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展现了百年大党的清醒和自觉,蕴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从本质上说,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初心使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怎样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以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战略议题,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理论基础,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旨归,以历史发展规律为根本遵循,以回答好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为实践指向,从而形成了继承性与创新性、人民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回应性与主动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作为政党性质、理念、宗旨的理论化表现形态,是一个阶级自觉实践活动的产物,其生成与发展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继承与创新为表现形式。因此,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的结合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作出系统回答,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鲜明指出:“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了初心使命是党保持生机活力和事业兴旺的锐利武器,也充分体现了在守正创新中坚守初心使命的理论自觉。
(一)守正: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继承
在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阶段,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带领俄国民众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列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旗帜,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必须要能够正确表达人民的想法,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斗争的结果如何,“都能捍卫革命的利益”,这是布尔什维克的初心使命。虽然它会因日常工作被暂时掩盖,但初心使命“任何时候都不应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义”。十月革命后,列宁带领俄共(布)和苏俄人民立足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进行文化扫盲和紧紧抓住文化领导权来提高群众的觉悟,探索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除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党的二大进一步指出,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考虑,制定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提出要建设国内和平,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党的三大正式确立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庄严宣告国民革命是“鉴于中国社会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之痛苦及要求”而开展,其使命是解放被压迫的中华民族,进而解放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阶级。由此,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阶级利益、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统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二大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性质进一步形成了“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的新提法。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虽然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为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日益严峻的挑战,继承和弘扬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初心,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断;强调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继承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也继承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要正确表达人民的想法的原则和为实现初心奋斗到底的精神;更继承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坚持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
(二)创新:立足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是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思想的发展和超越,是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的具体体现。
首先,发展了初心使命的内涵要义。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首次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内涵,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强调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责任担当和实践自觉。
其次,概括了初心使命的基本特征。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习近平总结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结论。这一概括强调初心最大的特征就是动态性。百余年来我们党能够始终如一坚守初心使命,但过去坚守不代表现在坚守,现在坚守也不代表未来坚守。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背离初心使命的各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能否坚守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更大胜利的前提条件。
再次,凸显了初心使命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要求:“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段话再次深刻揭示了初心使命的重大意义,科学阐明了党成就伟大事业的深层原因,为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最后,指明了初心使命的坚守路径。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不仅正确回答了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该论述立足新时代国情和执政环境的新变化,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科学命题,并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要求,提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明确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等,从根本上正确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问题。可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在继承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任务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价值指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人,这些个人在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历史创造性从而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由此,实现“现实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尺度和最根本原则。党的根本价值指向就是尊重人的主体性,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性的思想,立足新的实践场域,基于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思考,以初心为逻辑起点,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彰显了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
(一)坚持人民至上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初心使命的基本理念。就价值目标而言,人民至上要求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关切点,以追求人民普遍的美好生活为最高旨归,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政党的奋斗目标。
不论是古希腊美德伦理学所主张的“德性本位的美好生活”,还是近代启蒙者追求的“权利本位的美好生活”,抑或是资产阶级提倡的个人利益至上的美好生活,都在表明美好生活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诉求。只是从马克思开始,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把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把美好生活看作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和核心要素,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
美好生活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系统性概念,体现了主观感受与客观衡量标准的有机统一。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会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在新时代,依据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变得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应也是多维度、多进路的。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既有理念层面的重大创新,提出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自觉;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组织架构和实现路径,旨在从不同的领域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二)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习近平强调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党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就是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
首先,党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确立了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接续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任何时候都要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需要,把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其次,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守初心担使命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实现民族复兴是一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事业,人民是关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发挥,构成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机制。没有人民的主体自觉和内在驱动力,没有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民族复兴事业必然难以实现,党的使命必然难以完成。
最后,在坚守初心使命的过程中,必须把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成败得失的标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会遇到重大的风险挑战,也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妥善处理其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得失,是前进道路上绕不开的重大问题。人民是阅卷人,必须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人民利益作为成败得失标准和最高价值准则。唯有如此,全党才能永远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会向人民交出更优异的答卷。
(三)不断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本质上说,发展是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之策,其目的就是要不断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最终成果,从发展中获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高速度跨越式发展,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基本告别了生产力水平落后、产品短缺、满足物质需求能力不足的时代。但也要看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发展都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过分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由此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动力不足、缺乏内外联动、公平正义在某些地方存在缺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愈来愈突出,给党和国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对此,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反映了人民对发展的新期待、新需求,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人民需要的发展”的问题。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从过分依靠规模扩张驱动经济发展走向内涵型发展,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解决的是发展中的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开放发展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利共赢格局,解决国内外发展的互动问题;共享发展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的发展理念,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发展理念是互相贯通、有机统一的,既涉及个人利益,又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统一。贯穿于这些新思想新观点的,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根本遵循: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一个政党确立何种初心、肩负何种使命,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政党的性质,阶级属性决定了政党的立场、政策、主张;二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有认清规律、把握规律,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三是客观实践,实践为初心使命提供了现实条件,决定了初心使命的出场语境。可以说,历史规律与客观实践共同构成了政党初心使命生成的历史坐标,成为理论的现实出发点和依据。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是立足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基于对客观实践的清醒认识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化,“有其内在规律”。马克思之前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虽然也承认历史规律的存在性,但是他们认为历史规律是凌驾于历史事实之上的抽象原则和先验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先验的理论,而是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历史规律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并作用于人类历史进程,决定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规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性生成的。把握历史规律,就是在回望历史、明确历史方位和远眺历史走向中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从而成就历史、创造未来。
(一)党的初心使命是在回望历史中确立的坚定信仰
根据《辞海》的定义,初心即本意,使命多指重大的任务。从词义可见,初心回答的是“我是谁”“是什么”的问题,使命回答的是“为了谁”“要干什么”的问题。初心是使命的思想指引,使命是初心的实践归宿。没有初心,使命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使命,初心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探究初心使命形成机理可以看到,初心使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要求。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发展、兴盛、衰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基础。如列宁所说:“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是最好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深入把握党的初心使命就要回顾历史,回看走过的路,“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正确回应了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历史诉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满足人民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愿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立足新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矢志践行初心使命,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党的工作重心不同,但始终把明确“我是谁”的政治定位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是长期执政的革命者,是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革命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
(二)党的初心使命是在明确历史方位中展现的民族使命感
卢卡奇(György Lukács)曾说:“无产阶级的历史认识开始于对现在的认识,开始于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自我认识,开始于对其必然性(即其起源)的阐明。”认清现实是展望未来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新特点的科学认识,我们党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判断,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当前社会发展作出的科学定位,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作为执政党要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使命的认识。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显示强大生命力和真理性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此苦苦探索。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历史使命,正确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实现了“三个前所未有”,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当前我们正处在迎来“强起来”的重要阶段,初心使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目的就是要让全党乘势而上、担当作为。可以说,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
(三)党的初心使命是在新起点远眺历史发展方向中彰显的历史担当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有实践、担当作为,才能梦想成真。实践是知和行的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将预期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过去10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质的飞跃,逐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初心使命外化为责任担当,正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深度践行。
习近平强调:“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初心使命是过程的集合体。当一定时期的任务完成后,新形势又会产生新要求,需要推进新实践,当新实践完成新任务后,又会产生更新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满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需要。经过长期实践,中华民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既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战略支点,也是一个新起点。“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只有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明确历史方位,把握历史坐标,看清历史发展方向,增强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意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者所特有的高度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认识和研究历史前进的逻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实践作出的必然选择。
四、实践路径:持之以恒回答好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百年历史证明,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什么时候牢记和坚守初心使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由此,“坚守初心使命何以可能”就成为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让初心不蒙尘褪色、不干涸枯萎,长久保质保鲜,就需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制度建设等方面共同作用,构筑坚守初心使命的磅礴力量。
(一)在守正与创新中加强理论武装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的初心使命,虽历经百年却坚如磐石,不仅是因为深厚的人民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真理的追求,更是因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魂、建党之基,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信仰。正是这份坚定,使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各种考验,最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实践,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实践上的成功离不开政治上、党性上的坚定,政治上、党性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基础,是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未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还会遇到更复杂更严峻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继续坚守初心使命,除了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不动摇外,更需要用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理念、新思路来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条件下,立足新时代的新特点,直面新时代的新挑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遵循。
(二)在思想与实践统一中推进自我革命
无产阶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无产阶级自身的锻造。中国共产党在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过程中,从弱小到强大的秘诀之一就是勇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本色,也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经历过挫折,也犯过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自我革命,都不是简单的自我修复,而是从里到外的深刻重塑,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作为一个拥有百余年历史和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现阶段,各种弱化党的执政基础、违背初心使命的因素仍然存在。例如,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不担当不作为等8个方面问题突出,“四大考验”依然存在,“四种问题”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自我革命是牢记初心使命的有力武器,它不仅要解决党员思想滑坡、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党的建设在某些方面与实践要求不符合的问题,意在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中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使党牢记初心使命奋力前进,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在坚持与完善中加强制度建设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制度是改造实践的强大力量,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政党团结统一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政党,以制度治党是党的鲜明特征。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建构和完善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制度建设推进自身建设的政治自觉,有力保障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有效保障全党把牢记初心使命作为永恒课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战略部署和系统安排,首次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并将其置于各项制度的首位,标志着我们党更加注重从根本上在制度层面对坚守初心使命作出科学规划,更加注重制度对理想信念的约束性和规范性作用。制度是用来遵守和执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和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过程中,结合新时代党员的实际和党肩负的使命,强化制度意识,严格执行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落地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四)在把握“绝大多数”和“关键少数”的关系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把握历史规律、赢得历史主动、引领时代发展的深刻认识,是对百年党史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更高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全体党员干部是坚守初心使命的主体力量,也是把理论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两点论”强调牢记初心使命,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也要抓住全体党员这个“绝大多数”。“重点论”强调“关键少数”是牢记初心使命的主要力量,是“牛鼻子”。虽然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是主体,但必须在全面教育的前提下抓住牛鼻子,才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具有风向标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做表率、打头阵”。这个重要论述从更为核心的层面对坚守初心使命的主体力量进行了安排,有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守初心、担使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项目:习近平关于党的初心使命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政治智慧研究”(G2021KY05102)、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薛金慧,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