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并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系统梳理并科学阐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既是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其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2)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考察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始终坚持科学的视角、方法与态度,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色的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滋养。
在批判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明经济基础决定文化,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精神文化。传统文化是对既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反映,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甚至是腐朽落后的部分,但另一方面也凝结了时代的精华。因而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在“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中保留优秀成分。列宁也多次阐述要战胜资本家“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4),(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批判旧文化中充分利用积极因素锻造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化。毛泽东在谈及传统文化时也强调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关于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思想,提供了看待传统文化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在谈及传统文化时坚持了这一基本观点,提出“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5),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6),“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7),正确认识并科学对待传统文化。
在继承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历史文化传统之于现实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善于继承,充分把握作为现实发展的“既定条件”,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才能夯实创新发展的根基,更好地服务于时代发展。列宁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也指出,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9)。毛泽东也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多次使用“珍贵”一词来形容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不断总结并继承这些珍贵的遗产。这些关于传承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刻阐释了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式方法。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多次谈到,要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基因,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经济基础之于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时,也揭示了文化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时文化自身也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并不一定与同时代保持一致,这就使得“人们在以后某个时代的斗争中可以依靠先前时代理论家的威望”(10),可以充分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为时代发展服务。这种强调结合时代所需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南。列宁也强调要不断对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毛泽东也阐明批判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11)。习近平充分继承了上述观点和思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在转化与创新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夯实了历史根基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2),百年党史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与主要立场。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继承并延续了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党的历史经验为支撑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外强欺凌、国家破碎、人民蒙难的艰难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引下,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探寻到一条正确的救国救民之路,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3),要重视中国既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革命实践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品格也为共产党人克服困难艰险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毛泽东深刻总结道,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4)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从文化建设发展的视角,进一步提出“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等传统文化继承方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一文中援引中国画、中医草药、民族乐器等实例,阐明中国艺术的发展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与特殊风格。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也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并借用《礼记·礼运》中“小康”一词来指代中国的现代化,鲜明展示了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江泽民也强调不能割断历史,对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15),在国家治理中更是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胡锦涛则更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发展方向、挖掘保护、教育开发等内容,鲜明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6)。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充分吸收、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有的思想观点,并进一步从精神命脉、文化基因、突出优势等多个视角阐释延续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治国理政与国际交往、社会治理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家庭和谐与个人道德提升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全面具体的传承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迈上新的台阶。
横览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稳定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发展时,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发展的现实,重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充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运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智慧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重要历史文化与思想理念支撑。同时将马克思主义这种从西方传入的科学理论,与中国人民几千年形成的文化心理相融通,构建中国风格的话语表达方式,“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17),提升这一科学理论对中国发展的理论阐释力与实践推动力,使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真正深入人心,扎根中国大地。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直到“一带一路”倡议,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智慧相融通的光辉典范。另一方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面向大众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又结合时代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始终秉持了这一基本立场,既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阐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8),又深刻把握二者结合融通的关键节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9),充分发挥传统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与创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文化发展新辉煌。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奠定了现实基础
理论只有回应时代课题、诠释发展使命、满足现实需要,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始终立足于新的时代方位,扎根实践,直面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新困境、新难题、新挑战,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激励,为治国理政服务、为破解发展难题服务,具有强有力的现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深刻指出:“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⑥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古老中国的现代发展,是从五千多年悠久的中华历史中走来的。积淀于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制度启发、经验借鉴,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国平政”“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等传统经济观;“民惟邦本”“克明俊德”“敬慎威仪”“天下大同”等传统政德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传统社会和谐观;“道法自然”“顺乎天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等传统自然观都为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文化支撑。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达成物质上的充盈,更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繁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持久的魅力,是民族自尊自信的文化根基,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对于凝集民心、汇聚民力、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23)。
化解现实困境、解决发展难题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我们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仍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与发展难题,需要进一步破解。从国内发展来说,不断化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且丰盈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需要扎根历史文化土壤汲取思想养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更加隐秘且激烈的交锋,为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保持文化的特性与独立性。在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伟业中,更需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良好的根基。从国际发展而言,今天的中国更加自信、包容、开放,成为国际秩序的引领者与建设者。不断化解外界对中国的误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平台与突破口,在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中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时有发生等世界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凸显,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24),为全球经济发展、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在此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破解诸多世界性难题都提供了理论启示,具有重要的世界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以深厚的历史眼光审视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把握时代脉搏、扩展理论深度、明确现实指向、聚焦创新发展四个维度,从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传承弘扬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内容详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传统味道”与鲜明的“时代风格”。
(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定位
习近平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与时代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国现时代发展道路、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中进行全新定义,站位高、格局大、立意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指出,在浩瀚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25)。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民族共融的生活格局、稳定的传承体系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其中的,诸如重视人伦,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节义”;重视精神,强调“尽其心,知其性”“见贤思齐”“躬身自省”;重视整体,强调“修齐治平”“家国一体”“忠君爱国”等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抛离的“根”与“魂”。这些流淌于民族血液的文化烙印,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一切困难挑战,不断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之积蓄并提供了持续不断、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屹立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治理体系的选择与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底蕴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深受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质、精神基因的影响,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革故鼎新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中华文脉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获得了不竭的发展源泉与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这条道路既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也是扎根中国历史土壤传承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的选择。习近平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26)植根于五千年历史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藏着无比深厚的发展潜力与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27),“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8)。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富含中国智慧的思想文化、制度创造、先进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盛,也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发展。迈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姿态走入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秩序的建设者与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为世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面对今天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发展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思想、和合思想、义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和衷共济思想等独特的思想理念,提供了化解难题的中国智慧,对于破解贫困问题、环境问题、和平发展问题等提供了有益启发,为实现世界范围内持久和平、达成合作共赢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全方位多角度生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着眼历史发展、也进行理论归纳,既把握整体全貌、又总结精髓要义,既注重原文经典、也掌握根本特点,从多个方位与视角深刻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扩展对其认识的科学性、全面性与系统性。
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主要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五千多年历史,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中间夹杂着十数个朝代的兴替与多次文化大融合。透过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2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页。,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等多个学术派别,在丰富的思想盛宴中,以“仁”与“礼”为内核的儒家思想满足了小农经济与封建制度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习近平深刻评价道“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30),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清朝末期,儒家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并占据着核心地位。
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构与思想精髓。毫无疑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文化瑰宝,有天人论、人性论、义利论、理欲论、公私论、知行论等丰富的哲学思想,有仁爱、公忠、爱国、正义、中和、勇毅、谦敬、诚信、慈孝、节制、明德、礼让、勤俭、廉洁等传统中华美德,有郡县制、科举制等独特制度创造,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独特发明,有刺绣、织锦、玉器、漆器、陶瓷等精美工艺,有长城、故宫、都江堰等创世建筑。面对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分类的视角出发,将其内容结构总结为“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31)。同时从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中,进一步挖掘并不断凝练贯穿其中的思想精髓,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发展的基本精神基因,习近平将其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2),这些核心精神要义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文化标识。
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与独特魅力。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33),是世界上唯一从未断流、一直传承至今并持续焕发生机活力的古老文明,这种一脉相承的特点主要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兼收并蓄”与“应物变化”的特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融汇了汉、满、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也汲取了有益的思想启示,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共通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34)的特性,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趋势,不断增添新内涵并丰富原有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始终同时代共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面对数千年历史传承所形成的珍贵遗产,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35),(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从古代传统社会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于其中跨越时空边界、具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精髓挖掘出来,在延续文化根脉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个人提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代价值。
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36),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强大吸引力与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成果,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提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世理念也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民为邦本”“仁者爱人”“天下大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奉法者强则国强”“执法如山”“严于律己”“躬身自省”等中国智慧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发展。
为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价值根基。在绵延不断的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价值认同的固有根本,是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历史土壤与精神根基。习近平指出,要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37),发挥其对社会价值观培育的涵养作用,更好地争取“最大公约数”、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向心力,为社会治理进一步奠定良好的文化与价值基础,在达成全社会共识中稳步推进社会建设与发展。
为人民幸福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精神,十分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崇高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与道德修养方法,对如何看待生死、荣辱、忧乐、穷达,如何待人接物有一套完整的处世之方,强调通过躬身自省、见贤思齐、克己节制、实践笃行等多种方式提升道德修养水平。这些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处世理念能够为人民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人民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提供有益的理论启发,不断激励人们在追求崇高精神境界与道德境界中实现幸福人生。
为文化交流发展提供宝贵的窗口。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倡文化交流交往,从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各藩国派遣使者来唐学习一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交往观。面对今天世界范围中多元文化交流激荡的新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平等、尊重各国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发展,不断增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窗口,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持久不断的发展动力。习近平也多次表示愿同各国一道“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38)
(四)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发展的精神基因与文化根脉,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要保持民族特色,维护文化特性与文化独立性,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实现转化与创新,在增添新的思想内涵中提升发展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本方针。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指出重点是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39)。一方面,继承是创造性发展的前提,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根基,创造性发展无从谈起,纵使偶尔有一些创新的“灵感与想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空有华丽外表而无法真正实现;另一方面,创造性发展又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并不是完全回归传统,因循守旧只能为时代所淘汰,只有结合时代需要、结合现实要求、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而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文化的活力,真正实现延续与传承,赓续文化根脉。
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主要原则。依据“双创”方针,习近平进一步指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40)“古为今用、推陈出新”(41)“以我为主、兼收并蓄”(4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页。等主要原则。要做到不忘本来的同时以古鉴今,在继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的时代价值;要做到吸收外来的同时以我为主,在充分汲取世界范围内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的有益成分时,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特色与特性,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从之;要做到面向未来的同时更加面向世界,与时代共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并且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更加自信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展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
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具体路径。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明“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43),提出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传承发展体系,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更好地实现延续与弘扬。具体来说,要加强理论阐释,挖掘文化典籍中的丰富思想;要加强教育普及,达成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协同共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珍贵文物、文化建筑、民族风俗、传统技艺等的传承;要推进开发与创新,加强文艺创作,用现代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要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通过主题活动、实地参观、民族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利用线上线下多个传播路径弘扬中华文化,并积极面向世界宣传推介,通过孔子学院、文博会、博览会、文化年、作品展览、巡回演出等多个途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感染力。通过上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协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且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通过23项重点项目,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方面着力将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创新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现由“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与新论断,这些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智慧与力量。
(一)全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也指明了实践应用、传承弘扬的途径方式,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与“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问题,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视野与理解深度。
深化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习近平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秉持科学方法与态度审视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着“为什么——有什么——如何对待——如何传承”的逻辑思路,从定位、内涵、价值、弘扬等多个视角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揭示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指明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地位与当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其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首次提出,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诸如,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放在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进行深刻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历史定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凝练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六个方面,把握其主要脉络与核心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向,突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等等。这些新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全面把握、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深度。
拓宽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习近平在一些重要讲话、考察访问、座谈交流中直接援引了《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典籍中的文本,加入了神话传说、俚语俗语、唐诗宋词等,充分应用古言古语,使语言更加生动通俗、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人民,使深刻的理论话语更富感染力与现实阐释力,真正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效。这种富有“习”式风格的话语方式,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活应用,以鲜活的实践案例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除了率先垂范,重视并应用传统典籍外,习近平还进一步细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渠道、方式与途径,从阐释、教育、宣传、创作等多条路径、从党员、学生等重点人群、从政府、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形成协同格局,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创新。之后进一步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文件,进一步将传承发展落到实处,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联系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视角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仅做学理上的解释,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前文化发展的使命与任务相结合,回应时代关切。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面对内容精深、形式多样、载体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不仅从“思想体系、制度创造、科技文化成果”三个方面系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也总结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与独特魅力,从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突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相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44)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层根源,指明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尊重、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好地应对文化交流交融所带来的挑战;有助于批驳文化虚无与文化复古等错误思潮,坚定正确的文化建设发展道路;有助于永葆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感染力,这些都能够进一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习近平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认识世界、思考问题、待人接物的深刻影响,阐明其之于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涵养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培育、与文化软实力紧密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45),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既往“国富民强”“敬德保民”“以和为贵”“义益天下”“中和为道”“礼法皆施”等中华优秀传统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并奠定良好的价值基础,在滋养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中也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了根基。
(三)充分应用于治国理政全局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制度创建、治世经验充分应用于中国现实发展中,既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支撑,在实践发展中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使命出发,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系统规划,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治国理政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在提出、阐释、深化的过程中,都充分汲取并运用了历史智慧与传统理念,从中华文化中深挖理论渊源,在理论剖析中获取思想启示与历史镜鉴。诸如,习近平多次谈及“民为邦本”,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重要启示;多次谈及“执法如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启示;多次谈及“道法自然”,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启示;多次谈及“天下大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都是典型代表。并且,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应用也更加系统,并不是在单个方面或者某一领域中有所涉及,而是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实施方案等全部方面、各个环节、所有领域都有所涉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视域出发,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个人发展;为文脉延续、中华文明发展、世界文明进步,都贡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智慧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更是鲜明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46),充分彰显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鲜明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道路发展的重要影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一方面,“和而不同”“务实笃行”“天下大同”“扶危济困”“睦邻友好”等独有的思想理念的滋养与影响,使得这条道路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与风格;另一方面,独特的思维方式、持续的精神动力、深厚的智慧支撑也使得这条道路具有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发展境界。这条完全由中国人民独立创造、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道路,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确立了正确途径,也为世界提供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通往现代化的全新方案。
(四)强调面向未来具有世界眼光,展示中国形象为世界发展贡献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在维护世界和平、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全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诸多新特点,习近平深刻洞悉其背后的演变规律,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依据世界发展的大势,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与观点。
重视文化交流互鉴。习近平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时,强调一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与不同民族、地区、国家进行文化交往、组织交流活动、开展文化对话时,更能充分感受不同风格的文化,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丰富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增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中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动力。并且,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通过传统节日、传统服装、传统建筑、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增进外国民众的切实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展示全面、客观、真实而又生动、鲜活、立体的中国,塑造良好的大国文明形象。
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整个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进行定位,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要为破解人类难题、促进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面向未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增进文化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为创新全球治理方式、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48),为持续推进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诸如面向当今世界,习近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睦邻友邦、与人为善,创造性地将这些思想理念融入对外交往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面向未来,要持续发挥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精神理念,为世界提供具有鲜明中国立场、价值、特色的主张与方案,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王易,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秦玉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