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并围绕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加以阐释。全面梳理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更好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守正创新的生成逻辑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坚持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是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昭示着我们过去能够成功、未来继续成功的秘诀,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一过程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但这个“否定”又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的否定,“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也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之中把握事物,既要看到事物肯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基础以及趋势和方向;也要看到事物否定性的一面,看到事物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根据新的需要和新的条件实现创造,促进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跃升。所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事物,既有对旧事物积极因素的保留,又抛弃了旧事物中丧失了必然性的消极的因素,增加了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这其中,对旧事物积极因素的保留,即是“守正”的内在要求,而根据新的需要和新的条件实现创造,则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守正”与“创新”合起来,反映的就是唯物辩证法在尊重既有实践基础和客观内在规律的同时,敢于否定过时的、消极的、陈旧的东西,经过对旧事物的辩证的否定生成新事物,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过程。
(二)历史逻辑: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都与坚持守正创新密切相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旧中国四分五裂、被动挨打、积贫积弱的局面,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实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人民政权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并在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引下,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疑问,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结合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破除思想束缚,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激荡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见,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是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文化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秉承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在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很早就有守正创新的意识和主张。其中,“守正”即为恪守正道。荀子专门作《正论》,认为“凡议必先立隆正”。“创”与“新”皆蕴含初始之意,古人在经书史籍中经常使用“维新”“革新”“纳新”等来表达通变思想。《诗经》中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意即“更新”“革新”,含有“创新”意味。“守正”作为合成词使用,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史记》中云:“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其后,诸如东汉班固《汉书》中“君子独处守正”、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在位明察守正”、唐代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守正为心”等,历代文献屡有“守正”记载,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遵循行事准则和道德伦理的传统。“创新”较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魏书》中的“革弊创新”,主要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立。到了唐代,“创新”一词频繁出现,《南史》引载“理应创新”;《北史》则多次沿用“革弊创新”和“创新改旧”。这些话语里隐含着正确对待创新与改旧的道理,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创新观。世代相承的守正创新意识和主张,推动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守正创新实践,进而迸发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奋进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守正创新的思想观点。他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他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守正创新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守正创新全新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
(四)现实逻辑: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生机,这是积极条件和前进的基础;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形势任务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绝不能在战略问题、根本问题上出现偏差,又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
二、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内涵
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蕴含着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一)“守正”要求牢牢坚持“三个不动摇”
习近平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守正创新中的“正”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守正”就是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对于我们当前从事的伟大事业而言,“守正”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深刻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程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和人民事业就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弱化甚至放弃党的全面领导,党和人民事业就受到挫折甚至失败。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政治论断,也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是指引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只有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创新”要求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守正创新中的“创新”即改变旧的、创造新的,意味着在探索中实现突破与超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里的“创新”,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理解,既要创理论探索之新,也要创实践发展之新,并在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的互动中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创理论探索之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是创实践发展之新,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表明,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既没有教科书可以找到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照套。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要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披荆斩棘中探路开路,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创造,切实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三)“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守正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能偏废的整体,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守正守的是规律,是根本原则,是正确方向。是否遵循客观规律,能否把住根本原则,有没有沿着正确的方向,是创新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一定是有所依凭和本源的,是走在历史正道上的。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扬弃,只有创新才能把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曾指出,守正“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单讲守正而不求创新,守正就会陷入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误区;只重创新而罔顾守正,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滑向毫无底线的恣意妄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目标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习近平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因此,从重大时代课题的高度把握守正创新的鲜明指向,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守正创新相关论述的理解。
(一)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开创、坚持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守正创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一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其中反映的其实就是“守正”的道理。比如,科学社会主义要求必须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并实行按劳分配等等。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源”,是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坚决守住的底线。
另一方面,习近平还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这就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要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这实际上体现了“创新”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造。比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正是因为坚持守正创新,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了“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在守正创新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论断,制定了到 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守正创新而开创的,因而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形成的,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等一系列重要原则,又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在守正创新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仍然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青春活力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总结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入推进管党治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这主要体现在“九个坚持”上,即:“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这“九个坚持”是我们党在守正创新中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充分彰显了强大的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还要结合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发展,在守正创新中进一步回答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新的实践,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
坚持守正创新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做好实际工作、掌握历史主动的具体要求。2023年 3月 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特别提到了“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了九个方面明确概括,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每一个方面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坚持守正创新的行动自觉。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一方面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要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使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一方面要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特征,洞察时代大势,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举措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和实践力量。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在矛盾变化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跃上新台阶。
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一方面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要促使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在实践中更好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更加蓬勃的生机。
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方面,要通过“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注入鲜活有力的创新驱动力量。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要灵活运用守正创新的方法论,一方面要把握“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重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创新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比如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等。
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要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不断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更好地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一方面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另一方面要坚持胸怀天下,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以新理念、新方案、新智慧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作出中国贡献,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要通过守正创新使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总结和汲取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借鉴和吸收全世界各种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源头活水,实现对古代中华文明的改造,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创新,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不断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关于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指向鲜明、意义重大,是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做好实际工作的重要指南。新时代新征程,只要锚定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在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同时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守正的执着和创新的主动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段光鹏,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的文献》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