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杨畅:习近平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守正创新

发布时间:2024-02-21
字体: 打印
分享: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标识,深刻展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党在百年实践探索中深刻理解把握群众史观的丰富内涵,把群众史观的理论自信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智慧,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从毛泽东为劳苦大众谋解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带领中国人民开启第一个百年征程,到习近平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决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习近平继承并创新发展了毛泽东人民观,既是对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容,给予我们重大经验启示,为我们做好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作出重大战略判断、形成重大战略决策的价值起点。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从“为什么人”的角度明确提出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身上的一种特质使其能做到坚定地为人民服务,因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而且毛泽东要求自己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大局出发,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竭尽全力地为人民服务,绝对不能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谋求人民翻身做主人、为谋求人民更大的福祉做努力,诠释着一名共产党的领袖为服务人民而鞠躬尽瘁的忠诚信念。“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鲜明展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立场和坚定决心。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要求自己,在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在应对各种风浪挑战中,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习近平和毛泽东都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人民群众心为心,与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立场,始终坚信权力从人民而来,号召全党上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为民思想和根本立场,站在人民立场开展各项工作,坚定执行了执政为民的誓言;始终倡导和践行“人民公仆”和“人民勤务员”思想,都强调我们党的干部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不论对人民有多大的贡献,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坚定履行好人民公仆的职责;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思想,都把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号召全党同志始终把人民利益和诉求放在第一位,都能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种思想必须贯穿于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基准所在。“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要求更高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和服从人民这个“中心”,时刻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二、从“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到“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毛泽东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高度重视干群关系,强调要努力培育和保持共产党员的群众本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要真正做到和人民结合起来,“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等,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才有可能实践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涌现的人民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等感人场景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最好的诠释。毛泽东对贪污腐败严惩不贷,对谢步升、刘青山等腐败分子决不姑息,使党风政风更加清朗。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习近平也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坚持不懈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发生因脱离群众而最终失去群众的现象。在新时代,党密切联系群众,依靠人民义无反顾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淳朴且深厚的感情来治国理政,才能筑牢执政根基。

  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习近平和毛泽东都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看作我们党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基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程度、密切程度不断攀升;都始终遵循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都在执政理念中展露出对人民作用的坚信,都注重依靠人民力量取得事业成功;都坚持充分发扬民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主张通过调查研究尽可能搜集到丰富而真实的材料,要求修炼好调查研究这个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为在治国理政中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引;都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产生宝贵经验的不竭源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从群众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智慧,并善于总结提炼群众实践中好的做法、宝贵经验,并将其进一步上升为全国性指导意见;都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党和群众的关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身垂范长抓党内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既不脱离实际,也不空喊口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本色。

  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习近平对群众路线作出新论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把群众路线提到党的生命线的高度来强调,使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统一,由此推动了群众路线进入新境界,开创了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的新格局。聚焦密切联系群众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新时代以来,党陆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2023年开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旨在通过大调研活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推动我们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拓展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强调运用网络新形式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宁肯“得罪千百人”,也要“不负十四亿”,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坚定拥护。

三、从“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到“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始终坚持全部工作由人民来监督评判

  “人民利益标准”是人民评判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最高准绳。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进驻北平、完成新中国建国大业,形象地称为进京“赶考”,“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其好坏必须由人民群众来监督评判,必须是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强调,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考评我们的重要维度,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绝对不能疏忽,绝对不能看轻。人民出题,共产党人答题,“人民”认可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要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已经实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和人民要继续一道奋斗,确保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

  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赶考”思想。习近平和毛泽东都非常注重为人民群众谋取实惠、增进福祉,他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以实干精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增福祉、促公平,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都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拥护来评判党的一切工作成效,而不是由我们党自己来衡量成效;都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并且要以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为引领,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都始终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时代问题,通过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书写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都强调党和人民一道奋斗是走好党的各个历史阶段赶考之路的成功密码,各个历史阶段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发展了毛泽东的“赶考”思想。“赶考”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新时代前十年经历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绚丽的华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赶考”。护航“赶考”需要将两个答案结合起来,我们党既需要人民监督的外在约束这第一个答案,也需要自我革命的内在自觉这第二个答案,凝聚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的强大合力,不仅能够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而且能够确保我们党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需要从强调“两个务必”到强调“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更好地交出更加优异更加满意的答卷。

  (作者简介:杨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