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玉婕: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4-05-22
字体: 打印
分享:
  话语是思想理论的基本载体,是实践要求的呈现方式。思想理论观点的发展推动着话语的创新,要求话语客观地传播表达主体的价值原则和思想观念。“话语看似纯粹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其实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历史内容;不同的话语,展示了不同的世界面貌。”将话语研究融入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话语建构、话语表达、话语认同既是审视党的建设历史演进逻辑的基本维度,也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政党本领、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重视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正式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命题,指明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根本性地位,极大促进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创新。201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创新、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丰富了思想内容。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10年伟大成就时强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再次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突出价值,为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提供了基本遵循。全面把握百余年来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演进历程和建构逻辑,为系统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为科学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作用找到了新的研究视角。
一、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的历史演进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为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建构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经验空间。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伴随着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创新、实践进步而逐渐形成,其建构和发展有着特定指向。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地位、政治纲领、政治目标、政治道路等深刻影响着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演进逻辑,使其不仅具有阐释与解释功能,而且具有调节、规范与指导功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时代发展为党的政治建设设置了不同议题,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也以时代议题为导向,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要求相一致,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以革命斗争为导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深刻反映了政治建党的内在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性彰显了党的底色本色和内在规定性,重视政治建党是坚定政治性的本质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党内主观主义对共产党人判断政治情势、组织党内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指出,“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革命的政治形势,科学分析党内政治的、组织的错误,强调开展党内批评要注重加强政治性要求。再者,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然要求全体党员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对此,党纲、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对党的政治规矩作出了详细规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必须与企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个个党员不应只是在言论上表示是共产主义者,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是共产主义者”,党员的言论活动“必须是党的言论”“必须是党的活动”,对遵守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纪律作出严明要求。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针对红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要求,强调以教育提高政治水平。此时,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尽管处于初创阶段,但对于加强党员的政治意识、树立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的权威性、提高党内凝聚力,进而扩大党的影响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有效推进政治联合、整合政治力量,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与建立统一战线实践相结合,强调从提升政治建党水平到推进联合斗争。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创造性地完善了阶级、阶层分析的标准,提出以经济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态度划分革命阵营,找到了关键性的革命斗争动力。党成立初期就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对入党条件进行了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从而开启了团结和联合志同道合人士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初步探索。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八七会议,则明确提出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保有自己的政治面貌”,表明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推进政治联合中的重要性。这一话语表达也有机融入了之后建立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之中。同时,为了保证革命取得胜利,需要不断提高老党员和新加入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通过创办党报,介绍与宣传党的思想,旨在建成一支“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与革命统一战线要求相结合,通过党的组织、宣传、动员等增强了政治建党作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被更多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能够更好发动群众,有力推动党的政治纲领、路线、方针转化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以建设新中国为导向
  伴随党从局部执政转向全国执政,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服务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愈发迫切。话语样态的变化是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转变的重要表征,并且话语演变推动着实践的创新和理论的发展。执政地域的扩展和执政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进行转移,这就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加强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领导是确保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政治保证,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方面,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成为完善党的领导的首要前提。早在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即将进入北京之际,毛泽东就通过“赶考论”警醒全党要保持政治清醒,确保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毛泽东还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强调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至关重要。质言之,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应对新的执政考验、迎接各种形式的外部风险挑战,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随之进行了时代性建构,其基本特点就是将国家建设任务融入党的政治建设要求之中,从而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来增强党领导新中国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生动表达了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进入全国执政时期,党的政治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领导和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认同列宁提出的“经济转化为政治”的观点,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并逐步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注重将党的领导转化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深刻表达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阐明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认识和增强政治本领的迫切性,鼓舞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坚持“两个务必”,防止党性弱化,杜绝消极腐败现象,毛泽东认识到“很多党员,甚至负责干部,沉埋于事务工作,政治思想极不发展,党内生活极不健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为此,全党要注意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工作上的官僚主义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坚持“又红又专”标准着力强化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建设,推动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凝聚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以恢复重构为导向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同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历史主题深度契合,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的思考紧密关联,也同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密不可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既服务于基本问题的重思、反思与深思,也对新问题的提出、剖析与解决明确了价值原则要求。在国内外、党内外复杂环境背景下,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就在于将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政治原则的坚守统一起来。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不容忽视,邓小平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的历史自觉和独特优势,再次印证了坚持强有力的政治建设对于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在话语建构和实践转换上进一步促进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深刻发展。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关键就是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恢复集体领导制度。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了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内在要求,从而使得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获得了进一步的阐释创新。
  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围绕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而展开。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反复强调全党要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中发挥独特价值,既为党的政治建设增添了时代性内蕴,也为思想的解放和统一诠释了政治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党作出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报告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形式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新形势下,伴随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结合新的实际有所创新。江泽民提出要“讲政治”,并强调“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这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本土创新。20世纪末在全党开展“三讲”党性党风教育,以加强学习为基础,以讲政治为关键点和主要抓手,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为党和国家发展筑牢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既遵循政治原则,又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做到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持续激发了党、国家和社会的创新活力,从而使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有力彰显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以推进现代化为导向
  经过长期发展,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更加充分地展现了推动党自身建设和党领导治国理政的双重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对内指向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旨在保持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机活力。针对政治实践现实层面强调党内存在的政治隐患和政治问题,尤其是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七个有之”等问题,2017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在思想上增强以政治意识为首的“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确立”,深刻反映出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新时代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对外指向则注重体现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优势,通过党的领导切实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政治建设深刻嵌入新型政党制度、新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承载着政治建党的目标要求和价值取向,“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些话语表达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展现出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应具备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党领导治国理政实现有机结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建设,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政治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高度凝练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需要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最为直接的要求就体现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性、先导性、主导性作用,有效提升全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这些话语鲜明地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属性,在话语形态层面有力提升了百年大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的主要特点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在不同发展阶段以话语形式演变、内容更新、机制协调推进话语体系更加成熟定型,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彰显了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引起党的中心任务转换的时代要求。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演进形式以论断完善、命题创新、理论阐释形式进行,话语演进内容的中国化时代化特质日趋明显,话语演进机制则体现出党加强自身建设、科学回应时代主题变化的必然要求。就共同性而言,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始终具有提升党员政治觉悟、增强全党政治能力、聚合党内政治力量、增进党的团结统一、塑造党的政治形象、筑牢党的政治根基、秉持党的政治属性、激发党的政治活力等方面的一致性要求。就差异性而言,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生发、转折、创新过程中,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阶段性和时代具体性特点。综合而言,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深刻反映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日益深化。
  (一)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深受列宁主义和苏联共产党(及其前身)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选择的结果。在以苏联共产党为典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生成了主体自觉和本土意识,毛泽东在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命题,从“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党的“三大法宝”,充分表明了这种特点。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经验提出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重大论断,体现了坚守党的政治建设原则要求的同时,不断实现话语表达创新。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和话语具有同向同构性,理论在持续创新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话语的生成、表达和传播。在百余年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或以概念创新的形式呈现,或以论断、命题的形式呈现,可见话语的创新不只具有工具层面的创新意义,同时具有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的突破意义。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关键在于将历史思维、实践思维、辩证思维融入话语体系建构中。一是秉承历史思维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政治建党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创新创造的内在规律,进而总结出百余年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诠释了思想与话语演进的历史动因,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秉承实践思维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创新创造的内在生成机理,通过观察和深刻思考当代现实问题,坚持问题意识为思想创新和话语创新注入鲜活动力。三是秉承辩证思维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发展逻辑,通过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总结经验,找到应然要求与实践发展之间的张力,深刻剖析这些张力背后的影响因素,进而推动形成时代化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和话语创新。
  (二)话语转化与实践发展相契合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审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特点,话语转化既是理论现实化的结果,也是实践抽象化的表现,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相应作出调整。这是因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向实践样态转变,是确保党始终保持自身政治属性的必要环节。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民族特殊性和发展阶段性,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积累了丰富且具体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通过“中国话语”加以表达,并以“中国方案”加以呈现。换言之,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范畴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课题始终存在。随着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逐渐深入,经验抽象化和理论化程度不断加深,相应地体现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应然原则转化为现实规范。政治上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党的政治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等塑造中国样态的内在逻辑规范。
  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转化的衡量标准是其认同度,要求话语必须具有鲜明的传播力、号召力、凝聚力。同时,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转化与实践发展相契合的基本维度。坚持人民性体现了话语的价值性。党的政治建设最为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形塑着话语建构过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指向。坚持科学性体现了话语的真理性,遵循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也为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提供了基本参照。坚持实践性体现了话语的现实性,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建设,而且是现实实践层面的建设,具有直接现实性,从而有效确保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密切衔接,规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根本属性。坚持开放性体现了话语的动态性,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发展性基本特征,要从动态视角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转化,提升话语的现实回应能力以增强价值关怀。
  (三)话语建构与政党自信相融合
  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角度审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特点,建构话语体系既体现了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的特点,也体现了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趋势。党成立初期由于革命经验不足、工作方法不成熟等,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主要从回应和解决党内出现的紧迫问题入手,一度出现全盘照搬苏联党建经验和僵化执行共产国际决议的教条主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需要与实践之间的内在矛盾。随着党对自身政治建设规律、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话语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党内存在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等问题,2019年1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不仅在概念提炼、命题创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对形成鲜明政治导向、消除党内政治隐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全面系统规范,逐渐建构起科学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话语体系。
  发展完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是增进政党自信的重要机制。一方面,以话语转化、话语创新、话语传播等路径,科学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功能与价值,坚定政党自信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以政党自信切实增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定力与决心,推动话语建构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从而不断夯实政党自信的基础。2016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加强话语、理论和思想掌握群众的力度,不仅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要求,还能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建构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重要保障。同时,话语、理论和思想被人民所认同和掌握后,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历史合力。
三、建构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体系的当代启示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呈现新形式、新特点、新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因而,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话语的吸引力、感召力、传播力是增强党的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百余年历史不仅见证了党不断推进自身的政治建设历程,而且表现出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复兴话语交融共生的态势,展现出话语演进层面的特点和逻辑,为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积累了宝贵资源,有效推进了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和水平。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致力于反映和传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为此,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定位,将自我革命与长期执政统一起来,把握政治建党的根本要求,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的建构。
  (一)立足优良传统继承核心性话语
  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的话语形态是实现其规范作用的必然形式,因而继承并发展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性话语也是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话语继承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结果。从客观层面来讲,核心性话语作为一种传承性话语体现了时代的适应性,具备满足当下党的政治建设所需要的内在要素;从主观层面来讲,继承核心性话语体现了鲜明的亲和力,能够引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共鸣和价值认同。历史与实践证明,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优良传统、揭示的历史规律,都需要通过特定的话语进行表达与宣传,这都构成了一系列核心性话语的基本内核。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核心性话语与当前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偏好结合起来,聚焦于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从而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尤其应当从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机制契合中把握核心性话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深度阐述制度优势的同时,确认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突出强调了党的领导制度之于中国制度体系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因此,要从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战略高度,重视并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核心性话语的现实运用和话语认同。
  (二)根据矛盾变化形成转化性话语
  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党的工作重点,为适应不同的工作布局和发展方式,党的政治建设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而要将这种思想成果和制度规范的价值进行现实转化,就要充分发挥和借助话语的功能作用。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的效果。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描述并揭示了党推进自身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发展形态、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直接关系到国家制度体系的治理效能的发挥。因此,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基本生存状况的“硬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软需要”的变化。当前,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建构要面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在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中产生的需要,特别是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以“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不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之间的融通性,从而形成一套更加符合时代议题切换要求的转化性话语体系。具体而言,既要通过完善话语提出机制,拓展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创新路径;也要完善话语阐释机制,科学展现其阶级性、实践性、逻辑性、针对性,确保话语的规范表达和有效传播。
  (三)基于当代实践建构创新性话语
  一般而言,党的政治建设具有三种存在形态,分别是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话语形态,这三种形态具有本质一致性,统一于百余年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之中,其中话语形态衔接起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历史演进中,展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科学把握话语转换逻辑的基础上,有助于不断提升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一是立足政党优势和自信进行话语的创新。当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以百余年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发展和实践创新为基础,立足政党优势、坚定政党自信,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定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信心和定力,进一步完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二是牢牢把握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接受程度,从主体、客体、本体多维角度建构话语体系。在常抓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命题和论断,以规范性政治要求和大众化表达方式推动话语体系阐释创新,同时注重话语传播机制平台方式创新以增强话语的影响力,提升话语认同度,积极建构起具有强大解释力、说服力、生命力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三是立足话语创新中的个体性与整体性,形成一系列的时代话语和新型话语,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中的作用,将话语创新融入智慧党建机制之中。
  新时代新征程,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坚持突出党的政治属性、先进性与人民性,能够增进党员和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落实,提升人民群众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任、拥护与支持,从而为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障。为此,只有深刻把握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规律,承继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的百年历史经验,坚持时代导向与问题导向,才能有力地推动建构科学合理、传播有效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体系,才能更加自信地向世界各国政党传播好大党声音、讲好大党故事。
  文章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0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