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易 秦玉娟: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

发布时间:2023-10-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并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系统梳理并科学阐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既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考察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始终坚持科学的视角、方法与态度,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色的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滋养。一是在批判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受既往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影响,传统文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甚至是腐朽落后的部分,但另一方面也凝结了时代的精华,因而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二是在继承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指出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指明只有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把握作为现实发展的“既定条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发展。三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自身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并不一定与同时代保持一致,这就使得“人们在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中可以依靠先前时代理论家的威望”,可以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文化创新中为时代服务。

  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夯实了历史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党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与主要立场。一是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传统文化继承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也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并借用《礼记·礼运》中“小康”一词来指代中国的现代化。江泽民也强调不能割断历史,在国家治理中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胡锦涛则进一步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发展方向、挖掘保护、教育开发等内容。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从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突出优势等多个视角阐释延续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迈上新的台阶。二是横览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稳定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为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奠定了现实基础。理论只有回应时代课题、诠释发展使命、满足现实需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始终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激励,为治国理政服务,具有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于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制度启发、经验借鉴,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自尊自信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二是化解现实困境、解决发展难题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内发展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人民对美好且丰盈的精神生活的向往、进一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祖国统一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际发展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破解诸多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理论启示,具有重要的世界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以深厚的历史眼光审视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把握时代脉搏、扩展理论深度、明确现实指向、聚焦创新发展四个维度,从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传承弘扬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内容详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传统味道”与鲜明的“时代风格”。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定位。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国现时代发展道路、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中进行全新定义,站位高、格局大、立意深远。一是从民族发展历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二是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又依托中华文脉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获得了不竭的发展源泉与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三是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体中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全方位多角度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着眼历史发展、也进行理论归纳,既把握整体全貌、又总结精髓要义,既注重原文经典、也掌握根本特点,从多个方位与视角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扩展对其认识的科学性、全面性与系统性。一是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主要脉络。二是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构与思想精髓,指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核心精神要义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文化标识。三是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与独特魅力。

  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面对数千年历史传承所形成的珍贵遗产,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个人提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代价值。一是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强大吸引力与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为当前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二是为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价值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绵延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已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是价值认同的固有根本,能够为社会治理奠定良好的文化与价值基础。三是为人民幸福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道德修养方法,为人民提供了丰润的精神滋养,不断激励人们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中实现幸福人生。四是为文化交流发展提供宝贵的窗口。面对今天世界范围中多元文化交流激荡的新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走出国门,在平等、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发展,不断增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要保持民族特色,维护文化特性,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实现转化与创新。一是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二是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主要原则。具体来说要做到不忘本来的同时以古鉴今、吸收外来的同时以我为主、面向未来的同时更加面向世界。三是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具体路径。包括理论阐释、教育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与产品开发、创新传播方式等。

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创新贡献

  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与新论断,这些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全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与“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与理解深度。一是深化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习近平沿着“为什么——有什么——如何对待——如何传承”的逻辑思路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二是拓宽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在一些重要讲话、考察访问、座谈交流中,习近平直接援引了传统典籍中的文本,使语言更加生动通俗、贴近现实、贴近人民,使理论话语更富感染力与现实阐释力,真正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效。此外,习近平还进一步细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渠道、方式与途径,将传承发展落到了实处。

  联系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将其同当前文化发展的使命与任务相结合,回应了时代关切。一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指明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尊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待人接物的深刻影响,阐明其之于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涵养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育、与文化软实力紧密联系,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应用于治国理政全局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一是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当前治国理政中许多新思想的提出、阐释和深化都充分汲取了历史智慧,从中华文化中获取了思想启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充分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支撑。独特的思维方式、持续的精神动力、深厚的智慧支撑使得这条道路具有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发展境界。

  强调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展示中国形象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诸多新特点,习近平深刻洞悉其背后的演变规律,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依据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与观点。一是重视文化交流互鉴,强调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全面、客观、真实而又生动、鲜活、立体的中国,塑造良好的大国文明形象。二是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为持续推进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王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秦玉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