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涉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与实践的基础。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而不断回答与解决事关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交织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密码,具有重要的原创性意义。
一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作出的科学理论创制和科学预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和现实实践性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时具有基本方向性特征,但是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和认识真正起始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中,成形和完善于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过程中。回顾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真正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他们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预言,从原则性、科学性高度揭示了共产主义的一般特征。这种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性描述,对于真正在实践中实际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如何继续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具体阐述。“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2]列宁等后继者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经验,但没能在实践中持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探索。因此,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任务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我们党既需要在一般意义上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还要基于本国国情的特殊性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上层建筑中的制度设计层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不断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宣传译介描绘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使得社会主义理论沁润党员与先进分子的内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可划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阶段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对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奠定了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主要从制度性方面着手,将“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当成社会主义的标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等问题固然重要,但从逻辑上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并不能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核相周延。伴随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启,我们党开始反思这种制度性特征的局限性,毛泽东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强调:“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3]虽然在这一时期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曲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为进一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准备。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思想解放与社会观念革新,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探索方向,逐渐从原本对上层建筑中制度性条件的关注向经济基础中生产力条件转移。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不断明晰、丰富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认识,为推动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与深化、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态势,迫切需要党对此作出科学解释。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科学认识势在必行。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得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4]为此,他坚持重新将生产力放置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基础地位上,纠正了在对社会主义认识上偏离生产力而盲目追求大而纯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成果分配原则等的教条观念与机械做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一概括标志着在对待社会本质问题上重新回归唯物史观的科学视野,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根本性、内在性和规律性角度定位和探寻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基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江泽民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在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这些论断一方面进一步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首要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整体上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凸显人民作为实践主体的地位与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在个体上的价值彰显。党的十六大之后,我们党在分析新形势下怎样认识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上,胡锦涛从建构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本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这一论断旨在从社会关系角度、从社会文明层面探索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9]
回顾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党经历了从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单一认识到回归唯物史观整体视野,从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离到重新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从关注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的发展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回归科学化、实践化道路。这种认识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概括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另一方面,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出发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广度,也提升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度,进一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与优势,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与矛盾转换规律,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入思考和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水平。
二 、以辩证思维方式动态解析社会主义本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辩证思维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生动诠释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始终坚持以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元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又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一般性论述具体和深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二是坚持以目标与途径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既从目标角度讨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又从途径角度探索达成战略目标的动力性问题,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结构中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三是坚持以制度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既从制度性设计出发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又从功能性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形成了重要的理论创新。
第一,从抽象与具体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元理论问题”的认识。从改革开放到步入新时代,将“什么是社会主义”推进到“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着重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元理论问题的深化拓展。在完备的社会主义制度即共产主义到来之前,由于缺乏充足的实践支撑,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暂时无法达到一种根本性抽象,因而无法给出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内核。社会主义既是一个理论概念,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基本特征的探讨只是理论起点,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会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从抽象到具体,是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要求,同时从具体认识反哺抽象理解,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理论的再次创新与升华。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阶段,虽然党的有关论述已经部分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但并不是独立而完整的单元。进入新时代,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在广泛的实践领域中得以具体体现,并且,在这些领域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回答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习近平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规律性,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展开论述,全方位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程,真正意义上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
第二,从目标与途径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以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为例。首先,关于实现共同富裕,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就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其次,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8年5月习近平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 2018年12月他再次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12]最后,在关于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要论述的基础上,2021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的辩证关系,也即是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彰显的目标,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在实践中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把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与途径、追求与动力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正是在这种辩证理解目标与途径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形成了继承和创新的理论成果,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从制度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制度是宏观而总体的规定,功能是微观而具体的表现。因此,既需要从制度思维层面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清晰界定制度、体制、模式等,又需要从功能思维层面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诠释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而产生的发展目标、任务、要求、领导力量、实践主体等具体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状况较过往有了巨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制度层面的东西不可能独立存在,它的成熟程度取决于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实现的价值追求,即制度层面的设计要以功能性展现,社会主义本质既需要制度性设计的规定性,也需要功能性展现彰显出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关键在于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质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结合新时代发展,从多维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系统理解。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在新时代生动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全面、辩证理解,立足于新实践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如何不断释放社会生产力、有效推动社会发展等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理念、实现目标任务的功能角度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个更高层面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特性及实现这种特性的任务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3]遵循这一原则,习近平既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般认识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就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等科学论断,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分层次、系统地丰富到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中,形成了重要的理论创新。
三、首次从领导力量层面完善社会主义本质
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科学论断,首次从领导力量层面完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2013年12月,习近平首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014年2月,他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4] 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以及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均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并将其写入了党章和宪法中。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从生产力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与实践中。但对于“发展生产力”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科学的认识,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就在于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那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无差别性呢?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需要依赖生产力的发展来推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两者具有某种一致性。但就其发展目的而言,两者则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虽然从长远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扬弃和社会主义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力量积蓄,但资产阶级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始终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破除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另一方面要依据经济基础的需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有力保障。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加速统领一切有生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无一不需要强有力政治力量的引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无疑问是最核心和最为关键的。
社会主义本质结构中领导力量层面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被历史证明、被实践验证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最大优势。
首先,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批判,论述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应然作用。他们通过对党的旗帜、口号、形象等符号界定,对实践性、人民性、革命性等特征描述,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他们在反思法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独立领导、权威领导、坚强领导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党的领导相关论述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统一起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也逐渐成长为当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伟大、光荣、正确深入人心,国际性大党、强党形象不断展现。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领导地位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对比中形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已经深刻证明,没有强有力的共产党领导,妄图削弱或否定共产党的领导,都将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国家、人民等各个层面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衰败和悲剧,都会颠覆社会主义政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得以巩固,在日益清晰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架构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15]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深刻总结,是对党在国家体系中核心地位的充分肯定,是对党长期以来自我完善和执政能力不断提升的深刻总结。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性结构中最为核心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不断催生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理解,一系列崭新的重要认识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中得以生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社会主义本质体现出诸多特征、要求,在这一系列的特征性结构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核心的理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最直接的体现。其它的本质特征则需要与最本质特征产生关联以保证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性。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全面依法治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等,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中的反映,这些本质特征、要求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真正实现;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公平正义等具体目标与途径,既与某些本质特征、要求相联系,也必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实施和完成。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要论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与核心特质,这并不是单纯地从生产力、经济基础角度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而是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与作用的角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的根本问题,从领导力量的角度明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过往其他一切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我们党是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6]它最为显著地在现实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属性。世界上的政党有很多,宣称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共产党为名的也不在少数,但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百年大党却为数不多,关键原因就在于其他党派没能完整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彻底坚守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与共性特质,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符合中国实际、为中国人民所选择的独特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以人民性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结构
社会主义本质包含诸多特征和要素,它们构成了特定的系统结构。因此,从理论构造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检验与发展,都遵循着特定的逻辑主线。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相辉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应当体现为一种系统化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都必然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中深化理解。
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建构社会主义本质系统结构的逻辑主线由“以生产力为中心”逐渐转向到“以人民性为中心”。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是在总体上、一般意义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主要是基于经济生活,尤其是从生产力角度展开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解答。这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从经济基础中最核心的概念出发,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结构。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与途径,并非社会主义社会与过往其它社会形态最本质的差异性所在。因此,要找到建构社会主义本质系统结构的逻辑主线,必须回到理论与实践两条路线的交汇点,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心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结构进行理解。在社会主义中,掌握生产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人民群众,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在于为人民服务,同样地,社会主义本质系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必然是人民。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逻辑严密、全面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性建构社会主义本质的系统结构。一方面,重视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间的实际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17]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力量是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8]一切问题从根本上都需要回到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认识和解决,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与壮大、领导革命与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从对社会主义的早期摸索,到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再到立足党的建设、社会发展而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本质要求的不断探讨,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原则、针对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历史性解答与实践性探索。
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我们党肩负着这一重大责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依法治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同时,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深化改革,通过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的生动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发展与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品格。
此外,以人民性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本质结构,还体现在习近平关于共享、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论述中,它们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交相呼应,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尺度,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内在要求的价值根基。
其一,共享是社会主义的路径指向。习近平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共享既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又是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指向,也是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功能体现和价值遵循,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其二,全面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1]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22]显然,依法治国是为五位一体服务、为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服务的。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时代彰显。习近平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层面的正确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对中国公民的要求。
其四,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以新发展理念破解社会发展、地区与城乡差异,正是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写照。习近平始终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属性”。[2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党不断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样,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意味着能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利条件。
其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观点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界定人与自然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当代诠释,同时也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对人民利益的维护、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权利的追求。
五、结语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历史性范畴,只要人类实践脚步不停滞,对它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就不会有终点。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否定性批判中扬弃资本主义制度的,并深刻指出,伴随社会的发展,“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5]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理论设想,共产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全球范围内的整体性扬弃和革命性超越。但现实中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却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完成的,而一旦在现实中超前地形成了这种制度形式,则有可能导致对社会制度形式上过于维护,而对实质内容方面的建设重视不足。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在实践中持续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任务。
站在不同历史方位上不断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行为,一是从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单一认识到回归唯物史观整体视野,二是从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离到辩证认识两者关系,三是从关注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的发展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我们党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概括一般本质,又从总结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出发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在持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与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性认识,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懈探索,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是在系统回答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础上,在对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时代诠释下提出的。它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始终坚持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探索社会主义本质,从抽象与具体、目标与途径、制度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角度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真正意义上将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层面;开创性地从领导力量层面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一重大论断,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域从经济基础层面扩展到上层建筑层面;将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结构的逻辑主线由“以生产力为中心”转为“以人民性为中心”,不仅凸显了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本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所蕴含的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26]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落脚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中去解读、放置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去理解,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体现、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保证、通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衡量。
(作者简介:李合亮,鲁东大学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张旭,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新视野》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