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两个结合”

发布时间:2023-10-09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百年创新史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里,从不同角度概括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重要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我想谈三点思考。
  第一,为什么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上提出并系统阐述“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作为一种规律,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无论人们是否认识、或认识得深刻与否,都一直在起作用。但是,真正把它作为重要规律和根本遵循概括提出并加以系统阐发,则是新时代之后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的重大理论贡献。
  为什么会如此?一言以蔽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的必然。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每个时期都各有其针对性,都有其需要着重解决的关系,因而都有其强调的重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要针对的是克服教条主义错误倾向,所要着重解决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总店”与中国革命“分店”的关系问题,因而特别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强调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主要针对的是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所要着重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问题,因而在继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一定要讲新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后,主要面对的是妨碍实现强国目标的各种挑战、风险和障碍,尤其是克服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这些问题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说,都涉及解决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在新时代,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概括提出“两个结合”,就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认识发展的必然,也是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创新的必然。
  第二,为什么说“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归根结底,是有了“两个结合”这个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实际上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关系:一个是“魂脉”,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一个是“根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魂脉”和“根脉”都不能脱离站立的大地,这就是“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所有的理论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和文明创新的最深厚的土壤。
  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把握这个“三足鼎立”的关系,核心的问题始终还是怎么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几代领导人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在“两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占主导地位的。“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坚持两点论,要辩证地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动摇不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守正创新”。
  这两个特点都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之所以它能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偶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生、创立和现代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标示了党的理论创新“两个结合”的必由之路和根本的正确方向。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就要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统领工作。
  第三,为什么说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深刻认识和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有三个视角:
  一是从中华文明前途命运的角度来看,提出并系统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解决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即中华文明向何处去,如何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力地推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突出特性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及其生命力、当代价值的再认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当代文化的创新创造空间,为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二是从“根脉”和“魂脉”有机结合来看,提出并系统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包括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我们对怎样认识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更好地实现“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创新创造空间,为在新时代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是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维度来看,提出并系统深刻阐述“第二个结合”,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新使命的提出,使我们把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和奋斗目标下,实现了高度统一,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创新创造空间。
  正如习近平所说:“‘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简介:李捷,求是杂志社原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