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楠楠:新时代人类文明观的原创性阐发

发布时间:2024-02-21
字体: 打印
分享: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是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的一部分,收录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这篇重要文献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规律,为我们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指明了方向。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文明发展演进规律,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特质,同时揭示了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同地域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价值观念造就不同文明样态。不同文明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既是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的创造,也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多元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常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平等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点,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多样的文明虽然有差异,但是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体现了人类解决自身生存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代表着人类前行的独特进路,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质,具有互学互鉴的内在要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

  包容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诉求,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不同文明之所以可以实现融合,是因为不同文明的核心思想、哲学观念、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中华文明追求真善美,伊斯兰文明主张敬主爱人,基督教文明倡导爱人如己,全世界对美与善的认知具有一致性。文明如果不具备包容性,其命运要么是固守成规,走向自我重复,僵化甚至衰败;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产生混乱与动荡。因此,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这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深刻阐释对待不同文明的正确态度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沉渣泛起。面对文明交流互鉴的障碍,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推动交流往来还是隔阂猜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要避免在文明接触以前和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就主观臆断、凭空猜测,给其他文明贴上“落后”等标签。不同文明应当共建交流的“桥梁”,而不是树起阻碍交流的“城墙”。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就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辟了丝绸之路,盛唐时与中国通史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此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实现取长补短还是斗争对抗?任何一种文明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合理性,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强烈的互补性质。在这篇重要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而要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不断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追求共生共荣还是唯我独尊?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必将给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灾难,只有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多做增信释疑工作,充分理解彼此利益关切与价值理念,做到文明成果彼此共享,才能使各国文明相映生辉。只有开展文明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机。

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对“中华文明如何发展”“世界文明如何交往”“人类命运向何处去”等时代命题的深刻回答,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贡献了中国智慧。

  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既需要对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需要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误解矛盾也就越少。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文明交流互鉴体现各国文明的平等关系,崇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形成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实现文明和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营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围。

  为完善国际秩序注入强大动力。当前全球秩序仍是一个具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霸权主导特征的不平等秩序,这种不平等性既损耗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主权国家平等原则,又无法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危机。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协调合作,扩大全球统一行动,提高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凝聚精神力量。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2月2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