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燕连福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2-11-01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二十大将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五年要“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这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为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其重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问题。深入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思想,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百年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发展的总结和升华。

(一)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生活的相关思想

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与西方传统的超验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精神生活观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精神生活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视域中,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进行阐明。一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上,认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存在,也不是来自于人以外的任何力量,它就是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历史和实践活动之中生发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二是在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和发展方式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在统一的逻辑中思考,认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从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中走出,赋予人的精神生活以全新思考,将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视为人类实现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三是在人的精神生活归宿上,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的真正解放,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关于人的物化、人的异化问题,剖析了导致人的精神生活片面化、虚假化的现象,指明了人的精神生活就是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深刻回答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活的理想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正是在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活的基本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丰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更要高质量发展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精神生活的重要论述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民族复兴史,更是一部精神锻造史、思想发展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充实精神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精神生活发展,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胡锦涛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实践上,从五四运动后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到掀起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热潮,从推广“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革命奋斗和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凝魂聚力。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理论,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文艺繁荣、文化发展、文明创建指明了方向。

(三)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精神生活的相关思想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中,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精神自由,注重构建精神世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造精神文明成果,孕育产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其中不乏体现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内容。一是在理想追求方面,“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到“兼相爱,交相利”,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精神生活的向往。二是在道德情操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强调道德修养和品格养成,以仁义的德行提升精神生活品质。无论是“厚德载物”,“天下归仁”,“居仁由义”,还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无论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还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表达了中华民族高度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三是在精神境界方面,中华民族格外注重对良知、良心、良善的追求,渴望精神生活实现至高无上的境界。从《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到阳明心学所推崇的“致良知”,再到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中华民族历来把升华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为求得精神真谛而不惜牺牲物质和生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承载着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契合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四)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发展的理论结晶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富足丰裕物质生活,更体现在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立自强,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更高的期待。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主要呈现出三大新特点。一是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积累,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有效提升,更加注重精神升华和思想拓展。二是精神生活呈现多元多样化特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人们对精神生活也不再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一样标准、一种口味,而是因人而异,彰显个性化。三是更加具有全球视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世界格局变化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拓展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交流融合中充实了精神生活,提升了精神境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提升,能否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聚焦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从主体、内容、方法和推进层面对新时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进行了全面阐释。

(一)主体层面:促进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意味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在于全体人民,不是仅仅满足少数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也不是让全体人民都保持精神委顿的状态,而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立自主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拥有自信自强的心态境界,进而充实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资源,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

首先,全体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一切精神文明成果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有着无穷的智慧和磅礴的力量,创造着纷繁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必然蕴含着人民对精神世界的憧憬,对精神状态的期待,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望。

其次,全体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享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同样需要坚持人民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果,促进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体人民,促进高尚的精神塑造全体人民,促进优秀的作品鼓舞全体人民,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最后,全体人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是否得到了改善,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是否得到了极大丰富。只有最广大人民树立起科学的思想,追求高尚的情趣,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整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生活才能迈向新的台阶。

(二)内容层面:促进精神生活实现全方面的共同富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仅仅推动思想、道德、文化某一领域的发展,而是要统筹兼顾,将精神生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之中。

第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富在精神追求“理想远大”。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不仅能使个人的人生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更能使整个国家和人民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支撑整个民族经受任何困难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新时代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促进人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人民对新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和自我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开阔精神视野,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富在精神谱系“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纵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党和人民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伟大历史成就的精神密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党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孕育出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第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富在道德修养“向上向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建立在全社会形成道德价值共识,全体人民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职业道德,形成家庭美德,拥有个人品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第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富在意志品质“敢于斗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绝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因而会导致人们产生各种复杂的想法和情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激励全体人民永葆坚强斗志,坚定必胜信心,同精神上的懒惰懈怠、犹豫迷茫、畏难退缩作斗争,在危机险境面前敢于挺身而出,敢于迎难而上,以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奋斗姿态争取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三)方法层面:以共建共享共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建就是凝聚力量如何“把蛋糕做大”,共享则是凝聚人心如何“把蛋糕分好”,共创则是集思广益如何“把蛋糕做美”。因此,共建、共享与共创相结合是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题中之意。这不仅对共同富裕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也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方法遵循。

一是共建精神生活的“优质蛋糕”。在共建精神生活时,必须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将人民群众的诉求作为精神生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要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人民群众所从事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哲学等活动,就是直接参与精神财富创造表现,对人类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也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筑牢党和人民共建精神生活的“优质蛋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共享精神生活的“丰富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新时代的精神生活建设依靠人民,精神生活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善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吸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文化自信,创作出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形成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共享精神生活的“丰富食粮”。

三是共创精神生活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全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共创精神生活的“美好未来”。

(四)推进层面:坚持渐进式的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在动态中持续向前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促进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和人民精神生活逐步丰富的过程中,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一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层次和精神生活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目前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决定了实现精神生活共富裕也是一个分阶段、分目标逐步向前推进的过程,要逐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二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同地区不可能同时同步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裕,区域、城乡及个体间存在适度差异,不能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人得到精神生活同时富裕;同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不能要求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都达到全国一致精神追求境界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协同推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这就表明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既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因素,又要实现全国层面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指标。因此,可以说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逐步调节其内部各因素达到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人民精神追求和精神层次的不断提升。

三、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述契合社会主义本质,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述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有助于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一)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形势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部署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立场,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的根本性问题,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遵循。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层面、内容层面、方法层面还是推进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不论是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富裕”,还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些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全方面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正在实现,人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幸福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凝聚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力量。

 

(二)有助于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对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差距缩小,是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对的是全体人民,绝不是个别少数人,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享有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权利和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精神文化共享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举办了以“送戏下乡”等在内的多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施了多项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使精神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文化需求是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他多次强调,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呼吁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三)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既要物质财富丰富,也要精神财富丰富。推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首先,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了国际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趋势,分析了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状,提出了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等方面下大力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有助于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

追求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从法国卢浮宫到中国故宫博物院,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更加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只有在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才能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有助于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首先,为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内容上的指导。这就要求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绝对不能只重视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丰盈。当下,一些国家存在某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导致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横行。部分群体的精神生活出现过度物化的倾向,文化生活糜烂,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缺乏,人们的精神生活严重匮乏。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中国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回答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了谁”“依靠谁”“怎样推进”的问题,为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内容上的指导。其次,为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他的外交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单边外交、多边外交等多个场合都表达了文明交流的重要性,不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中国在中外留学生培养、开展援助非洲信托基金的活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推动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不仅阐明了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规律,而且对于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历史进程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健全精神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更加充盈、丰富和饱满。

(一)加强党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回望党的百年历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这些成就归根到底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我们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我们的最大底气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不断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要求。

一是加强政治方向引领。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从政治方向上做好把关,确保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道路的正确性、科学性、先进性。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落实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部署安排。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凝聚力建设,自觉抵御国内外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不断巩固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和共识。

二是强化思想理论学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重视思想理论的力量,自觉将党的先进理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读物的宣传、推广和阅读,从宝贵的思想宝库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哲理智慧,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养分;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注重学习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不断提升思想理论素养,充实丰盈精神世界;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学习活动,不断筑牢信仰基础和政治灵魂。

三是充分发挥组织力量。推动党对人民精神生活建设的领导落地生根,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要着力发挥党支部在精神生活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支部为“网格化”单位,引领带动人民群众开展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最大程度服务群众、团结群众,跟进掌握群众思想精神动态,及时进行反馈调适,不断焕发群众精神生活新气象;要发挥党员同志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倡文明、领新风,带头学习新思想、领头宣传新理论,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带动周围群众提升精神道德修养。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人民群众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促进共同富裕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面对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错激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存在的空虚物化、扭曲异化等潜在危机,迫切需要我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凝聚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中,不是凭空而立的,其内化于心需要一定周期和过程的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强化显性教育。运用好课堂教育方式,牢牢掌握“思政课”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和社会宣讲,通过开展理论讲座、先进人物宣讲等,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隐性引导。要注重家庭和社会共同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风校风、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公共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引导人们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血脉、植入精神基因。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推动其具化为实践行动,从实践中培育养成、落地生根,避免出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现象。要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励带动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人们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同时做好模范人物的表彰宣传,树立服务人民、奉献人民的正确价值导向。要充分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日、周年庆祝活动,加强仪式教育,在纪念庆祝活动中牢记党和国家的艰辛历程,铭记先辈人物,学习革命精神,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要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参观革命旧址、追寻红色足迹,从党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中感悟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和优良品格。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导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精神文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学艺术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刻画和反映,充分展现了人们的价值态度、精神追求和理想向往。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助于正确推动人们以马克思主义充实精神世界,塑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要创作扎根人民、崇德向善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深入人民、了解人民、服务人民、滋养人民,从人民群众的平凡生活和伟大实践中汲取文艺智慧和启迪,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不断提升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5D技术、人工智能等,不断创新文学艺术形式,提升文艺表达空间。要倡导“德艺双馨”的道德风气,引导文艺工作者不仅注重艺术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注重发挥自身正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文艺生态和风气,有力示范带动人民群众提升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体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关键基础。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必须重视发挥体育的不可替代作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要加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加强群众体育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普及体育设施,建设公共体育场所,降低体育锻炼成本,让人民在体育锻炼中陶冶情操、增强意志。要大力推广群众体育项目,发展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集体项目等,定期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如运动会、体育节、全民健身活动,培养人们的体育精神,丰富精神世界。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辐射范围和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程度。因此,要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投入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文化站、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为人们提升文化水平、充盈精神世界提供坚实有力的场所。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社区和农村数字网络、电视广播建设,开展文化下乡、公益演出、理论宣讲等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四)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不同文明姹紫嫣红、各有千秋,平等共存、并行不悖。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面向国内、面向人民,更要面向世界、面向人类,树立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格局,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通过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掌握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和艺术,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世界化表达,让世界人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从而产生共鸣。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通过讲事实说服人,讲形象打动人,讲情感感染人,讲道理影响人,更加鲜明彰显和体现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产生精神层面的理解和共鸣,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

二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明长河共同汇聚,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推进世界各国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才能为人类命共同体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的提炼,向世界各国宣介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精神互通和情感共鸣。

 

文章来源:《思想战线》2022年第5

网络编辑:静穆