。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树立发展目标的根本要求。
  其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地看,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国家,它们都经历过前期的粗犷式的量的累积阶段,然后在量的基础上转向质的提升。而那些没有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成功转型的国家陷入长期经济低迷,这就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现实地看,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各种发展新问题层层涌现,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正如习近平所说,“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综上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创造性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的这“三个必然要求”,从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遵循经济规律五个方面解析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性、现实紧迫性,阐明了为什么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学理基础。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对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回答,体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要求,深化了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展格局和发展策略的本质性把握和规律性认识,论证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三、坚持以系统思维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论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系统思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系统思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认识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中,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系统思维把握好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强调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本身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在系统中把握好各方法元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张力,把握好它们之间的交互性、协同性。据统计,关于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做过12个方面的系统论述。这12个方面的论述构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干”的方法论系统,其中既有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般实践原则,也有具体的实践策略。它们是:(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4)发展新质生产力;(5)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7)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8)推进农业现代化;(9)把基层人民的幸福安康当作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10)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11)走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12)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从一般原则来看,习近平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个方面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遵循。从实践策略来看,习近平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基层人民的幸福安康当作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走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等几个方面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整体来看,习近平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不仅深化了对高质量发展“怎么看”的问题,也系统回答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怎么干”的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实施高质量发展新战略、创造高质量发展新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要以系统思维把握其蕴含的科学方法论。
  其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实现政党主体作用和人民主体地位的良性互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者统一的理论基础在于我们党的性质与宗旨,实践基础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推动社会发展上体现出的强大领导力。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领导主体。我们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发展立场坚定、发展方向不变。习近平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发展策略上做到全国上下一盘棋,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要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领域的党建工作,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团结最广大人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唯物史观视阈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是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主体。习近平指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还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谋发展。
  其二,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相统一,实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经济时代具有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不同的经济时代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劳动产品,而在于怎样生产以及用什么生产。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要求不断创新质态,不断开掘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社会生产能力,具有科技含量高、效能高、质量高等特点,既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转型的物质实践基础,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创新生产要素配置,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为核心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优化生产力系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变革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说明持续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告诉我们,实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是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实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在这种良性互动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建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
  其三,坚持完善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相统一,实现发展考核评价与发展最终目的的良性互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最终都要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性尺度。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达到了真正的统一。这个社会“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在此逻辑下,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指引和评判标准,因此偏离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目标导向的发展肯定不是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指适应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用于衡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强弱、质量好坏和成效大小。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我们要不断基于发展的现状及时发展完善其指标体系,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不断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上取得新进展。同时,我们要把人民的幸福安康当作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尤其重视发展的价值所向,他明确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人民幸福安康议题,将人民幸福安康问题作为极端重要工作来抓。同时,我们要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解决好基层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厚植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基层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其四,坚持贯彻宏观发展理念和落实具体领域发展要求相统一,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的良性互动。宏观发展理念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和理性思考作出的重要决策,具有严谨科学性、战略前瞻性和极端重要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视为关于新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作推动发展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原则。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吃透新发展理念的核心精神,悟透其理论精髓,掌握其实践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要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及时转换发展思路,深化具体领域和具体行业的结构性改革。比如在科技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民族复兴之需、人民幸福之本,是应对高质量发展风险挑战、赢得历史主动的强力保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社会发展质量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其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明显。习近平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能否自立自强是关键。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的阶段,科技发展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制造了人为阻碍。我们要想抓住发展的先机,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依靠高新科技开辟发展新赛道、配置发展新动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推动产学研企协同发展,从高科技产业培育、高科技人才培养、高科技难题攻关到高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要形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完整链条,创造更多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先式发展”。再比如,在农业领域,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的根本保障。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生存性问题需要靠农业的发展来解决。人们只有在依靠农业满足“第一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才能具备创造历史的前提。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难点在农业。没有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必须认识到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地改革、科技助农兴农等问题的重要性,破除影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其五,坚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走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相统一,实现发展普遍性与发展特殊性、发展局部性与发展整体性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整体结构、形态和战略布局。社会发展格局对社会发展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它既能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能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可持续性和公平正义性。新型合理的发展格局能够促进社会协调、创新、可持续和共享发展。一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构建、优化新发展格局。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培植新发展元素,加快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也要强化产业基础、发展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数字智能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走出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方法论,不仅强调发展的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现如今,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决定了我们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也要有因地制宜、因时施策的先手棋意识。习近平强调:“要准确把握本地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除此之外,他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际,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思想观念”,结合地区地域发展特色,结合自身优势,“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全国发展版图上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局部性之间保持好张力。
  其六,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相统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展和安全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相生相依,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翼、驱动双轮,要协同谋划、共同推进。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发展是安全的前提。没有各个领域的发展强大,就很难抵抗内部和外部风险挑战,也谈不上安全。同样,安全是发展的保障,没有安全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展也就难以为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另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问题有很多,既有国际安全发展问题也有国内安全发展问题,既有经济发展安全也有文化发展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层叠交错,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和安全思维,做好安全风险管控,保证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新发展理念两个视角、五个核心规定对“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回答,从三个必然要求、五个主要方面对“为什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统阐释,以及从十二个维度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性论述,不仅回答了新时代高质量“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回答了高质量发展“怎么干”的问题,体现了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展规律的本质性把握和规律性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我们不仅要深刻把握其发展观中蕴含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还要充分认识到其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和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价值。不仅要以系统思维深入把握其内在逻辑和学理蕴含,还要在实现政党主体作用和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考核评价与发展最终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发展普遍性与发展特殊性、发展局部性与发展整体性、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作者简介:侯耀文,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