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肖贵清: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4-01-12
字体: 打印
分享: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基础上,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为进一步开好“概论”课奠定了坚实基础。讲授“概论”课,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构建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立场观点方法;注意讲清楚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关系,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一、构建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与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在讲授“概论”课的过程中,需要在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的基础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提升“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
  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的前提是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概括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就是要实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把握好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完成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概论”课教材全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发展的时代背景、形成发展脉络、基本原理,体系化、学理化地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教材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的理论体系,由导论、17章主体内容和结语构成,是第一部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统编教材,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贴近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
  2.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概论”课教材体系集中呈现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标志性成果,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其政治性、理论性、规范性的特点。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将教材体系有机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一是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体系的结构和重点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离不开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精准把握。吃透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是讲深、讲透、讲活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基础和关键。教材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阐述的理论体系,以完整阐述基本原理为目的,呈现的是概念、范畴、观点和结论,且表现形式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对任课教师理论素质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深入学习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并能准确理解每章的内容安排,把教材内容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找准重点难点,把握哪些内容精讲,哪些部分略讲,这样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拓展,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作用。在认真研究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要把教材内容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时代党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不同,难以对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研究,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这个过程可以借助集体研讨备课、展示交流等方式,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断优化教材使用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做好学情分析,推动体系转化。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还要做好学情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是青年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动态进行充分而又全面的把握,教学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转化问题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关心什么问题,知道学生的理论需求和思想困惑。在授课之前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提问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强化问题导向,打造课堂新样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要解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概论”课教学要以重大时代课题为导向,抓好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环节,打造课堂教学新样态。
  发现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原点,回答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旨向。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新样态,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解疑释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教学实践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不能只满足于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要在变化中求进步,结合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思想困惑,精心设计问题链,突出思考环节和实践环节,比如采取“交流型课堂”“探究型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讲解,通过师生教学互动,让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理解更为透彻、感悟更为深刻。
  四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中创造更多拓展性教学渠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教师要走出“纸上谈兵”的教学状态,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拓展实践课堂,以新时代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鲜活的基本原理讲鲜活。教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实践主题和实践环节,走出课堂和校门,走进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让学生从广阔的历史和实践中汲取养分,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解答思想困惑,用社会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有效破解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要积极推动校内校外、不同课程、多种实践同向同行,形成“三全育人”协同效应,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3. 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计的根本问题。“概论”课教学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概论”课教学中,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方式,如何实现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前两个转化为解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体系转化做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后一个转化是铸魂育人的根本所在。
  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需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讲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故事。改变“满堂灌”般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成能够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学体系。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建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既有理论知识讲授,又能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情境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认同,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实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国内和国外的比较中,认同并接受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如何把学到的基本理论与自身实际及社会实际相结合,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社区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准确把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立场观点方法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构成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研究阐释,把握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及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科学把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同时,还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了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呈现出完整的体系化、学理化形态。“十个明确”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成就和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讲授“概论”课不仅要重视对主要内容的讲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体现为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更加完整和严密。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理论体系进行学理化分析。理论体系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学理化表述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新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相互联系、层次分明,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这一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新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的讲授,又要把握系统的理论体系。
  2. 准确讲授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十个明确”涉及领导力量、目标任务、主要矛盾、发展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回答了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基本经验的理论化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十个明确”相互关联,覆盖了我们党开展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高度概括,是对落实“十个明确”理论的实践要求。“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对基本方略的实践印证,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既是理论通过实践印证后的科学结论的概括,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概论”课教材准确系统地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换。教材十七章内容紧密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并且充分吸收党的二十大精神。任课教师既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又要融会贯通吃透教材,理解理论体系如何实现向教材体系的转换,对于教材的篇章布局、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了然于心。
  3. 深入讲授贯穿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表达,既是推进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也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有机统一、逻辑贯通的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和实践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进行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坚持自信自立彰显了实践主体的精神特质。“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P19)这既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基本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自信自立的根本依据。我们党始终坚持以自信自立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以马克思的个别文本束缚理论创新的手脚,也不照搬国外的政治社会制度。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党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守正不是抱残守缺,创新也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守正就是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本,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之本,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创新就是“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1](P20)在“概论”课讲授过程中一定要讲清守正和创新之间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问题导向规定了理论发展的实践路径,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起点,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解决事关人民生活、国家发展和世界前途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理论创新才能更有针对性。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2]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境界格局,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要以胸怀天下的胸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教学过程中需要讲清楚的几个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教师在讲授“概论”课时,不仅应当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引导学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和基本原理,还需要做到提要钩玄、纲举目张,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讲清楚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讲清楚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1. 讲清楚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逻辑时,应当着重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4](P7)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一是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藏着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新的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六个必须坚持”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其深厚的哲学意蕴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二是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创造性地指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新阶段、所需贯彻的新理念、所要构建的新格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三是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也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正如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5]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P25)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重要素材与文化资源。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基因。“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P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沃土,又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时代光彩,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2. 讲清楚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一是在历史逻辑上一脉相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拥有各自的时代关切,但都紧紧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沿着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一历史轨迹展开,前一个理论成果的成功运用为后一个理论成果的生成创造条件,后一个理论成果的创立也离不开前一个理论成果的探索,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二是在理论逻辑上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P16)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头活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实现了理论上的贯通与统一。三是在价值逻辑上一脉相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一以贯之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根植于人民群众,也服务于人民群众,正是由于将理论创新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生成机制上实现了创新。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的提出创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生成机制,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这些概念、范畴、基本原理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标识。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玄而又玄的抽象巧思,而是紧密关注社会现实的思想体系,它及时科学地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为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科学指南。
  3. 讲清楚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离开当代中国鲜活、生动、广泛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逻辑时,应当明确这一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讲活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理论创新赋予实践创新动能。讲授“概论”课,不仅要对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阐发,更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诉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8](P6)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不停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9](P130)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演进,“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10]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新时代新征程历史画卷的展开,我们的理论将随实践的推进而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实践也将在理论的指导下大步前进,在理论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1](P17-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者研究者的同时,更要引领他们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与传播者,鼓励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简介:肖贵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