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500余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代表了人类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发展进程。这些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形成是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它秉持唯物史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
(一)科学判定当今世界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时代作为特定时空的标识,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能否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所处时代,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作了科学判断。他指出:“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习近平关于时代根本性质的判断符合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面对纷繁复杂又急剧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习近平清醒而坚定地指出,“两个必然”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面对危局和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大胆开拓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二)从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发展历程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已有500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对历史作出分期是对历史进行总体认识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变化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从而归纳出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趋势。2013年,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将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分为以下六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他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揭示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指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或标准,是判定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机制,等等。”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八条概括,讲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本质区别。
二是强调要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2018年,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鲜明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非解决现实问题的标准模式。马克思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种设想主要是理论上、方向上的,对于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付诸实践并发展之,需要各国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来探索和回答。习近平在强调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要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即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设想,而是要根据具体条件和时代特征,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改造现实世界,并使科学社会主义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中获得勃勃生机。
三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属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等,反映了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我们既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单地解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错误地理解为“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特色”强调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所处的时代特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则强调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实现形式。
(四)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和捍卫了社会主义。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不少人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必然走向苏东国家的结局。然而,中国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举稳了社会主义旗帜。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原因,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与中国人民一道,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成功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些论断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维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此,人类在审视自身命运与未来时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此后,他在不同场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具体理念。其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论断,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好世界的期待,体现了他对人类文明事业的新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治理失灵,为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所贡献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新拓展,也是对构建合理国际秩序的创造性回答,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方案。
(五)准确预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
一是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期,距离成熟的社会主义还有一定的距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子阶段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同时他也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在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历史进程中,子阶段会发生局部变化。习近平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强调,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判断为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时代坐标,使我们对新阶段的实践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习近平不仅明确提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对新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地位进行了揭示,还对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准确预测。他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判断,是对中国社会所处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将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深刻阐明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习近平非常重视历史研究,认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他运用唯物史观,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余年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化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发展演进。2012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就曾对该问题进行过深刻阐释。他指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要坚持学习和运用,但决不能脱离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抄照搬”。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再次强调:“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些论断为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另一方面,要树立大历史观,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历史长时段出发,分析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唯物史观实质上就是一种大历史观。它认为不能从一时一地去说明和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善于从历史长周期中去研究和认识那些始终起决定和制约作用的本质和规律。在《共产党宣言》中,为了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有记载以来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论证,把“两个不可避免”的判断建立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演进基础之上,以此来论证该论断的科学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大历史观,即用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开放的世界眼光来看待历史。他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注重抓住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历史思维理解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与战略思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宏阔的历史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开放的世界眼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鲜明的问题意识、明确的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有的理论自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直面时代问题并有效解答时代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增进历史经验与智慧。可以说,鲜明的问题意识、明确的问题导向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明确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紧跟时代步伐,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紧扣时代最核心最迫切的发展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等关键现实问题,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坚持,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
(二)宏阔的历史视野
历史是由无数事件和人物组成的,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件和人物;历史是动态的,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在长时段、大空间中去观察历史、研究历史,才能勘破历史真相、领悟历史真谛。历史视野是历史认识和历史使命的统一,只有看到足够远的历史,才能看懂今天的现实、看清未来的走向。中国共产党非常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坚持唯物史观,以历史思维理解历史、时代和现实问题,体现了宏阔的历史视野。一方面,以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大历史观来审视和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社会主义500余年的发展史中进行认识,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更加准确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实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跨越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运用大历史观,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强调不能以次要问题否定历史主题、以枝节问题否定历史主线、以个别失误否定历史主流、以个别现象否定历史本质,重要的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唯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走来,并弄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向何处去。
(三)科学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它根植于人类生活,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本质的、整体的观点,不断发现、揭示和深化对人类思维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根植于人类生活的辩证思维不仅在对“生活”的反思中是不可或缺的,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辩证思维。就社会历史而言,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这表明,研究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进步与倒退以及人类的现实与未来,都离不开辩证思维。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始终贯穿着科学的辩证思维。一是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习近平不仅注重在回溯社会主义500余年历史的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还善于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关切点,从这些经验与教训中寻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因素。二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从必然性来看,习近平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在宏观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深刻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客观事实,科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偶然性来看,习近平从不回避历史偶然因素的存在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他认为这些偶然因素在历史合力中仅处于被支配地位,强调要透过历史偶然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独特历史规律。
(四)开放的世界眼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和推进伟大事业发展的深厚价值底蕴。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思索,表现为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清醒与主动,表现为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胸怀和智慧,表现为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勇气与魄力。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开放的政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同时,它也坚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不仅关注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习近平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联系起来,既强调立足中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将社会主义视为世界人民的共同事业和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他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演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发展前景的整体性把握,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一方面,他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他以胸怀天下的境界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属性,强调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的历史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正确的历史航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遥远和更光辉的未来。
(一)牢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主导性力量,这种主导性力量能够得以发挥的前提是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坚持党的领导。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并指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习近平根据新的形势变化提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极大地丰富了党的领导内容。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科学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领导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深刻说明了党的领导对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汇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在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基础上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迈进。
(二)牢记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共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奋斗与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就是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给予了创造性回答,这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
(三)牢记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不懈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而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勇攀思想高峰,耗尽毕生精力创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实现共产主义则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习近平以宏阔的历史思维,引导党员干部看到各国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明确发出了立根固本、重塑信仰的号召和要求。他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力量,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前途命运的反复较量和博弈。虽然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是其必然胜利仍然是不可改变的总趋势,我们今天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对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定追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纯自然演进的产物,而是自觉斗争的成果。这要求我们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顽强奋斗。
(四)牢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向着美好社会前进的运动。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共产主义的实现要以实际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因此,在不同的世情、国情、党情下,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是不同的。正如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所说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其开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累累硕果。
(五)牢记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有大曲折,也有大发展,其经验是丰富的。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有裨益。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求我们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继而把握历史主动;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眼光看待历史,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代世界发展大势的智慧和营养。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他以深邃、厚重的历史思维,观照社会主义发展史,多次作出重要讲话,为我们树立了活用、善用历史思维的光辉典范。他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六)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成就,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性、地域性极为突出的社会主义,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探路人。尽管已有苏联东欧诸国对社会主义的可贵尝试,但是只有中国开辟了一条与国情相契合、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路,以举世瞩目的成就坚持至今。另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各国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了生动的实践范本,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朝着健康方向前进,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呈现出复苏、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程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乃至引领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承载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我们要贯彻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论述的科学精神,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继续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高度,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