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史家亮、刘西贝: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发布时间:2023-07-20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关于“国之大者”的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秦岭考察时明确指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此后又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在党的二十大闭幕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各位党代表“一定要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提高党性修养、提升素质能力”。这是对党的二十大代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实践指导价值。基于实践向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系列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问题导向和实践要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足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
  这是从战略高度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形成的科学结论。“两个大局”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这意味着,科学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要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和世界视野,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关键问题,审视和把握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相互作用,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反映,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至关重要问题的基本着眼点。
  一方面,“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度看,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基础上,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和更有信心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这一意义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发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之下。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度来看,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两个大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存在冲突的可能。从相互促进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生发展也会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新的机遇,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的时代契机。从存在冲突的可能来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世界范围内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作为一种趋势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会面临诸多考验和挑战。
  “两个大局”的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要求我们立足新时代“两个大局”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又坚持世界视野,处理好我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从办好自己的事情的角度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事业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和程度不同的阻力。要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从根本上讲就要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同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广大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行,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处理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角度看,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胸怀天下,开创人类美好未来。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国之大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这就要坚持世界视野,“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的团结奋斗对于人类进步和世界大同的重大意义,践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秉持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
  这是从价值取向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涵括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初心使命的责任担当。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这一重要论述是基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而形成的科学结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担当。为满足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生动而伟大的实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将其作为“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意味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将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共同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百年接续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富裕型、享受型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在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我国社会总体供给不足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集中反映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基础上生活需求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正是基于人民对幸福生活需求的转型升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命题凸显出来,制定出台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要举措,将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实践全面引向深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记“国之大者”,就要从人民幸福生活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出发,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全过程。
  秉持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要牢牢坚持为民造福的价值取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国之大者”外化于行就要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以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基本依据,使工作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都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推动全体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秉持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民总是从日常生活的切实体验中感受生活的幸福程度,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牢记“国之大者”就要以百姓心为心,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和诉求上,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加强民主法治、保障收入就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建设生态美丽中国等领域下大力气,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愿景,不断增强生活幸福感。
  秉持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牢固基础和重要途径,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共同富裕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真实落地,在不断推动共同富裕中,为人民幸福生活打下日益坚实的基础。
三、从政治高度领会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
  这是从政治立场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意识,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他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这意味着,深刻领会和把握“国之大者”,就要从政治高度深刻领会贯彻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自觉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党中央关心和强调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最重要利益的根本问题,党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是立足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的正确决策。回首过往,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根本保证。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首要的就是学会做政治上的考量,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准党中央关心、强调的方向性大事,在政治立场方面立正站稳。
  从现实状况来看,当前还存在部分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不到位等情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这是对部分党员干部不能从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这一问题的深刻揭示,也彰显了深刻领会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把握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政治逻辑,才能对国家大势、大局有深刻的认识,进而真正理解和落实“国之大者”。
  深刻把握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政治逻辑,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筑牢“四个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这就要筑牢“四个意识”,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来执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在思想上信赖核心、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政治判断力是增强政治主动的前提,关系着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牢记“国之大者”就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政治判断力。只有保持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才能科学把握形势变化、有效抵御风险挑战,在战略上判断准确、因势利导、赢得主动。底线思维意味着树立危机意识、边界意识,遇事从容应对,牢牢掌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实际出发洞察大势,把握大局,科学把握和应对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略,特别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握“国之大者”面临的风险挑战作出科学预判,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政治领悟力是洞悉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前景、对党中央精神全方位理解和认同的基本能力,决定着党员干部研判问题的高度和深度。牢记“国之大者”就要坚持理论武装头脑,提高政治领悟力。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具有深刻的政治领悟力,是从政治视角观察和处理问题,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效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关键所在。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理论上的清醒增进政治上的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为全面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提升贯彻执行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政治执行力是广大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行为表现和工作成效的集中显示,体现了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地实施的根本性要求。牢记“国之大者”就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执行力。“国之大者”也是“责之重者”,增强责任意识是保持政治执行力的基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对党忠诚、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意识,坚持与党中央精神对标对表,从不折不扣上下功夫,做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由此,心怀“国之大者”,就要把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主动性与开展具体工作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善于将地区和部门工作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中,高效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做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四、致力于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这是从使命任务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这一重要论述,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新的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意义来看,就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展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把握“国之大者”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将现代化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学理性阐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由此,心怀“国之大者”,就要致力于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国之大者”,是我们党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党的中心任务的高度自信自觉。这种自信自觉来源于一以贯之的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阐明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不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非西方国家摆脱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提供了科学指引。这种自信自觉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泽被启迪。现代化建设不能割裂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富民强、天下情怀、自然观念等都包含现代化的朴素元素,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精神滋养。这种自信自觉来源于党探索推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中国叙事,是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凝练表达。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找到了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从现代化的社会属性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发展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来看,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推进。按照党的二十大规划的蓝图,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第一阶段现代化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阶段现代化建设目标。围绕上述战略安排,要牢牢把握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从现代化的任务来看,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着一系列任务,其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要任务是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创造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灵活配合市场变化,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此外,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协同发力,形成拓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从现代化的动力来看,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依靠改革开放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新时代新征程上同样需要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就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五、着力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这是从世界视野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么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从宽广的世界视野对世界之问作出了明确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着力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的“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就要研究和思考世界在“怎么变”,我们该“怎么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追求和实践自觉,一再强调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大胸怀和大智慧承担起发展自己、建设世界的双重使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博大胸怀和坚定信念。
  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美好世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望。当前,“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促进和平与发展,建设美好世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严峻。在和平方面,全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人类和平赤字加重。在发展方面,世界各国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是重点难题,南北发展差距悬殊,贫困和饥饿问题严峻,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当前全球的关联性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愈加紧密结合,实现人类共同梦想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汇聚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前景的把握,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理想,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进步,以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为己任。在实践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办好自己的事情,为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更宽广的时空视野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课题,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大世界观,开拓国际视野。视野决定高度,大世界观就是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体布局,从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家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发展规律和客观现实。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秉持大世界观,洞察发展世界潮流,“坚持国际与国内相关联,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掌握事业发展的主动”,积极回应世界人民的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促进国内外共同繁荣。
  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要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人类前途命运是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指明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根本路径,为21世纪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确立了全新价值理念。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交流互通的不断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响应和支持,这对于世界各国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协调良性互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历史发展关键当口的正确抉择,也是构建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基础。这就要坚持尊重不同国家文明的基本原则,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政治思维,打造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推动形成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合力,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实现繁荣和永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既是人类生活的现实环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这就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着眼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在这一过程中,要倡导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使人类活动保持在生态环境承受范围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态势。
  作者简介:史家亮,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西贝,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