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晶: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3-03-30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两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也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开创性,一直是法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3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在京联合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最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和产物,必然会随着中国法治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会随着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认识的发展而发展。来自全国高校、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开辟法治理论新境界
  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司法部法治调研局副局长姜海涛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就是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其原创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的根本问题等十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进行了专章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新征程上要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就要加强学理化研究和学术化表达,创新学术研究范式、框架、方法,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中心主任张文显认为,党的二十大全方位深层次地丰富扩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促成了四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一是在方法论和世界观层面,深化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法治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历史观。二是提出的法治轨道论原创性地发展了法治原理,标志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轨道论进一步成熟。三是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明确并优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格局。四是提出了一系列法治新概念、新判断、新命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突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最核心的原创性贡献是把法治实质性、全面性地推进到党内,通过建设党的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切实在党内开展法治工作,可以说改变了历史,也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因此,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学,要更多地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进行考察。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徐汉明梳理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将其核心要义总结为根本保证论、法治格局论和治理动力论等五部分,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的统筹思考与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从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体系建设三个层面,阐释了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术研究的新要求。他表示,面向未来,学界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战略思维、理论思维和前瞻视野,高度关注法治中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为此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法治化。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目标,又是其有力保障。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变革,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态各异,这种差异在法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公丕祥认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了文明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运动规律,确定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法治现代化崭新的中国样式。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凝聚着中华法律文明精华,承载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障的历史使命,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自主型法治现代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陈柏峰表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立足于中国国情,创造了新型的法治文明样态,给希望自主发展法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西方模式之外的另一种成功模式和选择。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支撑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表示,当前,如何坚持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政策,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是关乎如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核心还是在于平等,具体表现为《民法典》中的平等保护原则,即以平等保护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要将平等保护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从立法层面来说,可进一步加强《民法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如制定民营企业保护法,落实平等保护制度。从执法层面来说,要尊重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合法产权,抓住行政执法这个保护民营企业的“牛鼻子”。从司法层面来说,要坚决防止应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案件,摒弃重刑轻民的传统观念,学会善用民事手段解决社会纠纷。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超越了西方哲学,也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拓展法律人类观、自然观的同时,也促使我们超越传统法律主客二分的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法治建立系统性思维,通过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发展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构建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国内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逐步扩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想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就要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在研究解决重要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人类法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看来,要立体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时间维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逻辑链条上的最新成果;在空间维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党内法规作为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和非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存在明显区别。国内学者要把握好中国逻辑,沉下心来,用扎实的研究开采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这座学术富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表示,纵观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既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角度的创新创见,又有法学和法治理论体系层面的整体发展,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体系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与理论特点。从整体角度来说,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放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更深层的目标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坚持史论结合、知行统一、理实并重原则,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框架的演进脉络,精准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属性,挖掘提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厘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学科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匹配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沈国明提出,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推进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夯实法治建设社会基础,弘扬传统法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要保持高标准和严谨性,实事求是,把好学术质量关,形成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要把治国的精准要素作为指导原则,认真考量法治的目标、体系、战略、策略等具体问题,真正实现良法善治的理想状态。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杜宴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一个坚持”,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抓手,前三个“坚持”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后八个“坚持”回答了怎样实现依法治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当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新范式。杜宴林表示,学界要共同推动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继续沿着史观、微观、宏观、域观的方向前进,对中国依法治国具体实践及背后理由做出学理阐释,以形成更具科学性和解释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使中国法治理论成为丰富人类法治文明的宝贵财富。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