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媒体、媒体深度融合、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有力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增强媒体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个“着力”中,排在前面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媒体的职责所在。媒体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之中。
一方面,媒体作为助推者、服务者,要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发挥“媒体+”作用。一是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媒体要关注民众心之所想、心之所向,增强眼力、脚力、脑力和笔力,让新闻作品立足国情,关注民生,汇聚民意,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二是通过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媒体+”场景,主动嵌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中,做好政务、商务、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在联通社会和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媒体作为预警者、亮剑者,要关注舆论、引导舆情,关键时刻主动发声,释疑解惑,阻断谣言传播,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新时代新征程上,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重大挑战。频频爆发的国际冲突、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博弈、跨场域人机交融的信息生成与流动等,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紧迫性。媒体要高度重视网上网下舆论斗争,消除生成网上舆论风暴的各种隐患,重视新技术应用,“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外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宣传,既宣传可爱可亲的中国和中国人,也要批驳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支持。
创新正面宣传以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正面宣传的重点是强信心。尤其需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大小兼顾,情理相融,问题与方案并行,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大小兼顾意在客观全面。一是做好对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报道,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和面临的新问题反映出来,及时把奋斗的中国人的形象展示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二是重视小人物的拼搏和努力。每个奋斗的普通人都有生命的光芒和尊严,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微趋势也是社会大潮的纹理。典型的例子,如贵州的“村BA”“村超”。在各级媒体的助力下,“村BA”“村超”从农民自发乡村体育活动发展为全国赛事,影响波及海内外,既是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发展的典型案例,更成为一个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而微小的样本。
情理相融意在增强说服力。媒体既要重视逻辑严密的调查研究,旗帜鲜明发表观点,以揭示事实展现世界,以创新理论说服民众;也要重视社会情绪的脉动,把握并呈现真情实感,做好积极情感和情绪的传播,并以此为事实传播、理论说服增色添彩。有数据显示,社交媒体70%以上的热门内容带有较强的情绪感知属性,能够有效提升人们注意力资源的卷入。媒体需要进一步“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正面宣传感染人、鼓舞人的作用。
问题与方案并行重在建设性。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媒体的舆论监督要以提供解决方案为抓手、以推动问题解决为目的,这就是建设性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不能以强调“正面宣传”抑制“舆论监督”。媒体要将社会科学方法充分运用到调查报道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发挥媒体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建设性作用。当前,各级媒体已在着力发挥这一角色功能,如苏州、石家庄、绵阳、鄞州、长沙县等市县区融媒体中心,结合当地实际致力于把党的声音传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切实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多途并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浸润文化力量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强调了文化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明晰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文化本质。早在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就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媒体兼具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的强大功能,对中国式现代化新文化形态的塑造责任重大,尤其应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首先,文化的力量来源于正确的认知。媒体要系统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重要内涵,把“两个结合”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媒体应该做好对这一“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动呈现和系统传播,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其次,文化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的创造。媒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民做好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累进创造发展而来,有很多重要元素,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媒体要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超级平台来发挥文化聚合、生产、传播功能,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最后,文化的力量也来源于新技术的加持。伴随着元宇宙、XR、大模型、虚拟3D、数字孪生等技术加速发展并深化在各领域的应用,媒体的包容性、呈现力和影响力将会无限扩展。数智技术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叙事提供了巨大的创新潜力和传播优势,要将技术功能与中华文化内涵进行有机组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一体,打造出包含数字传播机制的中华文化作品和蕴含中华文化思想内核的数智技术作品,在主体、内容和讲述上与时俱进,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全方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