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彭锐:习近平文化思想涵育社会治理文化根基

发布时间:2024-05-24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熔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魂,凝结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涵育社会治理文化根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信仰之力,引航道德建设,凝心聚力,激荡社会治理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社会治理活力之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治理之根,助力社会治理行稳致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治理共识凝聚整合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之魂,同时也是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指明了前进方向和价值遵循。
  作为当代中国的价值共识和道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社会思潮、凝聚着社会共识、规范着社会行为,其二十四个字背后凝结的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优秀思想理念与道德规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阐幽探赜大同社会理想图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示仁政治国的崇高境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练中华美德之精萃粹然。这些思想观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绽灼其华。
  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而凝聚各方共识、消弭利益分歧、化解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应该培育和践行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重大课题。只有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纷争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获得持久动力和道义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就能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精气神,就能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风气通,然后义理明;义理明,然后德业进。在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中,只有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才能为社会治理立起一面精神引领的火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凝聚共识、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使社会治理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道德认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着中华文化基因,指引着社会治理方向,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对增强社会治理软实力提供支撑引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为主线,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纵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方位,可以发现文化自信所凸显的独特支撑引领作用。首先,文化自信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文化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源于文化积淀的深厚,源于文化生命力的强盛。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就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文化定力,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根基。其次,文化自信坚定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凝聚了民族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前进的。面对乱云飞渡、惊涛骇浪,凝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的文化自信犹如定海神针,始终指引着中国前行的方向,为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再次,文化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成果结晶。这是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可能比拟和复制的,也是支撑中国行稳致远的制度根基。无论面临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必将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效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历史借鉴与文化滋养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社会治理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治理智慧,正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之“根”最坚实的文化滋养。
  五千年风雨兼程,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数千载沧桑巡礼,华夏一脉溯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万古绵延、生生不息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治国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无不镌刻在历代社会治理谱系中,渗透在社会运行的肌理血脉里。这些穿越时空的思想精粹融汇在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谱中,成为凝聚民族意识、涵养社会道德、化解矛盾冲突的法宝灵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丰沛瑰丽的文化瑰宝,不仅为古代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引,更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为传统文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开辟了崭新境界。以民本理念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亘古铿锵,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凸显党秉承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恢弘实践中开枝散叶、根深叶茂。例如,新时代城市治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与传统民本理念遥相呼应,使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引领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价值飞跃、从“治标”到“治本”的理念升华。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平正义之思、“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为例,其无不濡润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方略谱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丰沛而深厚的文化滋养。唯有充分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历史重任,方能于古圣先贤的智慧宝库中汲取灵光,为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固本培元、凝魂聚气。
  欲使社会治理行稳致远,必于传统文化之珠玑秘藏中,采撷养分,使之根深叶茂、坚如磐石。一方面,需秉持文化自信,从圣贤谟训中发掘治理良方,将“修齐治平”蕴藉之德教内化于心,将“礼法兼修”潜移默化之制度外化于行,使传统“根”在创新“魂”指引下,绽放时代华章。另一方面,当助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水乳交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之植根于华夏文明深厚积淀,吸收传统美德精粹,焕发时代新风之活力,以之涵育社会治理文化,凝聚共识、规约德行。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深化与实践逻辑研究”(22ZDA12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722022BY01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