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新境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精神力量、宏伟目标和实践途径进行了深邃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等在内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这是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自信的力量,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深邃的理解。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表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深沉的力量,是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明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文化自信逐渐成为包括文化立场、文化使命、文化发展战略及其实现路径等内容的较完整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等重要判断,说明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对先进文化的坚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精神或思想深处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认同与选择;说明文化自信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民族文化中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前进动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如果没有中华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明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实现的,是在这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过程中成就的,也是在充分借鉴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中达到的。
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
文化强国之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践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对文化发展的时代意义的深刻把握所作出的战略判断。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推动文化的发展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中来审视。建设文化强国,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历史带来的启示,体现了文化发展历史规律与时代逻辑。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领域。因此,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世界听清、听懂中国的声音;不断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使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不断彰显。
文化强国建设必须依靠中国人民及其伟大实践。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更新着文化的内容,推动着文化的创新发展。新时代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书写新时代的文化。
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创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实践和中国理论全方位的创新版。这种变革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文化的创造就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必须结合时代需要和实践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两个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历史性、具体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世界性的学说或文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包括各国历史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判断,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宝贵价值。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它们体现了数千年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既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性而赞叹,又为它上下求索的唯实精神和反映天人、知行、人伦关系的深刻而丰富的辩证思维而钦佩;既为中国古代贤人志士怀抱高远的理想境界、担当精神、家国情怀、民族气节而感动,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亲民敬民、人际和谐的强大内聚力和政治智慧而赞赏。新时代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立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要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体现民族性和继承性统一起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和构建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要注意体现民族性继承性。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