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辛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境界

发布时间:2024-01-16
字体: 打印
分享:
  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知与把握,更体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高度自觉与践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明体:巩固文化主体性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用以理解和阐释世界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具体到思想文化而言,“体”是对思想文化最本质属性、最核心价值、最基本制度的规定,其深层依据是社会形态和社会运行方式,其突出表征是文化主体性。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究其根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展开。
  明体首先是明确思想文化的基本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立起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之“体”。
  明体最重要的是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当然也体现在文化建设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明体还在于明确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明体归根结底是巩固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就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最深刻的自觉。
达用: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思想文化的“用”是思想文化目标、价值、功能的展开与实践。“达用”就是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方略方法、政策策略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中的“基因身份证”。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在于灿烂的中华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推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通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信任,引领中国社会获得坚持与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推动文化繁荣创新创造的活力。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主动进行舆论斗争,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充分发扬红色资源的精神优势,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把文化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所有这一切,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了科学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一个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核心内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最亮丽的名片,最有感召力、充满光辉与希望的文明新形态。
贯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哲学意义上的体与用,体现在现实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就是既保持相对确定和稳定,又不断转换和变化的实践形态,体现在现实的思想理论创造中,就是本体论思维与实践论工夫的相互契合与相互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贯通,实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战略与策略等重大问题上的贯通。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贯通。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求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强调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贯通。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以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贯通不仅仅是相互交流借鉴,更要在“化”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相贯通的最高境界是把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拿来”进行“化育”,把他人的好东西变成我们的营养剂加以消化吸收,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贯通。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贯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停留于对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通过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而更进一步发扬光大,闪现出21世纪新的文明光辉。习近平总书记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样是一种“化育”要求和“化育”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生命力;通过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文明就会在新的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