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

发布时间:2023-10-19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如何坚定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铸牢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四个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起中华儿女的干劲、热情和智慧,是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对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阐明其全面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鲜明丰富的时代特色,探索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形成基础
  习近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在传承、发展和创新党领导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反思世界其他多民族(族群)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充分吸收消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丰富资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夯实了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的民族纲领和社会共同体建设做出过精辟论述。各民族在平等团结基础上,走向共同发展繁荣,最终实现民族融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的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提倡民族自决,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列宁赞同民族自决,是想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族联合。可见,放在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事业大背景下来把握,“民族自决”是革命导师解决各民族无产阶级团结问题的途径手段,推进民族融合才是他们建设理想社会的根本目标。列宁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他强调,要把承认民族自决斗争的历史合理性与支持具体民族自决的要求严格区分开来。1921年,苏共党内有人想要把民族自决原则套用到中国的新疆问题,这被列宁坚决否决,他明确表示“支持新疆同中国分离的口号和政策是不可取的”。关于多民族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权组织方式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任务,恩格斯认为,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常态,即使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政府管辖好几个不同的民族”。列宁认为中央集权对于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至关重要。他反对打着保护民族文化旗帜的“精致的民族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
  建构共同体的系列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共同体是“人的依赖性”发展阶段,是自然生产力条件下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在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基础上,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个人的独立性增强,并在形式上形成了摆脱“人的依赖性”的市民社会共同体,但对“物的依赖性”则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共同生活方式。这一共同体以个体的形式自由掩盖了“物”的统治和奴役,是“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虚假的共同体”必将随着生产力充分发展而瓦解,个体必将因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而彻底摆脱“物的依赖性”,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形成“自由人联合体”。值得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共同体,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有机体,是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的自由人的共同家园。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必须在特定的共同体内,在一块特定的地面上才能建立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这一特定共同体内建设“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成果,该共同体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想在民族领域的生动体现。
  (二)历史根基: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政治传统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经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维护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政治传统和治理经验,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历史文化依据。数千年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传统对凝聚中华民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是历代先贤和政治精英对中国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结构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弱而不分、乱而不散的政治密码。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就实行郡县制以维护中央集权,同时辅助以民族地区设“道”和“属邦”等与内地郡县制不同的管理模式来达到国家统一目的。此后,中央集权制下以地方郡县制为主、以民族地区相对自治为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就成为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基本政治传统。大一统通过建立起中央集权和郡县体系,实行编户齐民,辅之以民族地区相对自治,确保国家政令统一和文化和谐完整;通过确立稳定的中央地方关系及科层权力核心,确保行政体系的执政效率和施政效果;通过强调一视同仁的民本传统,实践天下共治理念,塑造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在大一统的政治传统视野中,判定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标志,不是种族与血缘、地缘等先天性因素,而是中华文化与礼仪。大一统的政治追求并不是要消灭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而是主张华夷一统、夷夏一体,从而提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认同基础。大一统的政治传统还塑造了各民族持续联系的民族互动模式,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具备了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机社会共生系统特点。各民族共同追求和维护大一统政治传统带来的长期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加强了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有机统一性、整体性,从而为中华民族巩固和深化共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积累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及其所包含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丰富经验,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确立了我们党的中华民族主体性。面对日寇入侵,我们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中国人民国家民族意识的全面觉醒。我们党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结合,统合国家政治建构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正确把握中国革命前进方向与国家民族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形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将民族平等作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本。党和国家还通过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等措施,保障各族人民在共同聚居区域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通过开展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缩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邓小平提出将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强调“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江泽民提出西部大开发等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强调“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两个共同”,强调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述实践成就与基本经验,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基础。
  (三)借鉴对象:世界超大规模多民族(族群)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经验教训
  相较于中国本土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治理经验,世界上其他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经验教训同样值得借鉴。习近平强调:“处理民族问题,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搞西方国家那一套,走的是自己的路。”为了把原来沙俄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平等地团结起来,列宁和斯大林领导建立起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苏联。尽管列宁明确把联邦制看成走向“真正的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完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的中间形态和“过渡性步骤”,但遗憾的是,后继者们并没有深刻领会和坚决执行列宁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和社会主义民族事务治理原则的相关精神,不仅没有与时俱进地规划联邦制向单一制国家演进的蓝图,更没有及时在法律上规范联邦组成部分的退盟权,以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后继领导人中有人甚至盲目乐观地认为已经不再存在国内民族问题,有人放弃党的领导,用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想分化国家的统一,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反观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照搬苏联的联邦制模式,没有机械理解和执行列宁关于民族自决的相关论述,勇敢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
  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探索正确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参照。在解决民族问题上,西方国家有种族灭绝、种族隔离、强制同化等劣迹斑斑的历史。从历史文化传统上看,西方式帝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征服其他民族或国家,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殖民统治。西方许多民族国家秉持的“一族一国”理念,根植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在国家建构上推行“分”的逻辑;仅依靠所谓“宪法爱国主义”,也难以把原子化个人聚合起来。实践证明,曾经被某些西方国家奉为圭臬的文化多元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解构了国家认同,甚至威胁到政治一体与社会稳定。某些西方国家过于强调多元主义,无条件支持基于单一的文化语言、种族宗教基础上的民族自决权,把既有国家“一分再分”,引发无数社会撕裂与文化冲突。美国在解决民族(族群)问题上同样乏善可陈,对本地土著民族强制同化后便不再承认其民族身份,对不同移民群体则以公民身份取而代之,实际上却无法消除对黑人和少数族裔的非制度性歧视。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严密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十二个必须”。这一重要思想直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风险与挑战,不仅在根本立场和价值观上回答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之问,更在工作主线和方法论上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方向和工作要求,丰富发展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内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鲜明的系统性、时代性。
  (一)解答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四个与共”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回答了“为什么”要铸牢国家民族意识的时代之问,体现了党对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衡量和检测新时代民族工作能否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准和核心要义。唯此,才能更好地激励各族人民携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为有效应对复兴进程中民族领域的各种风险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唯此,才能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及社会稳定发展夯实思想基石,才能从根本上守住民族领域的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各族人民“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挫败那些妄图对我国进行遏制与分化的阴谋及企图;唯此,才能使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增强祖国大家庭的整体统一性与内部和谐度;唯此,才能使民族工作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力、加油鼓劲的历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还为“怎样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要高质量完成好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民族工作就要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首先,该正确道路是我们党领导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必由之路。其基本内涵被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概括为“八个坚持”,其中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的根本性作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民族工作主线和总“纲”,就是对“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坚持、丰富和完善。其次,习近平强调,把握好“四个关系”对于能否抓住主线和总“纲”至关重要,其中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引领和决定其他关系。这加强和改进了民族工作的“一纲四目”,贯穿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解决了如何在思想和实践上正确把握和准确贯彻民族工作主线。再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楚求同存异的具体要求。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的政治认同和法治信仰必须“求同”,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则可“存异”,但要注意,“存异”要以不能削弱和危害政治共同性为前提,并且要服务和服从于民族进步的时代要求。
  (二)形成全面系统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系结构逻辑严谨,内容丰富且相互贯通,形成逐层递进式的理论体系结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二个必须”,撑起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四梁八柱”,主线和总纲精神贯穿始终,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等重要问题。
  全面、立体、系统地认知国情,是党和国家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第一至第四个必须分别是,“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四个必须”就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观根基、未来发展导向与民族工作目标三方面出发,全面深刻把握民族工作面对的基本国情,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现实工作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国情认知基石。这“四个必须”在基础理论层次上清楚揭示了新时代党“为什么”要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突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观念基础、现实工作基础与未来目标基础,为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提供了最大的政治共识。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提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原则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就继承性而言,该工作主线高扬、传承了“四大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党的民族工作“公开而鲜明的旗帜”,为我们实践“四大基本原则”赋予了新的视角和要求。实践该工作主线,就是“十二个必须”中第五个到第七个必须和第二条必须后半段所阐明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与时俱进地促使民族平等的实践从权利单项优先向权利与义务相对均衡优先飞跃,促使民族大团结的实践从关系性视角向整体结构视角飞跃,促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从强调自治权力向激活制度综合功能飞跃,促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实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飞跃。这些原则要求厘清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对实践“四大基本原则”的创新和发展,清楚回答了新时代“怎么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高质量推进各民族凝聚发展动力和激发团结意志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实践基础。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民族工作贯彻主线意识,从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角度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结合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抓住重点任务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就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所阐明的主要内容。这“五个必须”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途径层次上清楚地从精神纽带、发展基础、社会条件、治理方式、利益基石、领导保证等角度回答了“如何做”才能贯彻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重点任务。
  (三)呈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绘就施工蓝图,更为解决世界超大规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东方魅力,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特征。
  一是系统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系统完备,站在服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立场上,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总纲,发挥了工作主线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和总纲,该重要思想从基础理论、纲领原则和实践要求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如何定位、如何定向的基础性、前提性问题,确定民族工作要在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凝聚起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思想还把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统一起来,既强调要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各族人民共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又强调要把握和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等不得”与“急不得”的关系,从而把奋斗目标的坚定性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联系起来,把团结奋斗的进步性与政策方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是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集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就是民族工作面临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确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是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迁给民族工作带来的重大挑战。过去,我们注重解决物质文明建设问题,但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没有完全跟上,加之某些地方和领域片面强调差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相应提升。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表达,就是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继续解决好物质文明建设问题基础上重点解决好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满足各族人民共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愿望。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比解决物质文明建设问题难度要大得多。只有这样,各族人民才能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是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国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强调积极有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坚定各族人民“四个自信”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民族主体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深意长、心心相印又同心同德的根、魂和梦,“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习近平把核心价值观定位为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魂有定所、行有依归的根本依赖。习近平深刻分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不衰、顽强发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组成部分。这样的文化自信、价值取向和工作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本质特征。
  四是战斗性。民族问题涉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面对世纪疫情、冷热战争等多重灾难的复杂影响,“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为阻挠和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大打“民族牌”,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强化意识形态渗透,加紧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境外反华势力在涉新疆西藏内蒙等问题上频频发难,我国局部地区反分裂斗争不能松懈,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风险不可忽视,境内外影响我国统一和安全的挑战不容小觑。面对这些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必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化解各种问题隐患。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继承发挥爱国主义传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我们才能更好抵御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需要结合当前民族领域服务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心任务,抓住制约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别从精神纽带、物质基础、社会交往、治理方式、风险防范及党的领导等方面着手,以点带面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保障。
  (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乎中华各族儿女共同梦想、精神追求、感情寄托和心理依归等重要问题,关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能否得到各族人民最大程度的参与和支持。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通过精神文化世界长期发展凝结形成的表现于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成,也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绝、经艰险更奋进的精神文化密码,是中华各族儿女与其他人类文化群体相区别的精神特质。增强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弘扬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励和弘扬伟大爱国精神,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和精神基石;要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架起各族人民融入现代社会和实现民族团结的桥梁;要通过形象生动活泼的中华文化符号拓展各民族共享的精神文化载体;要深入开展“五个认同”教育,让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意识。
  (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让各族人民通过携手共同实现现代化发展繁荣起来,是党的民族工作的初心使命和根本立场,是党的二十大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本质特征。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与各族儿女的发展振兴间相互依存促进的命运共同体本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把握好民族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任务和奋斗目标。在发展理念上,我们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自觉从大局和整体利益高度出发,真正把改革发展的成效体现到“三个意义”实效上来。在发展思路上,我们要找准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要看到民族地区既面临补短板和追赶现代化的“双重压力”,又面临加快高质量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看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生态保护硬约束任务重、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坚持实施和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各民族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由“五方之民”结成一体的内在动力及其如“滚雪球”般发展繁荣的根本机理,都离不开各民族间从未间断的大规模全方位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和方式,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提升民族关系的和谐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抓手。我们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三交”,通过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和体制机制,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创造各族人民全方位互相嵌入的社会条件,共同建设“互嵌式社会”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大力实施“三交”活动计划和城市社区多民族和谐发展计划、社会与企业联动共享的行动计划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发展的工作。
  (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党和国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体现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法治理念。我们要建立健全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夯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要大力提升执法公信力,让各族群众在通过法治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实践中切实树立起平等文明进步的现代法治信仰;要正本清源,明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初心和本意绝不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分”,而是着眼于“合”,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这个根本目的;要以“三个有利于”为着力点,把维护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与地方自治的局部利益统一起来,把国家法制统一与政令通畅的现代化治理要求及地方自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该项制度统而不僵、合而不乱的制度优势,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携手共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要全面正确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上突出其针对特定弱势群体和特定困难区域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国家统一和安全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国家与民族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生命线,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站在确保民族领域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抓好民族领域维护国家政权、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和网络安全等工作,夯实国家安全基础;要积极稳妥地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有理有据地批驳西方敌对势力歪曲事实、挑战我们政治底线的荒谬宣传,防止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误导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好阵地;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开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空间。
  (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是保障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过去十余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我们要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导力和政治执行力,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民族工作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着力推进政治主体性建设工程,以党建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制牵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持续发展,用好政绩考核等工具,推进各级党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所作为,争取形成可知可感有形有效的社会评价;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的民族工作格局和机制,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积极整合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按照“四个特别”[19]标准推进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改善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一线干部待遇。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时代变化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途径和要求,形成了引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仍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复杂形势带来的多重压力和多种考验。民族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抓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还要在民族工作各方面各领域强调主线意识。只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从总揽全局高度着眼,紧紧围绕主线,坚持问题导向,一丝不苟地抓好和落实重点任务,才能以点带面,切实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李贽,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